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 野心不止于惊悚片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福州人陈辉人生第一次赚钱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时候妈妈在新华书店工作,书店有很多小人书,他就把图书封面撕下来做成了一个图片墙,顾客想看哪本书,看一次付费两分钱。两个月时间里,他就赚到一百多块钱(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块)。“我可能天生有点生意头脑吧。”陈辉告诉《影视圈》记者。
  1994年,学美术专业的陈辉大学毕业了,初出茅庐的他和大部分毕业生一样有一个单纯的想法——找一份可以赚钱的职业。从一开始,陈辉做事就从兴趣出发。他最先从事的是磁带的生产和销售,因为他从小喜欢听歌,听着磁带长大。可是,随着磁带业的萧条,一年后他开始另谋出路,从此结下与电影的不解之缘。
  在当时电影市场全面萧条的大环境下,大学城附近的“阳光电影院”因为经营不善几近关门。这个闲置的电影院引发了陈辉的关注。他很小就喜欢看电影,但跟其他小孩不同,好奇心强的他会琢磨得更多:电影是怎么放映,怎么赚钱的?他经常自己跑到影院旁边去捡废弃胶带,觉得很好玩。
  打上了“阳光电影院”的主意,他开始天天去电影院楼下的电玩室踩点。和老板娘混熟脸之后,他就向老板提出要承包这个电影院,并且夸下了“保证一个月赚一万块钱”的海口。“当时是完全出于一份冲动,当然也是对电影的热爱吧。”如今回头再看这段年轻气盛的时光,他也惊讶于“对电影的热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支撑他走了那么远。
  当然,承包一个电影院远远不是凭一份“热爱”就可以做好的。对电影完全不懂,所以一切都要从亲自放映胶片机做起。从放映机故障到电影宣传单的设计,陈辉都亲自动手。他还记得自己放的第一部片子是王晶的《笨小孩》,他无师自通地用了很多当时十分新颖的宣传手段,比如画整面墙的大海报,印刷黑白传单然后分发,吸引了很多人来影院,因此第一个月就有了两万元的票房收入。和老板对半分账之后,陈辉从此信心大增,开始承包福州另一家老牌国营电影院——福州工人文化宫。
  多处跑腿承包的经历,让他对电影播放、海报设计和票房销售等都烂熟于心,也因此揣摩出了二三线影院中观众的观影习惯与偏好。当时对一部催泪型电影《汪洋泪》的策划就特别成功。那时的陈辉已经意识到影院电影的“合家欢”特点,为这部电影的推广策划了一个“滴滴恩情在心中,我为妈妈洗回脚”的活动,结果一到周末,整个电影院都是爆满的。
  陈辉坦言创业之前的自己其实没有太多远大理想,“只是想去参与,心里还是挺满足的,就是很有成就感”。但慢慢地,从童年起就懂得利用小人书赚钱的他开始显现出更大的野心。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人脉之后,陈辉开始买一些价格低廉的小片,做二三级市场的发行。
  与惊悚片“热恋”五年
  如今提到恒业,似乎人人都会联想到它的拳头产品——惊悚片。对于自己为何将公司的招牌定为这种类型电影,陈辉有自己的理解:“在没有很多人做惊悚影片的时候,一旦我们成功,可能很多人就会找到我们。惊悚影片当时国内拍得很少的,我就想我为什么不可以在前面做呢?”后来,《异度空间》的票房成功印证了他的想法。如今在惊悚片这个类型领域当中,他已坚持了五年。
  陈辉的创业之路是一条不断的学习之路。彼时做影片发行的他,虽然已经对影院的运营相当熟悉,他也还是会关注其他承包商的票房成绩和运营特点。正是受广东承包商精准定位市场的营销方式影响,才会有他后来自己选片,领着拷贝到处放映的创业经历。最初他的低廉小片只是针对学生群体,还是以校园电影为主。2001年时,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走向规范化,院线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顺应这股改革大潮,陈辉又依托自己在省内电影公司的人脉,做起了商业电影的放映。
  他接触到的第一部商业电影是从一个上海制片人姚国明手中买来的恐怖片,经过营销和宣传的精耕细作之后取得了很是不俗的票房成绩。而这次成功的接触,也让他的电影生涯与惊悚片结下了不解之缘。2008年他开始做全国院线的第一部影片,就选择了自己最有经验的惊悚片。
  2007年是陈辉创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福建恒业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实际上早在2002年,陈辉就已经成立了一个小规模的电影公司,来帮中心院线策划和营销影片。2007年恒业公司的成立,只不过标志着他从事全国发行的开始。公司成立之初,为了控制发行成本,陈辉照旧采用区域发行的策略,继续专攻市县一级的中小影院,过程艰苦,但基本保证每部影片都能赚到钱。
  然而,长期做区域发行之后,他意识到了困于省内,坐井观天的劣势:“我到了浙江和广东,就发现天是大的。后来我做了全国的市场,发现每个地方都有它不同的特质。”不一样的东西给陈辉带来的不只是市场,也是眼界。认识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一时间成为他工作生活中的“兴奋剂”。“因为公司的核心是人,只有我进步了,公司才会进步。”2008年试水拍摄第一部电影的想法,就是建立在他在认识电影和把握机遇方面的进步和积累之上的。
  “我对电影制作原来是一点都不懂的,后来我竟然可以拍片,我觉得什么事情都是可以掌握的。我拍一部烂片,才能接着拍出一部好片,这也是一个过程。”怀抱着初生牛犊一样的无畏与乐观,陈辉再次把一切归零,扎进又一个陌生的行业从头学起。包括2008年《异度空间》这部试水之作在内,恒业所有的电影营销都在公司的内部完成,从海报设计到预告片,再到与媒介的交流,甚至是商务领域,陈辉都努力亲自去做,“自己摸索自己闯”。之前卖给他第一部恐怖片的姚国明介绍他参与一部电影的拍摄,于是从磨剧本到剪辑,他都在现场坐镇,仔细学习。“我这个人学东西很快,举一反三,经过一部电影我就了解了电影制作的百分之七八十,那些东西我都记住了。”
  对于电影,他似乎有着挥洒不尽的热情:“虽然在前进过程中也有一些挫折,但是有一笔钱,都会想着去实现下一个梦想。”他也曾有分心去做其他行业。2003年,他看到巡演走秀的市场不错,就签了很多演员想做巡演,但是演出28场亏了28场,入不敷出,“身无分文”。那次失败让他坚定了自己“只做电影”的信念。“因为坚持做一件事情,首先你会成功,然后会取得更大成功。”现在的恒业,从发行、制作、营销再到商务都发展得不错,算是得益于这个挫折给他留下的深刻教训。   不仅要卖座赚钱,还要积累品牌
  2013年,陈辉把公司主体搬到了北京。这也意味着,恒业电影从二三线市场转战,正式进军一线电影市场。他还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眼界和人脉。“在三线、二线的城市,你的思想和眼光如何去影响一线观众看电影?这就需要你自己的提升。因为如果你是一只井底之蛙,你是看不到这个世界的,你的世界又没有比别人大。”正是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使恒业公司这几年在电影圈内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
  恒业刚开始制作恐怖片,陈辉是抱着一种由衷的骄傲之情去做的。“那时候年纪小,梦想也小,更多把电影当作赚钱的产品,对观众没有承担太大的责任。”而现在,他逐渐开始审视电影的品质,认为当时确实是做了一些“市场成功的烂片”的。
  电影做久了,单纯想卖座赚钱的想法逐渐淡去,陈辉开始考虑电影的质量和公司的品牌。“我不仅要赚钱,还要全国的人知道我在做电影。”据他介绍,由恒业制作、今年要上映的《朝内81号》,从电影的人物造型、场景、服装和特效等都是此前的国产惊悚电影无法比拟的,大有打破惊悚片小成本制作的雄心壮志。
  陈辉不仅做电影,还喜欢研究电影。他喜欢韩国本土化的类型片。他觉得韩国之前的催泪电影和爱情电影,还有现在流行的心理惊悚片和谍战片,都是用本土特色去做本土观众能接受的影片,都非常成功。“一旦一种类型片形成,市场就会慢慢壮大。”
  他还有一个学习对象是狮门公司,他非常理解它从烂片生产者到被美国六大公司认可的艰难过程:“它就是坚持走类型片的道路,这个是我们要学习的。比如说我今天拍一个武侠片,明天又拍个警匪片、动作片,我是没有这么多资源来支撑我拍好每一个类型片的,那我不如专攻一种。”
  陈辉是一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短板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身上有一般电影商人难得的“踏实”。“做电影这个行业,尤其是中小成本电影,上面那么多‘大哥’,如果你不务实,很容易就会被颠覆掉。只有务实了,每一步走得稳一些,才能走得久。只有走得久,才有你存在的一席之地。”
  对于未来,陈辉的规划是这样的:“我们在这三年里会坚持做中小成本类型片,坚持做三种类型的影片,都是非常传统的类型。第一种还是我们创业之初做的惊悚片,但是出于商业考虑,这两年做得比较少,除非是特别好的剧本;第二类是爱情片,但单单讲爱情太大了,在爱情的基础上要加另一个标签,像《被偷走的那五年》是催泪加爱情,《闺蜜》是友情加爱情;第三类是喜剧。”他对恒业今年出品的《朝内81号》和《闺蜜》的票房预期很高:分别是1.5亿和3亿。
  大概是受到陈辉精神的感召,恒业的员工也都很热爱电影。当初全凭对电影的一腔热爱,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的同伴们,如今十有八九都还留在陈辉身边,令人惊讶和羡慕。对于老朋友和新人才,陈辉都非常重视:“我觉得这两类人才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向心力,一种是跟公司经历过风雨的,即使老板身无分文,他也会跟着你去拼去闯,另一种是公司做大以后,优秀人才一进来就有良好印象,他们就会留得更长。我们希望把这两种人才都留下来。”
  对于陈辉而言,电影的道路还很长:“我还不是创业家,我只能说我很喜欢电影,我是停不下来的。我不能想象再做十年就停下来休息。”在采访过程中,他直称自己对钱没有太大概念,公司的财务都交由太太管理,他只是单纯地很愿意去做这间公司,就像养一个孩子养到大。若是这个过程中能做出很多经典的作品,对他而言就是很大的享受:“这里面也有一份虚荣心吧,就是让大家都欣赏你的作品。当然我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一点远,但我会持续努力,这就是电影人的梦想吧。”
其他文献
柯蓝:艺人,内地艺人,主持人,模特。曾任多份高级时装杂志的封面模特儿,后加入Channel[V],凤凰卫视中文台,成为《音乐无限》主持人,之后接棒《相聚凤凰台》开创娱乐主播先例。曾与杨澜一起主持湖南卫视《天下女人》,现转行演员。主演过《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多部影视剧作品。  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  这次采访很不同,因为柯蓝身上有一种罕见的独特。  说好了拍照,她却只施了一点脂粉,眼睛上没涂睫毛膏,眼
期刊
随着去年票房市场的整体低迷,影业公司们的市值也遭遇着大幅缩水。如何唤回市场对这个“老行业”的信心,是大佬们接下来要做的,另外市场格局远未形成之时,“你和对手们怎样出牌”都很重要。  电影市场的萎靡和国产片被进口片碾压的尴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直笼罩着整个电影行业。今年的第一个季度,情况也没有任何好转。  对于这个市场的变化,感受最深的自然是身处其中的影业巨头们。“过得并不好”成为这些公司过去一年的
期刊
《夜半梳头》  上映日期:  2014年6月13日  导演:刘宁  主演:  王李丹妮  李威  期待值:  当年《孤岛惊魂》以9000万的票房成为年度黑马,刷新国产惊悚片纪录,这一纪录一度成为业内谈资,业内人更是像找到了发财致富的出路,小成本也有大回报,这种以小博大的思路成为以后三年很多人热衷于惊悚电影的一大动机。《笔仙》卖了6010万,《午夜心跳》卖了 3200万,《绣花鞋》卖了 4430万,
期刊
日前,即将开机的《绯闻女孩》剧组发出一条组讯,该剧将大量起用新人演员参与著名导演王小康执导的新戏,并举办见组活动,现场招募演员。此消息一出,倍受关注,引来6万多条转发。随后,《绯闻女孩》剧组携手《金牌经纪人》栏目,在剧组聚集地飘home酒店联合驻扎于此的13个剧组共同进行新演员征选。短短几个小时,就吸引了近500名年轻演员、艺校学生前来试戏。  无独有偶,另一位著名导演郭靖宇在筹备新戏《大秧歌》与
期刊
改编剧本撑起好莱坞大半边天  电影产业专家Stephen Follows对过去20年间每年好莱坞票房前100名电影的研究显示,在1994-2003年间,每年原创剧本电影的数量都超过改编数量,但在2004-2013年间,这一情况反过来了。这十年中有八年,改编剧本电影的数量超过了原创剧本电影。根据其他来源改编的续集作品也日益占据重要位置,在2012年票房前100名的电影中,续集的数量是1999年的5倍
期刊
四年前那个黑月风暴之夜让人类幸存下来,博派和狂派从此在地球销声匿迹,顽强的人类也在断壁残垣的废墟中开始了新生。然而,一群手握大权的商人联合天才科学家,意欲透过芝加哥的那场入侵打破壁垒,研发出他们难以驾驭的全新技术。与此同时,地球也遭受了一个古老而强大的变形金刚的威胁,关于自由与奴役的正邪史诗决战一触即发。  以上便是《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的剧情,与《变形金刚3:黑月降临》一脉相承,导演仍然是人称
期刊
题材检验期  随着《轩辕剑之天之痕》(以下简称《轩》)在湖南卫视的播出,周播剧一度成为热门话题。然而在《轩》取得高收视以后,湖南卫视其余的周播剧成绩都不尽理想。而《轩》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首先在播出前,《轩》具有十足的话题性,已经成为大热的剧集。不管是不是周播,《轩》的收视都已经有了相当的保障。  然而在《轩》之后,其他以周播形式播出的电视剧都没能取得和《轩》一样的热度。湖南卫视电视剧宣传负
期刊
从听到看的世界杯  70、80年代:收音机听比赛直播  70年代的收音机,成为了每家每户必备的娱乐电子设备。这也标志着电子设备真正的开始走进家庭用户的生活。此时广大球迷通过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比赛直播。继球王贝利之后,是足球皇帝贝肯鲍尔的时代。他以精妙绝伦的球技率领俱乐部和国家队夺取联赛、欧冠、世界杯冠军。80年代足坛风云人物是普拉蒂尼,他为法国足球奠定了完美基础。  90年代:黑白电视
期刊
《冰雪奇缘》配音版赢口碑  当3月3日晚上《冰雪奇缘》获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以及最佳原创歌曲奖时,尽管国内很多影评人都已是预料之中,但应该都没有料到《冰雪奇缘》引进到中国后配音版能如此之火。其由姚贝娜演唱的中文版主题曲《随它吧》第一时间就获得迪士尼高管赞赏,称“姚贝娜欲罢不能的情绪被演绎得恰当好处,充满感情与力量”。影评人碟中谍在微博上对这部影片的中文版大赞,“《冰雪奇缘》无愧是一
期刊
5月16日晚的湖南电视台好不热闹,张翰驾车抛锚,停在夜色中的荒郊野外,车子冒着烟,五位“姐姐”面色担忧,苦心相劝,但张翰仍然执拗,坚持开车,并一脸不爽地说:“我领路容易么我,你们要是不放心就坐另一台车。”与此同时,“张翰少爷病”的话题在网络讨论开来。  这是4月25日湖南卫视开播的明星自助穷游节目《花儿与少年》中的一段小小插曲,这样的矛盾、插曲、意外,自节目播出以来就屡屡出现、不断升级。鲜明的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