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更贴近生活,我们经常利用所学到的应用题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费用的支出和收入、盈亏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等。可以说应用题是生活的需要,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在日常的应用题部分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质。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讨,我认为应用题部分内容的教学一定要加强其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充分地读,了解题意。
应用题是用语言表述的一类题型,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读题便成为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很简单,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并非泛泛而读,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式。数学中的读不讲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但需要用心、用脑、集中注意的读。一般来讲要读三遍:第一遍初读,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字逐句的读,重点理解每个词、术语的实际含义;第三遍连贯起来读,重点掌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例:星火煤厂上半年原计划产煤6.6万吨,实际每月比原计划多产2.2万吨,照这样计算,完成上半年计划需用几个月?
在读这个题目时需要通过大脑反映弄清四个问题:
1.这道题叙述的是哪个单位的什么事?
2.题目第一个条件是什么?“上半年”和“原计划”又是什么?
3.题目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谁和谁比?比什么?比的结果怎样?
4.问题是什么?“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二、找准题意,动手划一划。
这一步对小学生而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省略的,它是在读完题后进行的,是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题意,抓注重点的关键。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一块地几公顷,其中种大豆多少,种棉花多少,其余种棉花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这道题主要是让你区别,给你的分数是分率还是一个数。这个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必须把有单位名称的数字圈出来,这样可以提醒自己,数和分率是不同的,不可以进行加减法。同时划出“几分之几”,明白的告诉学生求的是一个分率,和公顷无关。划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以提醒学生在今后的思考中注意一些细小的地方,以免出现不该有的错误。
三、承接已知的材料,展开思维的空间。
学起于思。学生读题后,获取了已知和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在大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思。
1.顺着思考,即由已知——结论,从已知中获取信息,一步步推出过程量,慢慢靠近所求结果:
例果园里有4行苹果树,每行18棵,还有2行梨树,每行12棵 ,苹果是梨树的几倍?
解:我们可以用图把思考过程表示如下:
已知
4行苹果树 2行梨树
每行18棵 每行12棵
苹果树总数 梨树总数
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
2.倒推法,与顺推法刚好相反。即从问题入手——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这些条件是题目中的已知的,还是未知量,要知道这个未知量又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什么样的数量关系来解决,直到在题目中找到已知:
思考应用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四、引导学生根据掌握的信息,合理解决问题。
学生的解答,同样需要锤炼。学生需要把刚才思考的过程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在解应用题时,题目中没有出现过的数学是不可以出现在题目中的,即使是显而易见的数字也需要你进行一定的说明。这是数学的严谨性。所写的式子,要让别人看了也完全明白你的思路,这样才是一个漂亮的式子。应用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是方程,学生的解设就是不可或缺的。所列的方程未知数后面并不需要有单位名称。但如果是一般的式子,单位名称则需要写上去。当然求比率、分率等是没有单位名称的。最后是写上完整的答句。其实,要完成一道应用题,每一个部分都不可以忽略。所以,更需要学生通过前面的认真读、仔细划,努力想才能最终完整的写完。
学生的思路越清晰,解题方法也就越丰富灵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邮编:561000;详细地址: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西航大道26号西市小学。电话:15208539489;信箱:939415621@qq.com)
一、让学生充分地读,了解题意。
应用题是用语言表述的一类题型,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读题便成为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很简单,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并非泛泛而读,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式。数学中的读不讲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但需要用心、用脑、集中注意的读。一般来讲要读三遍:第一遍初读,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字逐句的读,重点理解每个词、术语的实际含义;第三遍连贯起来读,重点掌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例:星火煤厂上半年原计划产煤6.6万吨,实际每月比原计划多产2.2万吨,照这样计算,完成上半年计划需用几个月?
在读这个题目时需要通过大脑反映弄清四个问题:
1.这道题叙述的是哪个单位的什么事?
2.题目第一个条件是什么?“上半年”和“原计划”又是什么?
3.题目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谁和谁比?比什么?比的结果怎样?
4.问题是什么?“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二、找准题意,动手划一划。
这一步对小学生而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省略的,它是在读完题后进行的,是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题意,抓注重点的关键。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一块地几公顷,其中种大豆多少,种棉花多少,其余种棉花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这道题主要是让你区别,给你的分数是分率还是一个数。这个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必须把有单位名称的数字圈出来,这样可以提醒自己,数和分率是不同的,不可以进行加减法。同时划出“几分之几”,明白的告诉学生求的是一个分率,和公顷无关。划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以提醒学生在今后的思考中注意一些细小的地方,以免出现不该有的错误。
三、承接已知的材料,展开思维的空间。
学起于思。学生读题后,获取了已知和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在大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思。
1.顺着思考,即由已知——结论,从已知中获取信息,一步步推出过程量,慢慢靠近所求结果:
例果园里有4行苹果树,每行18棵,还有2行梨树,每行12棵 ,苹果是梨树的几倍?
解:我们可以用图把思考过程表示如下:
已知
4行苹果树 2行梨树
每行18棵 每行12棵
苹果树总数 梨树总数
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
2.倒推法,与顺推法刚好相反。即从问题入手——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这些条件是题目中的已知的,还是未知量,要知道这个未知量又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什么样的数量关系来解决,直到在题目中找到已知:
思考应用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四、引导学生根据掌握的信息,合理解决问题。
学生的解答,同样需要锤炼。学生需要把刚才思考的过程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在解应用题时,题目中没有出现过的数学是不可以出现在题目中的,即使是显而易见的数字也需要你进行一定的说明。这是数学的严谨性。所写的式子,要让别人看了也完全明白你的思路,这样才是一个漂亮的式子。应用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是方程,学生的解设就是不可或缺的。所列的方程未知数后面并不需要有单位名称。但如果是一般的式子,单位名称则需要写上去。当然求比率、分率等是没有单位名称的。最后是写上完整的答句。其实,要完成一道应用题,每一个部分都不可以忽略。所以,更需要学生通过前面的认真读、仔细划,努力想才能最终完整的写完。
学生的思路越清晰,解题方法也就越丰富灵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邮编:561000;详细地址: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西航大道26号西市小学。电话:15208539489;信箱:9394156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