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idemeng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为广大的读者喜爱与传诵,除了思想性强、内容题材丰富的原因之外,还由于他诗作的高度艺术价值。诚如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所说:“在我国的诗人中,陶渊明是词语表现得最为简净而含蕴却最为丰美的一位诗人。”元遗山《论诗绝句》评陶渊明的诗,用“豪华落尽见真淳”七个字,道出了诗人化繁复为单纯的独到境界。具体来说,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陶渊明写诗,都是在“不吐不快”时才诉诸笔端的。不论是田园诗中的写景状物,还是咏怀诗中的兴怀致慨,都饱含着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并让这种感受与体验,如水银泻地一般,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因此,他的诗不仅明白如话,而且意味深长,没有矫揉造作、刻意雕琢之辞。虽然写的多是日常平凡生活,但由于他善于细致入微地体会物情,所以能从极为普通的事物中发现蕴涵其中的诗情画意。如,他用“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描写春天的田野,一片盎然生机,跃然纸上。苏东坡说:“‘平畴’二句,非古之藕耕植仗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不能识此语之妙。”说得十分中肯。如果陶渊明只是田园风物的旁观者、欣赏者,而不是亲身参与田园生活,那么他就不可能将个人直接的深切体验注入对田园风物与农村生活的描绘之中了。
   二、情与景的密切交融
   “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也是陶诗的一个突出特点。陶渊明把抒情与写景紧密地结合起来,善于将心理刻画与环境描写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以收到动人以景、感人以情的效果。如,《杂诗》第二首,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开头,描写秋夜的月光如水,清幽寂静,以“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结尾,表现诗人有志难骋、壮心未已的痛苦心情。月夜愈是寂静,诗人的内心愈是无法平静,从而使诗人的境遇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此外,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重在写其“意”,不重写其“实”,而“意”则超越了感情的范围,或表现诗人的好恶,或包含有诗人对人生哲理的体悟以及某种理想的寄托。因此陶诗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画面场景,而且还是与黑暗现实相对立并闪烁着理想化光彩的生活境界。
   三、言语朴素、精练、含蓄、醇美,善用白描
   陶渊明善于运用质朴平易的语句和白描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事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特质。如,他用“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普普通通的字,就勾画出一幅雪花轻飘、大地素裹的雪景,雪的形象十分传神。由于诗人善于捕捉事物的突出特征,并传神地加以表现,因而不用什么典故、辞藻,就能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既亲切又真实。再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带月荷锄归”一句,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这是一幅多美的月夜归耕图!梁启超说:“《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这个评论可谓一语中的。陶诗的许多写景名篇都具有类似特点,表现了诗人的非凡功力。
   四、气象浑厚,意境完整
   陶渊明继承并发扬汉魏诗词“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优良传统,专注于通篇的浑厚和意境的完整,而不为一两句诗成为名句而刻意追求。因此,他的每首诗都有一个完整的境界,都洋溢着浑厚的气象,给人以和谐完美的感受。如,写悠闲自在生活的《饮酒》第五首,开头两句写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静,没有什么人来打扰,再自问自答,然后具体描写南山景象,篇末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全篇进行总结。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淳朴的艺术风格表現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由于诗人匠心独运,诗中不乏意味隽永的佳句,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比同时代人诗中的名句更高一筹。但因为全篇俱佳,所以就“难于句摘”了,这也正是陶诗让同时代诗人不可企及之处。
其他文献
[摘要]掌握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是学好语言的基础,可以为优秀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从提升老师语音素养、提升语音出现频率、增加趣味性三方面入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提高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语音教学;趣味性;语言环境  自然规范的语音和语调有利于快速有效地积累大量词汇,提升阅读能力,增强兴趣和自信,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为学生的语言学习以及有效进行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英
期刊
语文,它是一棵含羞草,羞羞答答的,如果你不去挖掘就不会知道里面的奥秘;语文,她是一位博学、方正的老师,她教我们学普通话,让我们在知识的天地里遨游;语文,是一位天使,她的神圣,总是令人捉摸不透。必须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验,才能发现语文的奇妙!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公园里,你会发现“小草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小草在睡觉,请你旁边绕”的警示牌;在马路上,你会看到“前面路不通,请绕道行走”“前面正
期刊
课本剧,顾名思义,就是學校师生以教材中的有关课文内容为基础,将其改编成能够通过讲台、教室、操场或舞台表演的相声、小品或小型话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剧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分角色朗读。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原文的故事情节加以扩充、延伸或改编,把非戏剧的描写、叙述语言改为以对话、独白、旁白为主要特色的戏剧语言,将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是一种寓教于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思的教学
期刊
高中生学习语文科时只有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方可通过科学、正确的思想方法对问题予以分析、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必须由以往老套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脱离、创新, 从根本上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链接,才能为学生学习综合素养的提高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给予有力支撑。   语文是一门具备较强人文性的课程,高中语文教材的编选是经由众多专家学者谨慎思考之后进行的,故教材内容、难易程度等均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特
期刊
能言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年级越高,这个问题越突出。《新课标》为语文学科重新定了位,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是传统教学一直把阅读和写作视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实,
期刊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收获颇丰,意犹未尽。   盼望着,终于盼到了这个周六的到来。早在两个星期前,丫好小记者的老师就通知我们要来一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研学活动,听说要去看恐龙化石,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天象,我们已经兴奋很久了。   这不,总算把这个周六等来了。吃过午饭,我和妈妈就匆匆出了家门,上了大巴车。   一路走,一路笑。我们首先来到河北地质大学的地质博物馆,参觀了恐龙化石、宇宙模型
期刊
放飞童年的梦想,走进涌动的天堂。似那清晨的一声清脆鸟鸣,心的幸福从此荡漾。但为耕耘,不问收获,为了心中的绿野永耕不辍,岁月悠悠花开花落,平凡的日子唱起平凡的歌。总想为自己写首歌,虽然我很平凡;总想说说自己的故事,虽然生活很平淡。   一、唱给学生的歌   回顾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头脑中除了学生似乎没有别的记忆 ,他们带给我太多的感动、太多的幸福。如果说我的生活还算充实,我的工作还有成绩的话,那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教育就是一门艺术,而教育的艺术全在如何恰当地提出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开拓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可以说,语文课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参
期刊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占比例很大。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认真研读并继承它,虽然它晦涩难懂,虽然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不大,但这不是我们轻视它甚至忽视它的任何理由。可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重视文言文的学习,在听说读写基本功方面的训练,效果越来越差,令人忧心不已。   第一,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文言文很难,学生课前预习没有那么多时间
期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激发兴趣开始。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课文引申,激起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和有关的奇闻逸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贾府的布局和人物关系图,引导学生去探究原著。   2.用故事激起阅读兴趣。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