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作为小学生,在学校教师的监督下,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学习,但是回家后,又是另一个情况,不按老师布置说的去做,这就需要家长与老师配合起来,严格要求,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使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课前预习 认真书写 认真审题 自觉检查
一、培养孩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新课前的一定时间里,先自己对教师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既是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预习是学习新课之前完成的,这就需要家长督促孩子预习。通过预习,孩子能对新课有个初步了解。实际预习中,家长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孩子实际,加强预习指导。首先,要求孩子边读边思,了解要学的是什么内容,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密切联系,自己理解的是哪些,不理解的是哪些;然后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看看是旧知识还是新知识,该查资料的查资料,该向他人请教的请教他人,力争在教师讲课前理解教学内容;最后在实在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者把它记下来,等课堂上在老师的帮助、引导、点拔下进行理解和掌握。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做做相关的习题,以加深理解,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为促使孩子按时完成预习,可以拟出有效而科学的督学措施对孩子加以约束,与教师取得联系,争取教师的支持与配合,让教师帮助督促学生完成。此外,家长还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适当的检查。长此以往,才能使孩子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严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认真,书写不规范的现象,这样下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厌学等不良影响。而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因此在培养孩子的书写习惯上下功夫:
1、书写整洁,字迹工整。漂亮的字体也是一种文化修养,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对孩子书写进步适时表扬,鼓励孩子要写好,与以前写的进行比较,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业越来越整洁美观,就会坚持下去。
2、规范格式。数学的有些知识有着严格的书写要求,只有将它做的规范才能称得上掌握。例如:简单的直线用尺子画、数学符号的用法及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区别等等。在培养严谨的同时领悟所学知识。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解题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往往并不是因为不理解所学知识,而是因为缺乏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往往随便看一遍就直接去做。那么要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就要下功夫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算的正确与否。我发现在学校时学生写的认真,但是家庭作业写的就潦草,不认真。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不在的时候,学生也要养成认真的习惯。所以,家长在孩子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还有,在做一些计算题目时,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运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孩子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出现字迹潦草,家长先进行提醒,如果不改的话,只能进行适当的惩罚。不要过于相信孩子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是有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孩子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然而检验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检查,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实际情况,教给孩子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把检验作为孩子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孩子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孩子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一版。
[3]李文娟,《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九州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肖圣西,出生于1973年2月,男,汉族,本科,山东新泰人。现在新泰市翟镇红石板联小任教,主要研究学校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等。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作为小学生,在学校教师的监督下,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学习,但是回家后,又是另一个情况,不按老师布置说的去做,这就需要家长与老师配合起来,严格要求,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使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课前预习 认真书写 认真审题 自觉检查
一、培养孩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新课前的一定时间里,先自己对教师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既是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预习是学习新课之前完成的,这就需要家长督促孩子预习。通过预习,孩子能对新课有个初步了解。实际预习中,家长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孩子实际,加强预习指导。首先,要求孩子边读边思,了解要学的是什么内容,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密切联系,自己理解的是哪些,不理解的是哪些;然后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看看是旧知识还是新知识,该查资料的查资料,该向他人请教的请教他人,力争在教师讲课前理解教学内容;最后在实在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者把它记下来,等课堂上在老师的帮助、引导、点拔下进行理解和掌握。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做做相关的习题,以加深理解,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为促使孩子按时完成预习,可以拟出有效而科学的督学措施对孩子加以约束,与教师取得联系,争取教师的支持与配合,让教师帮助督促学生完成。此外,家长还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适当的检查。长此以往,才能使孩子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严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认真,书写不规范的现象,这样下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厌学等不良影响。而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因此在培养孩子的书写习惯上下功夫:
1、书写整洁,字迹工整。漂亮的字体也是一种文化修养,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对孩子书写进步适时表扬,鼓励孩子要写好,与以前写的进行比较,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业越来越整洁美观,就会坚持下去。
2、规范格式。数学的有些知识有着严格的书写要求,只有将它做的规范才能称得上掌握。例如:简单的直线用尺子画、数学符号的用法及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区别等等。在培养严谨的同时领悟所学知识。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解题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往往并不是因为不理解所学知识,而是因为缺乏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往往随便看一遍就直接去做。那么要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就要下功夫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算的正确与否。我发现在学校时学生写的认真,但是家庭作业写的就潦草,不认真。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不在的时候,学生也要养成认真的习惯。所以,家长在孩子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还有,在做一些计算题目时,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运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孩子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出现字迹潦草,家长先进行提醒,如果不改的话,只能进行适当的惩罚。不要过于相信孩子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是有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孩子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然而检验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检查,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实际情况,教给孩子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把检验作为孩子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孩子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孩子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一版。
[3]李文娟,《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九州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肖圣西,出生于1973年2月,男,汉族,本科,山东新泰人。现在新泰市翟镇红石板联小任教,主要研究学校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