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养成类综艺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itialD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着女团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的火热开播,偶像养成类综艺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呈现也由此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一方面,偶像养成类综艺在女性的外在形象建构上强调多元化审美,在内在形象建构上积极弘扬当代女性价值观;但另一方面,偶像养成类综艺的女性形象建构也深受父权制和资本逻辑的双重压制,节目所带来的形象认同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延续和传递。
  关键词  偶像养成类综艺;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  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0-0106-03
  2018年,两档偶像养成类综艺《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大热,引发“全民造星”的狂欢。资本力量也开始纷纷抢滩登陆,综艺市场由此开启中国的偶像选秀元年。三大视频网站“爱优腾”在团体偶像领域展开角逐,在每年相继推出偶像养成类节目。
  2020年3月,爱奇艺强势推出《青春有你2》,正式拉开2020年女团大战的序幕。节目集结了109位选手,通过发布任务、小组训练、舞台考核,让选手在明星导师带领下成长,最终由观众投票选出9位选手,组成女团出道。节目首期上线内容热度值即突破9 000,刷新爱奇艺综艺热度值历史新高。节目开播首周拿下了39个微博热搜,热搜人气值超1.2亿,并一举夺得云合网综热度榜、猫眼全网热度榜、骨朵热度排行榜三榜第一的好成绩[1]。不同于传统综艺,这类女性偶像养成类综艺强调多元化审美,积极弘扬当代女性价值观,其对于女性形象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两性平等,但在父权制与资本的双重夹击下,仍显出诸多局限。
  1  《青春有你2》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1.1  外在形象:多元化审美
  近年来,偶像市场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和代际更迭,粉丝规模的升级和圈层的扩大促进审美意识觉醒,传统意义上“白瘦幼”的女团审美标准被打破,粉丝期待看到更多元、开放的女性形象。
  《青春有你2》打出“重新定义女团”的口号,109位形象迥异的参赛选手也将美的定义拓展,呈现出审美的包容性。酷帅的“中国女孩”陈珏不善言辞,一直以“臭脸”示人,与传统的女团必须“甜美”相悖;短发的上官喜爱个人风格过于强烈,在女团中会显得比较突兀;个人训练生夏研表示自己“确实长得不好看”,甚至会“为外貌自卑”;单眼皮女孩张珏不符合日韩产业化标准女团里的“大眼睛双眼皮”形象……尽管她们都不符合大众传统的审美期待,但都凭借自己超强的实力和独特的个性获得了超高人气,在第一次顺位排名中都位列前30,上官喜爱更是凭借亮眼的个人solo获得#上官喜爱实力#的热搜,用实力征服那些因颜值而不看好她的人,她在初舞台上“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女团”的宣言也意味着对男性审美的反抗。另外,在主题曲考核中,刘雨昕拒绝穿节目组统一的裙子制服,而选择裤装。服饰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在塑造视觉形象的同时,也传递着特定的审美观念。刘雨昕拒绝裙子而选择裤子也强化了她与其他选手的审美区隔。
  多元化的女性形象迎合了不同粉丝群体的审美期待,在审美话语权不断分散的今天,女团偶像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刻板“模型”,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过去父权制主导下的单一的男性审美标准,展现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1.2  内在形象:当代女性价值观呈现
  除了对女性外在形象的认同外,大众也开始从偶像身上提取符号化的意义,完成自我理想投射。节目除了呈现多元化的审美形象,还聚焦女性成长过程,以舞台竞演+真人秀的形式展现选手技能的提升、心态的转变和性格的成长。
  节目提出“X”的概念,寓意无限可能,突破单一化、平面化、脸谱化的人设。109位参赛选手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着“girls power”,比如有8年练习经验的孔雪儿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拿下首A,形象不那么符合女团标准的上官喜爱舞蹈动作力量感十足,曾有过一段婚史的蔡卓宜不惧网友恶意评价,凭借“作”而走红的小公主虞书欣在节目中展现自己的“真性情”,饱受争议的秦牛正威更是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的北漂经历,展现出不卑不亢的态度……节目对每位选手性格和心路历程的刻画带领观众见证了未来女团的无限可能,除了单纯的唱跳能力外,文化、情感和生活阅历的修炼,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另外,相较于对能力优秀者进行集中展示,节目更侧重展现那些有缺陷的选手的成长变化。如在第一次评级中获得最低等级“F”的林小宅,在刻苦训练后上升到“D”等级,节目展现了她在表演前整晚训练的画面,传递了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
  选手们在舞台上寻找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其“追梦人”的标签让每位为梦想努力拼搏的普通人产生了深层次的情感共鸣,选手通过努力呈现出完美舞台,创设了一种打破社会上升通道、公平竞争的可能性,这与当代女性向往独立、勇敢、内心强大的价值观相匹配,从而引发了女性观众的深度情感卷入。由此,《青春有你2》与传统选秀类综艺模糊不清的价值导向构成了鲜明对比。
  2  反思
  2.1  女性仍未摆脱“被观看”的欲望客体角色
  美国女权主义理论家劳拉·穆尔维认为,男性主体是媒介文本的观者,而女性则是被观看的客体,“看”与“被看”是话语权力实施的第一步[2]。尽管节目呈现了多元化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传统“女性气质”的桎梏,但女性仍未摆脱男权社会下“被观看”的欲望客体角色,“看”与“被看”蕴含着复杂的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在此关系下建构的女性形象也往往符合男性的审美。如尽管不同形象的选手都赢得了观众的喜欢,但高居前九个出道位名次的仍然是统一的身材姣好、面容美丽的形象,仍然是单一的男性审美的典范,甚至女性还需要通过树立柔弱、可怜的人设去迎合脸谱化的性别关系想象和审美趣味。另外,无论是节目导师一直在强调的“表情管理”,还是男性观众对“在節目中长胖”的严厉攻击,都在不同程度上规训着女性的身体。对每位选手表演全过程的直拍意味着女性必须在严苛的表情管理和身材管理下,即时完成对自我身体的规训,以实时生成满足受众审美需求的身体图像。在受众的凝视下,女性身体由自然身体和生产身体转变为消费身体,并经传播媒介的编码进一步生成身体景观[3]。正如福柯所认为,目光的审视中包含着权力的运作,“男性凝视”将女性选手的物化推向极致,巩固了父权制度的运作。   更为重要的是,在长期的被凝视下,女性逐渐将男性审美内化并以男性视角来评判同性,女性已失去自觉的主体意识,主动去迎合男权社会的审美需求。如在《青春有你2》中,选手们会互相夸赞谁的身材好,揶揄谁又胖了;女性观众也会在弹幕里讨论谁的腿长、谁的皮肤白、谁的腰细等,这时的女性已被收编成为“男性凝视”的实践者和助推者。
  2.2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偶像工业生产
  作为大众文化节目,女性偶像养成类综艺的终极目的是利用偶像实现经济创收,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文化工业生产。在资本逻辑嵌入的偶像生产系统中,偶像从代表作制转向“人设”制,接受着经纪公司为其精心安排的形象策划。人设作为偶像的形象定位,直接框定和约束着其在公众面前的呈现。一旦接受人设,偶像就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在公众面前“扮演”资本为其设定的角色,其性别形象的建构也源于这一动因。目标受众喜欢什么样的性别形象,偶像就会在经纪公司和资本的引导下从事什么样的性别表演,建构什么样的性别气质,无论是赵小棠的“拽”人设,还是许佳琪的“飒”人设,抑或是安琦的“小辣椒”人设,都是资本为吸引不同受众群体而采取的不同叙事策略而已。尤其是节目中SNH48和AKB48体系出身的选手,更是凸显了文化工业对偶像真实个性的抹杀。SNH48和AKB48作为知名的大型女子偶像团体,以批量培养女性偶像闻名,偶像由此成为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伪个性化的产品。在这些选手表演后,导师也给出了“仿佛一个公式出来的”评价。在消费社会中,传统意义上男性对女性的性别压制已經逐渐消减,尤其在经过了长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和男多女少的社会现实之后,性别压制已经明显让位于资本压制[4]。观众作为“青春制作人”投票选出出道选手,看似受众获得了一种扭转乾坤的权力享受,实则不过落入资本为其创设的民主陷阱当中。节目会有意通过剪辑拼凑出与客观现实完全相反的故事画面,以完成对某位选手的形象包装,刻意放大某个人设。在资本建造的性别枷锁之下,女性偶像个性的丰富性被阉割,而观众所消费的也不过是经由资本包装好的商品化的设定而已。
  2.3  节目带来的形象认同难以在现实中延续
  观看此类节目的受众大多都是青少年群体,而偶像的养成也关乎一代青年人的成长。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偶像正越来越多的承担起政治宣传、商业代言和文化传播的角色,偶像形象示范作用确立着青少年对理想人格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托。《青春有你2》中选手多元、开放的外在形象与独立、自信的内在形象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青少年的社会认知与行为规范,青少年对于某位选手的应援也是为完成其“理想自我形象的投射”,通过为某位选手的投票获得自我认同。
  然而,节目带来的这种形象认同是脆弱的,首先,这类展现女力的女性综艺在所有类型的综艺节目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2019年艺恩发布的《综艺因“她”更精彩:女性综艺数据研究报告》显示,偶像养成类综艺在2018年新播女性综艺题材分布中仅占比22%[5],而且作为一档季播网络综艺节目,所能产生的影响也较为有限,一方面,网络受众与现实受众的数量差异明显,《青春有你2》作为网综只能辐射一部分网络受众;另一方面,在节目的真空期,这种女力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延续和传递也是存疑的。其次,媒介对于受众的影响并非是“魔弹论”时代下的“一击即中”,而是要经过多种中介因素的过滤。从媒介内容来看,《青春有你2》虽然定位为偶像养成类综艺,但它和传统的选秀节目区分度不大,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尤其近些年来资本抢滩此类综艺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削弱了其对于女性形象再阐释的潜力以及影响程度。另外,现实生活中首属群体、意见领袖等也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性别平等,打破传统对两性关系的想象,仍然需要现实生活中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3  结语
  《青春有你2》着力建构符合当代社会精神气质的女性偶像形象,解构了传统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颠覆了单一的审美标准,传达出现代女性独立自信、努力奋斗的精神,这必然会对现代女性的自我认知和当代性别文化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男权社会驯化的审美环境和利益至上的资本狂欢,仍然使得多元化女性形象的建构困难重重,媒介中呈现的“拟态现实”也难以撬动现实社会中社会性别的天平。四个月的集训和快销式的限定团并不是偶像“养成”的核心目标,能否通过女力偶像的建构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在“养成”偶像的同时“养成”粉丝,通过偶像与粉丝的共同成长推动两性平等,促进社会制度的运转,才是偶像养成类综艺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邱智丽.《青春有你2》频上热搜,资本在偶像产业寻觅下一个B站[EB/OL].[2020-04-02].https://m.yicai.com/news/100576619.html.
  [2]王蕾.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网络媒介传播——以网络女红人为例论女性表达[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0-116.
  [3]余富强,胡鹏辉.拟真、身体与情感:消费社会中的网络直播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8(7):5-12,32.
  [4]杜晓杰.偶像生产与消费时代的性别叙事[J].名作欣赏,2020(6):7-8,12.
  [5]李桂婷.“她”综艺崛起:女性综艺数据研究报告[EB/OL].[2019-03-08].https://www.sohu.com/a/300019880_211289.
其他文献
摘 要 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地方教育出版社作为展示最新图书研发成果的重要媒介之一。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地方教育出版社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从模仿到改造,最后到创造性的经营微信公众号,最终实现纸质教辅图书线上、线下的互动营销,提升商业价值。文章从找准微信公众号定位、策划推送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地方教育出版社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期望为同行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新渠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商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闪电新闻、海报新闻、大众日报这三个山东省级主流媒体客户端作为比较研究对象,比较研究其在直播功能上的异同、特征和优势等,探究客户端中直播功能对于新闻报道和媒体融合发展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直播;客户端;主流媒体;比较研究;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0-0061-02  直播,指不经过预先录音或者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例,对少儿图书中二维码的应用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促进少儿图书二维码应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二维码;少儿图书;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0-0053-02  1 图书二维码技术及其在少儿出版行业中的应用现状  图书二维码,是指能够存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内容的信息,拓展延伸传统纸质图书内容,
期刊
摘 要 传统的广告主要依靠粗犷式的信息传播以及通过名义上的“市场调研”来观察、识别消费者,广告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局面,甚至广告主和消费者之间无法相互识别。而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快速更迭和发展,数据高速公路的建立加速了信息的流动,人、信息、媒介和物可以实现无缝链接。数据的高速发展推动了计算广告的诞生和发展,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不仅可以降低接触客户的成本,还可以建立品牌与用户共同成长的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主播说联播》为例,对其产生的背景和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传播特点展开分析,希望能为业界同类型的栏目带来新的启示与发展。  关键词 主播说联播;新闻评论类短视频;主持人;语言传播特点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0-0042-0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融合的进程稳步推进,节目传播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央视推出的《主播说联播》
期刊
摘 要 伴随新闻传播技术进入新的时代,高校融媒是必然选择。媒体融合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且异常艰巨的长期工程,涉及面广、利益纠葛多,高校宣传在融合路径选择上要从实际出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找准广大师生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关注人在高校新闻宣传媒体融合的重要作用,看见人在新闻报道中的强大生命力,谱写好高校新闻宣传融媒体时代的美好篇章。  
期刊
摘 要 文章从新媒体传播角度,结合短视频政务号传播的特点,选取珠海交警官方抖音号“珠海交警”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生产、内容组织、内容传播、内容消费、内容运营5个方面探讨运用政务短视频进行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为网络视听时代政府传播城市形象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 城市形象;短视频政务号;抖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0-0057-04
期刊
摘 要 广播纪录片凸显广播独家优势,集合多种声音元素,描绘别样听觉世界,记录时代发展巨变,具有鲜明的广播特色和独特的社会价值。新媒体时代,做好广播纪录片,一要紧贴时代脉搏,凸显媒体社会担当;二要走进实践深处,抓取典型故事场景;三要优选声音元素,展现广播声音之美;四要融合多元传播,抢占未来发展空间。  关键词 广播纪录片;媒体担当;故事场景;声音之美;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浙江法制报在媒体融合中始终深耕法治领域,整合政法优质资源、锤炼采编队伍、拓展发展平台,探索了一条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作为专业媒体,浙江法制报由10年前一张报纸发展成为运营150家新媒体,构建“报刊+网络+微+端+智库”一体化融媒方阵和立体传播格局,以及衍生评估、培训、智库等多项业务的新型法治媒体。文章以浙江法制报的媒体融合发展为例,对于专业媒体深化媒体融合做初步探究。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新闻类节目一直是大众心中权威性的存在,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受众对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黏合度逐渐减弱。主流媒体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宣扬正确价值观,引导舆论,进而在融媒体时代下形成全新的传播方式,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 互联网;新闻联播;主播说联播;短视频  融媒体时代使得现在网络空间逐渐转变为UGC模式,受众开始喜欢自发上传视频到网络平台,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