胡宁涛回答员工管理问题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ye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我所在的企业奉行强制化管理模式,没有激励,只有惩处。无论做出什么成绩,企业都认为是应当的,因为公司按月足额给你开工资。在老总的眼里只有任务,每个月都紧锣密鼓,三天完成的工作必须两天完成,稍微迟缓就会被训斥、指责,使人感到身心疲惫。我们的下属怨声载道,付出了,努力了,工作强度增了许多,薪水却不见增长一分钱。工人们都没什么动力、激情,产品质量已变成一种应付的差事,使公司逐渐陷入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部门经理应当做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望指点!
  胡宁涛:
  事实上,这是一个民营制造业中层管理者常常遇见的困惑,而这种困惑更多的见于初期创业的工厂企业,笔者曾接触过深圳等地的一些制造业管理者,都有类似的困惑。
  从困惑的表面看是企业薪酬绩效没有成体系,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问题,而从问题的实质来看,事实上是个双方的认知博弈问题。老板认为我给了钱了,付出了薪酬,那就应该给我干好活,而员工则认为我只按你给的薪水干活,如果没有其他激励,不可能给老板干更多的活。这是一种心态博弈,僵持的结果是双方都对对方感觉不爽,老板觉得员工太懒,员工觉得老板太黑,于是员工要辞职,而老板想去找更老实本分的打工者,你来我往,过程实让企业中层管理者颇为头疼,所谓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然后把气都撒在中层干部身上。
  面对这种困惑,中层管理者需要的是“两条腿”走路,首先是上下两头疏导,也就是企业文化意识的统一。一般而言,创业型企业员工根本怕的不是薪水多少,而是激情的高低,激情来源于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吸引力判断。因此作为一个中层部门经理,首先应该掌握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这就需要与老板反复沟通,明白老板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构思,不管是行业还是专业的领先,抑或是利润的增加,然后结合员工的未来,与员工进行沟通,将员工与企业“捆绑”起来,达成上下同欲,这当然不仅仅是中层的摇旗呐喊,老板的魅力和宣传也很重要;其次就是进行硬件的实施,仅仅限于口号还是略微空洞,企业的发展还是需要适度建立一些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毕竟没有激励性的劳动容易让人疲惫,当然对于企业来讲,不是简单的加薪就可以解决问题,而是设计一套适合企业发展,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薪酬绩效考核方案,干的多,干的好的拿到他应该拿的,干的差的,干的少的,找到自己的标杆,提高自己的业绩。
  因此中层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下达老板意图,缩短老板和员工的心理距离,形成同欲;二是上传员工心声,找到合适的薪酬绩效考核方式,在不增加企业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的工作生产率。最终起到中层管理者应该承担的很好的企业四肢通达的传输作用。
  2、身为部门销售主管,背负小组的销售任务,自己下面还有三名下属组成一个小组。但由于只有报销审核的权力,报销也只能审核,不能拒绝。没有销售定价的话语权。员工比起主管算是老资格,对主管制定的策略不认真执行,工作安排也是敷衍。平时的工作情况如何,作为主管即使询问,也是选择性汇报,有意隐瞒,完成的业绩也是比较差。而上司是外籍人士,没有任何放权的打算。在这种情况下,销售业绩无法提高,主管也背负业绩不佳的指责。在这个情况下,作为主管应该怎么办?
  胡宁涛:
  这在管理学基本属于权限分配不当,需要进行责权体系界定的问题。理论上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主管的责权,管理学上讲权责对等,没有只有权利没有责任,或者只有责任没有权利的岗位,因此明晰权责是关键的解决途径。当然这是理想化的管理学思维,但在现实工作中,的确有因被约束手脚的企业中层痛苦的困惑,上级不权力下放,下级不给予工作支持,好处捞不到,黑锅你来背。怎么办呢,既然处在中层,当然也得从两头开导,首先要分析上下哪头“软”,如果上级是个通情达理的人,那就与领导先沟通,诉诸管理困惑,然后从上级获得权力大棒,树立职位权威,赢得直线权利,让员工知道你的“厉害”;如果上级不好说话,那就从下级开始,首先让你的下级知道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算做他们的上级,而是给他们提供销售支持服务的管理者,其中包括策略的提供,各种资源的分配等等,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团队需要齐心协力,单打独斗必将举步维艰,因此通过自己的真诚感化,使下级员工能与你合成一体,共同完成业绩,并且分享因此带来的荣耀,获得下级员工的爱戴和支持。事实上很多时候对于中层来讲,不仅仅是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特别是在一个小团队内,权威更多的隐没于团队的力量。因此对于这种小团队的领导,保障团队合力是最关键的手段,营造团队氛围是中层干部最需要迅速解决的问题。
  5、我们厂创建于2002年,至今已有9个年头。2007年上层领导为了节约资金,开始通过劳务所招聘临时工。到现在整个厂子里临时工占60%,而且流动性很大。让人头痛的不是这个,是正式工掌握着技术却都开始打诨,搞的整个厂没有多少业绩。恳求解决之道!
  胡宁涛:
  企业首先应该明确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的关系,临时工的招入虽然某种层面上会降低薪酬成本,但对生产率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如果计划不当,负面影响导致的损失将大于剪裁正式工节约的成本,因此科学适度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相应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企业应该首先明确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配置是第一要明确的问题;
  其次在薪酬激励理论里,临时工的最佳激励都是成为正式工的诱惑,因此不要让临时工永远有临时工的感觉,如果为优秀的临时工设立几个正式工的名额,每年定期吸纳部分愿意进入工厂的临时工,对于企业和临时工都是双赢的好事,企业获得更佳的劳动积极性,临时工获得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
  而对于某些技术人员的“打诨”,本质上是一种员工技术垄断的“要挟”,所谓当某些人意识到自己的稀缺性时,他会以某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比如消极怠工或者提高薪资,这就需要企业建立适度的竞争机制来压制这种不良心态。使垄断被良性的市场竞争所取代,比如聘请外部技术人员,让优秀的临时工进入这个领域,或者在内部建立一个绩效考核机制,鼓励为企业做贡献的行为,使“打诨”风气得不到滋生的空间,偷奸耍滑没有市场。
其他文献
年仅23岁的Lady Gaga,尽管才出道2年,但已经是红遍全世界了。引领时尚风尚,持续唱片大卖,已获两次格莱美奖……唱得好的歌手也不只Lady Gaga一个,除却Lady Gaga的另类风格不算,Lady Gaga的成功很大程度来自她的营销,特别是她懂得做Fans的忠诚度营销,她在Fans中建立的忠诚度足以支持她在将来的几年继续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那么,Lady Gaga有哪些做法可以让我们
期刊
中国家族企业赚钱能力超国企    据《福布斯》中文版推出的“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显示:  截至今年6月底,在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一共有305家为家族企业,占民营上市企业总数的36.2%。上市家族企业的总市值为14657亿元,约占沪深上市企业总市值的7%。  从第一代企业家的年龄分布来看,目前超过60%的第一代企业家出生于1940年代与1950年代,与其第一代的年龄分布相对应的是,47%的家族第二代出生于
期刊
     
期刊
品牌延伸是对原有品牌进行分享,成,则会最大化品牌价值;败,则可能对品牌产生毁灭性影响。  如果你在2006年以前做一个调查:“今麦郎”是什么?答案是方便面。  “华龙”等于什么?答案是便宜的方便面。  都是方便面,他们俩有什么关系。熟悉品牌的人都知道,他们是兄弟关系。农村的哥哥迎来城市户口的弟弟  当“华龙”方便面经过多年的艰苦征战,在低端方便面市场份额占据领先的时候,它开始考虑向上延伸,打造中高
期刊
家居建材、服装、日化、新能源及医疗器械行业都可能成为今年招标的增长点,而今年央视广告的价格将“增幅跟GDP一致”。    又一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大会要来了,那上百家企业竞标热血沸腾、上百亿广告销售额激动人心的场面,犹历历在目。  去年11月18日,2010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中标总额为109.6645亿元,创下16年来的新高,比上一年的92.562亿元增长18.47%。  由于央视招标大会能通过
期刊
营商环境的改善比产业转移更重要  温克坚    经过3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沿海地区的经济形态已经高度复杂,很多行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融合,产业配套,市场环境的形成包含了多种很难简单描述的隐含条件,因此行政机构并没有足够的智慧来辨别哪些行业不适合在沿海地方继续发展,哪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合往中西部地区迁移。说到底,产业转移是市场力量驱动的自发演化,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完成的一个过程,政府的介入是对这个进
期刊
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长期发展。    离开上海的会计师事务所,并前往美国深造的彭爱梅正在考虑毕业回国后要选择什么样的公司就业。就在不久前,外资企业还是她的头号选择目标,但亲眼目睹了2008年末同事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无情解聘”后,彭爱梅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将目光更多的投向国有企业。    择业观的转变    彭爱梅的心理变化
期刊
孙立坚    国企央企贡献大,民企外企贡献小的纳税结果是中国经济市场活力“失衡”的具体表现。它也说明今天中国经济还处于政府“输血型”的经济运行模式之中。因为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重组行为中,国企央企独占鳌头,而民营资本有离开“实业”的倾向,它们的业绩下滑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曹盛洁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不久前在北大讲演时指出,她看一座城市的文明尺度是,这座城市怎么对待精神
期刊
有人公开要“裸捐”,有人低调地婉拒推辞,更多的中国富豪则选择了沉默。    从来没有一顿晚饭会让中国的超级富豪们如此纠结。  这顿晚饭,原是定于9月29日下午举办于北京的一个原本单纯的聚会,因为这是美国的两位顶级富豪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发送的邀请,配送的套餐叫“慈善”。  这场晚宴受到国内媒体关注,该晚宴被解读为“鼓动与会富豪捐出遗产”,即“劝捐”。  今年6月中旬,盖茨和巴菲特率先在美国发出
期刊
还没有做企业家,就要求做慈善家,这是社会公众心理的浮躁,是“有偏差的”。    面对“盖巴”二人发起的这场慈善运动,捐,还是不捐,中方人士虽然反响不多,但表态却很有代表性。    冯军:裸捐是“自愿承诺”    9月9日,华旗资讯总裁冯军在其微博上发布消息“裸捐”,成为陈光标后中国“裸捐”第二人。冯军在微博中称:“感谢生我养我的母亲和祖国,我冯军自愿在我活着的时候,就将我个人的全部财产逐步捐献给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