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比兴的联想方式(下)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95879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与情绪、性情相照应的兴体(这类多取象于风)
  如《邶风·终风》中风的“暴”“霾”和天色的“曀”“阴”固然与每章押韵的需要有关,但也可以联想到所思之人谑浪放荡的脾气、不眠者疑云密布的阴沉心情。《邶风·谷风》中带来阴雨的谷风,虽然有“和舒”(毛解)和“暴烈”(姚解)的不同解释,但都是兴起夫妇相处的气氛;《邶风·凯风》中和煦的南风令人感觉到母爱的温暖;《邶风·北风》中夹杂着雨雪的北风则烘托出人们相携逃亡的凄凉;《小雅·谷风》三章更逐层将风由小到大摧折草木的暴戾与由不安到恐惧到怨愤的情绪相呼应;《小雅·蓼莪》末章“南山烈烈,飘风发发”与《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都是以呼啸的大风烘托自己的艰难处境和困苦无告的悲哀。或许是风云或风雨所显示的天气变化最易引起人心的感应,这种兴象在后代诗歌里也较为常见。《召南·草虫》被毛公标为兴体,从草虫跳跃追随的情状想到卿大夫之妻思念丈夫,显然是附会,所以后人多以为是赋,只是感春秋季候变化(欧阳修、朱熹、姚际恒等均主此说)。不过对照《小雅·出车》“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来看,恐怕在标明时节以外,还可从草虫的鸣叫跳跃联想到要见到“君子”时跃动不安的微妙心情。
  三、连绵和依附的状态引起的联想
  如《邶风·旄丘》中丘上葛藤蔓延的长节,《王风·葛藟》中河边绵绵的葛藟,都可令人联想到“叔伯兄弟”之间虽分支脉而终究同根相连。《小雅·南有嘉鱼》中甘瓠缠绕蓼木的情状兴宾主依附;《小雅·頍弁》中“茑与女罗,施于松柏”兴兄弟相依;《大雅·绵》中瓜瓞连绵不断的情状兴宗族传代,绵延不绝……各例兴句取象和应句兴义虽然不同,但性质类似。
  四、兴起孤独无依之感的取象
  《唐风·杕杜》和《唐风·有杕之杜》兴句取象都是一棵棠梨树,前者兴独行者无兄弟之叹,后者则希望所思君子来游;《小雅·杕杜》也取茂盛的棠梨起兴,但感叹的是征夫在外不归。三首诗取象一致,而兴义各不相同,可见兴的取象没有确定的喻义,但三者的孤独感却是相同的,由此也可见同类取象的兴可以引起对象不同的感觉。
  除了以上几类以外,诗经中表现其他感觉的兴体还有不少。如《卫风·芄兰》以枝叶细弱的芄兰起兴,与童子的柔弱之感相照应;《王风·中谷有蓷》中益母草干枯的情状与弃妇的憔悴之貌感觉相通;《唐风·鸨羽》中鸨羽的“性不止树”和《小雅·四牡》中飞上飞下的“鵻”给人的不安定感,都可以兴为王事不得休息的役夫,因为不安定感相通。《小雅·无将大车》,(朱、姚都认为是兴),驾驭大车的沉重感以及自招灰土的尘浊感,引起人对于百忧缠身的沉重感和患病感的真切体验,感觉尤其锐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兴句和兴义之间的感觉联系清晰或隐微的程度有很大差别,较清晰贴切者往往近于比。但无论清晰还是隐微都不求确切地说明一种义理或者状貌,而是通过兴句和应句之间不直接的句意联系表达一种难以简单描述的感觉和情绪,能引起更丰富的联想。同类的感觉可以用不同的兴句取象來表现,而同样的取象也可以兴不同的意思,也就是说某一类感觉不一定有固定明确的取象与之对应,这可能与兴的取象多来自所见有关。而比则是不限时地取象附义,有确切的意义的关联,这是比和兴在表现感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
  目前《诗经》研究中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诗经》的“兴象”大都有象征意义,这与隐语说有关。而以上所举的几类例子却说明:《诗经》中许多取象与所兴的“感”(亦即所谓观念内容)并没有固定的意义对应关系,因此兴的本质与象征是不同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确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目前,农村作文教学仍是令无数师生头疼的大难题:学生对写作没兴趣,教师找不到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方式。如何走出低效枯燥的作文教学困境呢?蘇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只有因地制宜创设符合农村作文教学的文化情境,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激发起他们作文的灵感,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我想写”的念头。那么,我们教师又该如何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营造
期刊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大多比较优越。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小部分家庭由于某些不可抗拒的原因致贫,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牵动了着全社会的心。随着单亲儿童、留守儿童的增多,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迫切需要我们基层学生资助工作者去帮助。因此,我们每一个基层学生资助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润物
期刊
摘要:当前,师生矛盾激化,教师体罚学生致伤、致死的报道屡见不鲜,而教师被学生、家长殴打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事例也时有发生。笔者认为,要想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教师首先要冷静、巧妙处理矛盾。其次要给孩子陈述的时间,听一听孩子的理由,消除彼此的误会。最后,教师还应讲究批评的艺术,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能有效地解决师生间各种矛盾,从而避免矛盾的激化。  关键词:师生矛盾;巧妙化解;构
期刊
如何处理小学语文课文,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钻研的问题。从字词句段篇入手是解读课文的常规思路,这一思路有利于训练学生识字、连句、写话的能力,有利于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落实。当然,课文还有其他的处理办法,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立体式”读教材可以读出课文新滋味。  读法一:读生活  【课文链接】课文里叙写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民族小学》展示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一起愉快学习的生活场景;《
期刊
校园文学的发展促使我们思考校园文学人才培养的问题,如方向、素质、方法等。人才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校园文学的发展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方向,所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文学人才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伟大任务。  培养爱好文学、执着文学的校园人才需要宽松良好的人文环境,它包括校园的内部环境和社会的外部环境。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场所,我们的智慧、个性都是环境的产物,个人能否成材,人生
期刊
精彩的课堂教学不是从上课开始的,而是从解读文本开始的。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原始起点,极为重要,文本解读得深刻,巧妙,才能创造出精彩的课堂教学。  既然解读文本这么重要,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样解读文本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理清思路,以读解读  解读文本最基礎的是理清思路,所以我们教师应多读、熟读、细读,在读中感悟理解、消化吸收。  解读文本我们一般要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期刊
2016年9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会上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目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
期刊
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犯难:是让学生作文追求“有意思”,还是主张“有意义”?“有意义”的作文要求学生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把作文当作与自己精神世界对话的过程;“有意思”的作文也许天马行空,但体现了“我手写我心”,更符合其天性。“有意思”和“有意义”这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能不能兼顾呢?如果让儿童文学作家来回答这个问题?他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吧!  梅子涵,一个专门为儿童写故事的
期刊
正像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作文题所说,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所以语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广泛,作为学生来说,语文素养是指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涉及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思想情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习惯等诸多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应从作文
期刊
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学生又未尝不是如此?他们也需要被了解,需要有人倾听他们的苦恼,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接纳和支持,而不是太快、太早地提出意见;也不是一味地安抚、宽慰。后者的做法有如封住正在冒气的瓶口,导致学生的心灵处于不被了解,不被关心的压抑状态。此时教育者们应放低姿态、静下心来,听听学生的“唠叨”,帮助学生释放不良情绪,打开心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一日课间,一学生怒气冲冲地跑到办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