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 成都漆器的冷清之魅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景泰蓝是人间器具之最美,那么漆器则是素雅与雍容的完美结合。
  中国漆艺之都——成都是我国漆器制作中心之一,与历史的辉煌相比而言,如今的成都漆器未免显得多了一分不落俗套的冷清,“成都漆器”蒙上了闪耀着光芒的历史灰尘,成都漆器文化三区成都- 郫县- 广汉仍然是雕漆填彩漆器的重要产地。
  成都漆器以朱红色为主色调偏多,漆盒显华贵,多以黑色为底色, 漆盒上面留着描金红牡丹,雅致不失尊贵,俗话说“成都漆器三千年”,成都人追求安宁淳朴心境与浓淡结合的美的典范以漆器这样一种独特的格调呈现给了世人,与此同时成都漆器制作工艺仍然能够流传至今,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东汉以后至唐宋时期,漆器工艺在民间流传开来,金银镶嵌的漆器制作越发细致。现位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的四川省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藏品中也存有较为典型的漆器,其中的漆器藏品基本是江南物件,成都典型漆器却是为数不多。博物馆内的雕花漆盒虽然没有描金绘彩的彩雕色彩浓郁,但别有一番味道。
  “雕”顾名思义,雕刻。雕刻是全部雕漆工艺中最生动、最精彩、最复杂、最为人叫绝的工艺阶段,也是雕漆工艺品区别与其他工艺品的最重要的标志。按雕刻先后顺序, 可以分为刺、起、片、铲、勾、锦纹及甲叶、龙鳞、房座、菊花瓣等过程。如此细致、复杂的雕刻,少则几个月,一般情况甚至需要半年乃至两三年才能完成,日久见人心,好东西亦是如此,经过时间的打磨,才会越发散发出悠久的韵味。
  博物馆内现存清代的剔红雕漆盒典雅干净,其圆形的盒子,木胎带着自然成熟的味道,历史的穿堂风从漆色的器物里拂过,定格眼前的那一刻,有种人与物超越时空的交流。纯色朱红的盒身沉淀了艺术家独到的眼光、创造力和审美。仔细凝视剔红雕漆盒身上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牡丹花,常常会恍惚间误认为它就是天生而如此。密集的牡丹花并不繁杂,它错落有致地静静“盛开”,你甚至可以看到叶子上寸寸纹络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每一寸空隙都留得恰到好处,随性, 不刻意。它不似梨花木那般,可以聚集世间所有的赞叹,但它却可以沉静地停留在赞叹之侧,找到属于漆器世界独有的安宁。都说洛阳牡丹甚好,然而这剔红雕漆盒上刻画的牡丹却难以考证了,它产于清代但产地不明, 犹如难寻故乡的游子,徘徊纷扰世间,终不知故乡何处。也许这花来自成都,成都牡丹没有洛阳牡丹那般庞大,小巧精致,却显示出古灵精怪的气质,成都漆器三千年,流传至今,其中不乏这类灵巧俏皮的小物件,赢得世人垂爱。
  明清时期,成都漆器的技艺繁多精湛,以雕嵌填彩、雕填影花和雕锡丝光为主,极其富有成都特有的地域风情。填彩用的彩漆则是天然生漆加矿物颜料炼制而成,雕漆艺人常常念叨“无漆不成器”,成都雕漆技艺对用漆考究非常,天然的生漆原料源自优质漆树,雕漆需通过特有的工艺熬制而成,熬制工艺自然是费时费力,足以见得漆在漆器中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那么什么是剔红呢?“剔红”只是成都漆器诸多种类的其中一种,漆器艺人在器物胎型上涂几十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的纹样, 因此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雕漆工匠说剔红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 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 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慢慢雕刻花纹,它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
  清代雕花漆盒之美,美在于它的风度,复杂不繁杂,精致不做作。漆器需要设计胎样和花纹, 木胎反复制作打磨、推光、揩清, 直至漆盒光亮如水,漆器的艺术性恰似画卷,把着色均匀的漆盒和精巧细致的工艺毫无保留地呈献给世间人。清代能工巧匠众多并代代相传,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漆艺在民间有了新的一番繁荣。
  时至今日,口口相传的技艺传授方式让我们这一代人离漆器越来越远,这门古老的漆艺“人去艺绝,行将断代”,漆艺在三千年时间的洗涤中带着闪光的灰尘出现在青年人的视野中,它带着历史变迁的伤痕,静默于时间的流逝。
  如今,漆器制作大部分工艺、工序已经脱离了纯手工,然而用机器制作的化学涂料刷绘涂抹而成漆器,于许多热爱漆器的人而言,毫无真诚可言。我曾经问过成都宽窄巷子漆重门的店家他们的货源来自哪里,漆器是否是纯手工,店家总是笑而不语拒绝回答,他站在漆器店内一边看橱窗外行人如流水,一边嘱咐顾客不能拍照,不能触碰店内的漆器,毕竟这里并不是供市民免费参观的博物馆。店内漆器颇多,大多为动物状的漆器, 虎龙象鸡等略带金色,正红色的花瓶和茶具让人目不暇接。店主说,大多顾客都是为了婚嫁来置办漆器,雕漆花瓶的瓶身刻着浓浓的双喜,那一抹红色才能称得出人生的喜庆之气。
  山水悠然,抖动的乌篷船在红红紫紫的云彩里,湖水明净,渔夫的船桨晃荡,似有清风袭来, 微渺如烟,这些景色都缩略在成都的水榭楼台, 它成了剪影,落在木格子的窗框里,落在光彩的漆盒上。漆盒的主人是谁?是正在阁楼梳妆的富家小姐?亦或是落魄的王公贵族?但王公贵族往往不喜太素气的漆盒。成都漆器,神秘不言。山川秀美的全景,就在纯色的漆盒上, 被框入了木格子的楼台框景之中。成都漆器的浑厚气息似乎能够抓住人每一寸神经末梢,她似乎是穿锦缎绣花鞋的女子,一步一步走向没有光的地方,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此冷清, 却这样有味。
其他文献
黄金之贵重,不仅在于可制成昂贵首饰,更在于其乃国家金融体系的基石。改变世界历史的大航海时代,也正是起因于西欧社会对于“黄金之国”的幻想。正因为如此,黄金也是战争掠夺的主要对象,二战中的纳粹德国尤重于此。只是,他们的铁蹄尚未踏进别人的家门,他们想掠夺的国家,就早已开始了黄金“逃亡之路”……  “鱼”从英國来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19个月之后,他成为了独揽大权的元首。随之开始
期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宗旨,这是晚清状元张謇撒下的第一颗博物馆种子。收藏与保管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价值,然而历史不会停留在博物馆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比收藏什么更重要的是传递什么。因此,世界上有许多另类的博物馆,他们在某个冷门的领域进行了深度的收藏,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也在传递着不同的历史故事。  纽约垃圾博物馆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垃圾,但是垃圾成为
期刊
电影《大鱼海棠》注定会成为这个夏天一个现象级的电影,这部志在复兴国漫的大制作,因其浓郁的东方色彩和12 年的等待情怀击中大多数观看者。在并不算长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大鱼海棠》会否成为一个标志性制作,对电影史的回望或许可以帮我们理出一个基本的脉络。  对资格的影迷而言,8 月1 日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纪念日。从1896 年8 月1 日到今天, 刚好120 年。对于生在清末的上海,有幸在徐园的茶
期刊
玉米,学名玉蜀黍,很早以前就是南美洲土著的主要粮食作物。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大量用黄金、玉石、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1492年,而把玉米种子带到西班牙引种是在1494年。后来,阿拉伯人取回了玉米种子,并把它带到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玉米渐渐迫使小麦和大麦退缩,并在其流域大部分地区取代了高粱。大约在1550年前后,玉米已经广
期刊
人称“南宋四家”的“刘、李、马、夏”(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曾经都是供职于南宋宫廷画院的画师。不过,历来对于南宋四家的排序方法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大多数美术史书籍中对于四家的排列是“李、刘、马、夏”,将李唐置于刘松年之上。久而久之,这种排列让人觉得李唐是南宋四家里艺术造诣最深的画家。而实际上,这种排列方式是以四位画家所处历史时间的先后来排列,并不涉及他们的艺术造诣问题。  今天对于南宋绘画的研究
期刊
对于国人而言,虽然法系车的知名度,不及德系、美系、日系,法系品牌雷诺之知名度,更不及大众、丰田、福特,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人在汽车领域是一个落后者,恰恰相反,在汽车史上,法国人也曾引领一时风骚,雷诺之名也曾响彻全球。  之所以现在没有那么响了,那都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法国在20世纪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让其汽车之路,无比崎岖……  汽车怪杰  与许多有历史的车企一样,雷诺一名,源自于其创始人之名。此人唤作
期刊
有人调侃说,曾经在历史上强盛的波斯帝国只教儿童三样东西:骑马、射箭、不说谎。显然,这是从帝国的层面,体现了国对于人的需求,可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成长需求不可能只由这几个方面构成。  孩子的世界更需要安全、陪伴和求知。然而,这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大环境所最难以给予儿童的。战火纷飞之际,成年人且自顾不暇,有太多的儿童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三餐不继,甚至沦为孤儿。基本的生存权且无法保障,教育的机会更
期刊
去泰国访古旅行,有三个地方是必须去的:素可泰、阿瑜陀耶和班清,这三个古城均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素可泰尤为重要,当900多年前泰民族建立第一个独立国家的时候,素可泰就是泰国的第一个都城。  我们铺开地图,一一查找,北行50余公里是泰王宫,再行200公里是彭世洛府。值得一提的是,彭世洛即“毗湿奴”,有些宗教知识的人都知道,此为印度教一位极其重要的神。15世纪时,彭世洛府就是大城王朝博咙泰洛
期刊
1980年,钟叔河编辑《走向世界丛书》时,在北京柏林寺发现了一些稿本——《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其中描述了出国拜访所见所闻种种,有二百万余字。这些泛黄的书页属于一位在英语学校毕业的满族子弟——“铁岭奇人”的张德彝。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最初睁眼看世界的时代。在此之前,中国虽有一二沿海商人去过欧洲, 但大都属“落魄商贾”,不知诗书,对中国思
期刊
在18和19世纪的爱尔兰,穷者无立锥之地,度日维艰,对许多女性来说,卖淫几乎成为了她们唯一的生路。妓院里充斥着暴力与疾病,妓女们常常遭到客人的殴打,但代表着公权力的警方却选择了冷眼旁观。  18世纪,爱尔兰特殊的“服务业”  1736年10月12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身为警员的菲利普·雷利及其妻子凯瑟琳被法庭判决有罪,罪名是在河滨街的白狮庭(White Lion Court)经营妓院。雷利被判处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