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行为”是指孩子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农村是个特殊的环境,思想、文化比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农村初中学生形成了较城市学生相对严重的问题行为。正确认识和有效的教育好农村“初中问题行为学生”并构建家校合一教育,无论对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初中;问题行为学生;有效辅导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为了探究对初中问题行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我自2007年9月至今对我校初一初二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相关系统调查。
一、寻找依据
(1)对象。我们采用非问题行为学生和问题行为学生对比研究分析,对象为横沥中学全体初一和初二学生约1000名左右,其中男生580人,女生470人左右;家长约1000名左右。
(2)方法。学生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调查问卷,要求每个人认真阅读问题,如实填写,答题时间为15-20分钟,学生卷共收回有效答卷989份;家长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答题时间为20-25分钟,家长卷共回收有效答卷979份。
二、分析其原因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这里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热情不足、学习氛围不浓厚;同时,该地区正处于向城市化发展的转型时期。“初中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制约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关注未成年人,尤其要关注“初中问题行为学生”。而“初中问题行为学生”的背后往往是家庭教育失当,要实现对“初中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重要的是对这类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最终形成家校合一的心理教育合力。
三、解决途径思考
(一)学校角度
(1)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家校合一心理教育时空制约。
问题行为学生的家校合一心理辅导涉及到学生本身、家长、心理老师、班主任、学校等不同的角色,心理教育不能泛泛而谈,而应该突出实用性,让学生真正有所得。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而带来心理教育交流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尤为明显。为此,我们在横沥中学的网站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栏目。家长、学生、教师都可以登录网站浏览和咨询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为我校开展家校合一心理辅导提供了很好的网络交流平台。
(2)开展学生“心理成长记录仪”活动,重点突破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家校合一心理教育提供依据,达到现代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素质要求。
经过了解和调查,我们最后确定了我校的研究对象(问题行为学生)共62人,每人建立了一个档案袋。档案袋里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表》、《研究对象谈话记录表》、《研究对象家庭联系表》、《研究对象日常观察表》等,要求相应的辅导老师按要求做好填写记录。各类表格设计内容与目的:一是《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表》主要内容与学籍上的内容相似,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学习情况、学习经历等,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成长背景,利于分析各种问题行为产生的一些家庭根源因素。二是《研究对象谈话记录表》主要内容是记录学生与老师交流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注意心理原则的运用,记录内容必须客观、真实、不能加以心理老师主观情绪记录,并真实记录学生在谈话过程中流露出的各种细节与肢体语言,为以后客观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症状提供真实可靠依据,从而提高问题行为学生心理辅导的效果。如家长婚姻状况对学生心理影响的个案分析:一名初二女生在心理咨询室向心理老师反映了自己学习焦虑的问题,在谈话过程中不断用右手捏左手臂,这个细节引起了心理老师的注意,在学生同意下,掀开了衣袖,发现了左手臂有多条旧伤痕,学生存在明显自伤行为。在进一步交流中发现原来此女生父母婚姻状况不好,家庭长期处于争吵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求。后来心理老师将此个案反馈到班主任工作中,并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心理教育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根源得到了解决,有效减少了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三是《研究对象家庭联系表》主要是用于了解学生的家庭社会关系,是构建家校合一心理教育的必要条件。四是《研究对象日常观察表》内容主要是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的表现记录,如在课堂提问发言、演讲比赛、生活中与同学朋友相处等各种细节做真实客观记录。总体使用说明:要求辅导老师与研究对象每星期不少于一次的谈话、每学期不少于两次的家访、每星期填写不少于两次的情况观察,要多关爱研究对象,努力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利于日后的心理辅导工作。
(二)家长角度
(1)多形式多渠道引导家长提升自我构建和谐家庭关系,与学校心理教育形成合力。
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学生成长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和谐的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等各种关系的和谐相处。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与老师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异性相处关系等等。而良好的家庭关系能为学生构建自我的人际关系提供最为直接的示范效果,因此也突出了父母在这个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家校心理教育合力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建立横沥中学家长学校,开展不同形式的家长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教育专家与家长之间面对面交流活动等,提高家长自身素养,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寻求问题行为学生心理问题家校教育合一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家访和分年级召开的家长会,指导家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引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善于引导,放弃打骂的教育方式,多与子女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如:
①主动积极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探索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方法。由于横沥中学是农村中学,且多数家长外出打工,忽略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受自身文化素养不高等方面的制约,因此鼓励家长对自己子女加深了解,主动积极探索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从而达到家庭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②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重视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要从小事开始抓起,关注子女的思想行为的变化,言传与身教并进,更注重以自身言行举止,起到榜样的作用。
③注意与子女感情交流,避免教育方法的单一和粗暴,激化矛盾。个别问题行为学生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性格孤僻,内心渴望得到关心但与父母沟通交流又存在问题,这要求家长多花时间陪伴子女成长,注意沟通方式的转变,培养和谐民主的交流方式。
二是开展学校开放日与家长活动日。家长通过学校宣传和沟通消除部分家长对老师的偏见思想,双方构建和谐家校关系,为家校合一心理辅导搭建良好关系渠道。每学期固定在期中考后的第二周开展此类活动,考虑到外出家长较少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但往往也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与成绩,选择在这个时间,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学习情况,同时增进交流培养感情,有助于家长鼓励孩子特别是让问题行为学生得到更多的关爱。
三是开展野外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解决在校学习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根源。如在过去学年所举办的“家校合一”夏令营活动中,爬山露营、篝火晚会亲子表演活动、“真心话对妈妈(爸爸)说”等不同环节,让家长与孩子在活动中更深入地了解彼此想法,各种矛盾情绪和心理问题得到了宣泄与解决。活动过后获得了家长们广泛好评,同时也获得了家长对学校各种工作的支持,学校问题行为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氛围得到明显好转。
四、总结
初中学生是人格再塑造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学生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这个时候的教育也是最佳时期。尤其是农村“初中问题行为学生”,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正确认识和有效的教育好农村“初中问题行为学生”并构建家校合一教育,对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初中;问题行为学生;有效辅导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为了探究对初中问题行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我自2007年9月至今对我校初一初二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相关系统调查。
一、寻找依据
(1)对象。我们采用非问题行为学生和问题行为学生对比研究分析,对象为横沥中学全体初一和初二学生约1000名左右,其中男生580人,女生470人左右;家长约1000名左右。
(2)方法。学生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调查问卷,要求每个人认真阅读问题,如实填写,答题时间为15-20分钟,学生卷共收回有效答卷989份;家长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答题时间为20-25分钟,家长卷共回收有效答卷979份。
二、分析其原因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这里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热情不足、学习氛围不浓厚;同时,该地区正处于向城市化发展的转型时期。“初中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制约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关注未成年人,尤其要关注“初中问题行为学生”。而“初中问题行为学生”的背后往往是家庭教育失当,要实现对“初中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重要的是对这类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最终形成家校合一的心理教育合力。
三、解决途径思考
(一)学校角度
(1)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家校合一心理教育时空制约。
问题行为学生的家校合一心理辅导涉及到学生本身、家长、心理老师、班主任、学校等不同的角色,心理教育不能泛泛而谈,而应该突出实用性,让学生真正有所得。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而带来心理教育交流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尤为明显。为此,我们在横沥中学的网站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栏目。家长、学生、教师都可以登录网站浏览和咨询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为我校开展家校合一心理辅导提供了很好的网络交流平台。
(2)开展学生“心理成长记录仪”活动,重点突破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家校合一心理教育提供依据,达到现代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素质要求。
经过了解和调查,我们最后确定了我校的研究对象(问题行为学生)共62人,每人建立了一个档案袋。档案袋里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表》、《研究对象谈话记录表》、《研究对象家庭联系表》、《研究对象日常观察表》等,要求相应的辅导老师按要求做好填写记录。各类表格设计内容与目的:一是《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表》主要内容与学籍上的内容相似,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学习情况、学习经历等,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成长背景,利于分析各种问题行为产生的一些家庭根源因素。二是《研究对象谈话记录表》主要内容是记录学生与老师交流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注意心理原则的运用,记录内容必须客观、真实、不能加以心理老师主观情绪记录,并真实记录学生在谈话过程中流露出的各种细节与肢体语言,为以后客观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症状提供真实可靠依据,从而提高问题行为学生心理辅导的效果。如家长婚姻状况对学生心理影响的个案分析:一名初二女生在心理咨询室向心理老师反映了自己学习焦虑的问题,在谈话过程中不断用右手捏左手臂,这个细节引起了心理老师的注意,在学生同意下,掀开了衣袖,发现了左手臂有多条旧伤痕,学生存在明显自伤行为。在进一步交流中发现原来此女生父母婚姻状况不好,家庭长期处于争吵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求。后来心理老师将此个案反馈到班主任工作中,并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心理教育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根源得到了解决,有效减少了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三是《研究对象家庭联系表》主要是用于了解学生的家庭社会关系,是构建家校合一心理教育的必要条件。四是《研究对象日常观察表》内容主要是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的表现记录,如在课堂提问发言、演讲比赛、生活中与同学朋友相处等各种细节做真实客观记录。总体使用说明:要求辅导老师与研究对象每星期不少于一次的谈话、每学期不少于两次的家访、每星期填写不少于两次的情况观察,要多关爱研究对象,努力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利于日后的心理辅导工作。
(二)家长角度
(1)多形式多渠道引导家长提升自我构建和谐家庭关系,与学校心理教育形成合力。
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学生成长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和谐的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等各种关系的和谐相处。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与老师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异性相处关系等等。而良好的家庭关系能为学生构建自我的人际关系提供最为直接的示范效果,因此也突出了父母在这个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家校心理教育合力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建立横沥中学家长学校,开展不同形式的家长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教育专家与家长之间面对面交流活动等,提高家长自身素养,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寻求问题行为学生心理问题家校教育合一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家访和分年级召开的家长会,指导家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引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善于引导,放弃打骂的教育方式,多与子女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如:
①主动积极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探索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方法。由于横沥中学是农村中学,且多数家长外出打工,忽略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受自身文化素养不高等方面的制约,因此鼓励家长对自己子女加深了解,主动积极探索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从而达到家庭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②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重视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要从小事开始抓起,关注子女的思想行为的变化,言传与身教并进,更注重以自身言行举止,起到榜样的作用。
③注意与子女感情交流,避免教育方法的单一和粗暴,激化矛盾。个别问题行为学生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性格孤僻,内心渴望得到关心但与父母沟通交流又存在问题,这要求家长多花时间陪伴子女成长,注意沟通方式的转变,培养和谐民主的交流方式。
二是开展学校开放日与家长活动日。家长通过学校宣传和沟通消除部分家长对老师的偏见思想,双方构建和谐家校关系,为家校合一心理辅导搭建良好关系渠道。每学期固定在期中考后的第二周开展此类活动,考虑到外出家长较少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但往往也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与成绩,选择在这个时间,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学习情况,同时增进交流培养感情,有助于家长鼓励孩子特别是让问题行为学生得到更多的关爱。
三是开展野外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解决在校学习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根源。如在过去学年所举办的“家校合一”夏令营活动中,爬山露营、篝火晚会亲子表演活动、“真心话对妈妈(爸爸)说”等不同环节,让家长与孩子在活动中更深入地了解彼此想法,各种矛盾情绪和心理问题得到了宣泄与解决。活动过后获得了家长们广泛好评,同时也获得了家长对学校各种工作的支持,学校问题行为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氛围得到明显好转。
四、总结
初中学生是人格再塑造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学生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这个时候的教育也是最佳时期。尤其是农村“初中问题行为学生”,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正确认识和有效的教育好农村“初中问题行为学生”并构建家校合一教育,对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