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子宫颈癌调强放疗同步化疗与常规盆腔野放疗同步化疗效果比较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07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外照射行调强放疗(IMRT)及常规盆腔野放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72例原发ⅡB~ⅢB期子宫颈癌患者接受IMRT(IMRT组),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采用普通盆腔前后对穿野放疗的患者72例为对照(常规放疗组)。IMRT组采用6 MV X线7野共面照射。计划靶区(PTV)46~50 Gy,大体肿瘤靶区(GTVnd)同步加量54~60 Gy,分25~28次完成。常规放疗组全盆腔野放疗30~40 Gy后,中央挡铅4 cm,改为四野照射,加量至46~54 Gy。两组患者体外照射完成总剂量30 Gy后,予192Ir腔内照射,5~7 Gy/次,总剂量酌情给予30~45 Gy,同步顺铂(DDP)增敏化疗。

结果

两组近期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反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MRT组和常规放疗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68/72)比88.9%(64/72),P>0.05],3、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6.4%(55/72)比59.7%(43/72),72.2%(52/72)比55.6%(40/72),均P<0.05]。急性放疗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反应以及血液学毒性(骨髓抑制),IMRT组骨髓抑制及皮肤反应发生率及程度低于常规放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晚期放疗不良反应主要为直肠、膀胱、皮肤反应以及血液学毒性(骨髓抑制),IMRT组直肠、皮肤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放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行IMRT可提高3~5年生存率,并降低急性及晚期放疗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bcl-2蛋白在卵巢浆液性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卵巢浆液性癌及50例正常卵巢组织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HIF-1α和bcl-2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表达间的关系。结果HIF-1α和bcl-2蛋白在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9%(42/61)、54.1%(33/61),在正常组织中无阳性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晚期卵巢癌穿刺活组织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高度怀疑晚期卵巢癌的124例盆腔肿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活组织检查,总结晚期卵巢癌的超声表现,分析穿刺部位、路径与病理诊断率的关系,随访穿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24例中诊断卵巢恶性肿瘤94例,超声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卵巢肿瘤,90.4%(85/94)伴不同程度腹腔积液,58.5%(55/94)伴腹膜增厚或结节,3
目的探讨信号诱导增殖相关蛋白1(SIPA1)、Ezrin蛋白和上皮钙黏素(E-cad)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IPA1、Ezrin和E-cad在卵巢上皮性癌、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IPA1在卵巢上皮性癌、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4.2 %(23/52)、6
目的探讨磷酸化蛋白激酶B1(pAkt1)和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在卵巢上皮性癌(EO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pAkt1和hTERT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北省唐山工人医院治疗的92例EOC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hTERT和pAkt1蛋白的表达,分析pAkt1、hTERT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92例EOC患者中
新辅助化疗(NAC)通过降低临床分期及提高保乳术成功率,逐渐成为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治疗策略,通过影像技术准确评估NAC疗效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检查评估技术,不仅能从形态学方面评估疗效,而且可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灌注加权成像(PWI)等功能学成像,在早期评估乳腺癌NAC疗效的临床研究方面提供及时和有意义的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IMRT)应用于子宫颈癌患者术后补充放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子宫颈癌(ⅠA2~ⅡB期)患者,分为IMRT组(51例)和传统放疗组(66例),比较两组早期(治疗期间)和放疗结束后远期(3个月以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早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IMRT组胃肠道反应[49.0%(25/51)]、直肠反应[11.8%(6/51)]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T细胞17(Th17)表达的变化。方法收集三阴性乳腺癌(TNBC)16例(TNBC组)、雌激素受体阴性(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HER-2+)乳腺癌27例(ER-/HER-2+组)和ER+/HER-2-乳腺癌14例(ER+/HER-2-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Treg、Th17数量及Treg/Th1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胃吻合术(BPG)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1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并行胰腺残端与胃捆绑式重建患者(BPG组)临床资料,并与13例同期同龄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BPG术后患者各项指标变化。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对两组进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调查。结果BPG组患者术后出现胰腺残端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无胰瘘、胆瘘、胃排空
目的分析双吻合器法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且采用双吻合器法重建消化道的33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28例行Dixon术式,5例行Miles术式,回顾性分析双吻合器法在术中应用的效果。以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18例行Dixon术式,14例行Miles术式。结果对照组行Dixon术
目的探讨接受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手术的30岁以下听神经瘤患者的术后面神经功能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太钢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手术的年龄<30岁听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术前症状及肿瘤大小等),评估患者近期(出院时)和出院>1年后面神经功能,总结其手术治疗效果和临床特点。结果31例年龄<30岁的听神经鞘瘤患者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