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的时间越长,越发觉得“教育是一门艺术”,此言不虚。当我愈要往里深究,就愈感觉到自己像是在把玩着无数的奇珍异宝。而此时的我,却仍是个十足的门外汉。在没有走上教师岗位之前,我对它真的只有一腔热血,我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教师定义为“专业技术人员”。在我眼里,似乎只有律师、医生之类的工作,才配得上“专业”二字。医生动错刀,患者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律师说错话,公平就会受到挑战。而如今,我真正站在了三尺讲台上,才深刻地意识到:教师如果不会教书,那他将贻误多少家庭的未来。我猜这大概就是吴非老师说“不跪着教书”,管建刚老师说“不做教书匠”的缘由所在吧!
其实我并不明白“教书匠”的标准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不算是“教书匠”呢?答案对我这刚入职两年的教师来说,肯定是不甚了了。但读完《蒋勋的卢浮宫》时,我忽然有了一个灵感:教师需要一双美的眼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孩子,我们的目光应该是宽恕的、赏识的、赞许的、温柔的。那样我们便可发现每一个孩子感动我们的细微之处,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我们真心喜爱的“小天使”。但这“美的眼睛”不仅是发现孩子的美,也是发现自己的美,从心底里把自己当作一件无价之宝,把自己的教育事业当作一件艺术的珍宝。
观察生活,享受教育,是教师的素质和基本能力的体现;善于发现,成就教育,是一个优秀教育者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这是《蒋勋的卢浮宫》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至真至诚的收获,就好像我从满是灰尘的房间角落找到一块丢失已久的手表,那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而当我看到那指针还在辛勤地旋转着,顿感幸福。幸好,我是在自己正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蒋勋的卢浮宫》,时间还在滴答滴答地走着,一扇教育的大门正悄悄向自己打开。
对于这本卢浮宫艺术品介绍的书,除了可以翻看图片和“大跌眼镜”的体会外,我对其他一无所知,也不可能知晓。一个个雕塑,一张张油画、壁画,我知道这些都是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但我却无法一一审视她们的美。而那些挤破脑袋花大价钱去巴黎卢浮宫参观的人,也未见得懂得这些作品背后的价值。我们毕竟不是艺术爱好者,也不是研究艺术的专家,也可以说我们没有“欣赏美的眼睛”。
蒋勋在书中写道:很多旅客在卢浮宫里都是小跑着去看《米洛的维纳斯》雕像,去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大概他们也是缺少欣赏美的眼睛,缺少能够静下心来在每一个艺术品面前驻足思考的耐心。而作者蒋勋却做到了,他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能够回答一位老太太“这是谁的老婆啊?”这样简单的问题,便潜心钻研“艺术史”,只为可以感受“美”,欣赏“美”。蒋勋在书中这样说:“我的心里一直还回荡着老太太那一句石破天惊的问话。我所钟爱的‘艺术’,我所钟爱的‘美’是要说给老太太这样的众人听的。”
我们教师不需要研究“艺术史”,却和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需要一双“美的眼睛”。学生就是我们的“艺术作品”,课堂就是我们要钻研的“学问”,学生的未来就是那些作品背后潜藏的价值,而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大众便是那位问“这是谁的老婆啊?”的老太太。
2015年,是我第一年入职当教师,有着一片教育的赤诚之心,有着年轻人每天用不完的干劲,有着从大学里带来的充足知识,而唯独没有一双“美的眼睛”。每次开家长会或是放学时,不少家长就会趁机抓住我问:“这孩子怎么教育呀?”“孩子不爱阅读,我们平常在家该如何引导呀?”“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耐心呀?”……只要是稍微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都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他们对教育一知半解,他们有着“望子成龙”的心情,却没有太多的门道,这和那位老太太不是一样的吗?而我亦是不知道的,我像蒋勋一样,只有听到那位老太太无厘头的问题后的窘迫和无奈。我猜蒋勋第一次踏进卢浮宫时,也未必叫得出几件作品的名字。而这些却都是回答教育中关于“美”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知道,必须要回答。教师教一年时不知道答案,那是经验尚浅,教一辈子不知道答案,那恐怕就是“教书匠”了吧!
凡事說得容易,做起来难。上面说的那些道理,我能领悟出,那世界上大概99%的教师也都可以——我自认为自己不是那1%的天才。拥有一双“美的眼睛”的确不容易,但绝非不可能。只要用心,你总可以发现教育的点滴之“美”。
就拿我自己来说,若再回答上述家长的诸多问题时,我也变得“专业”起来,不再是敷衍了事。我会和家长一起分析学生焦躁背后的原因,试着解读学生成绩迟迟没有提高的心理状态,也会花一个学期的时间,观察一个学生课堂和课间的表现,以试图找到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同事的一节公开课上,一个坐在第一排的小男生总是捣蛋,不认真听课并小声地讲闲话,同事生气地把他带到了教室外面。听课的教师都听到了那个男孩撕心裂肺的哭声,我问旁边同事:“他怎么了?”她告诉我,这个孩子就是这样,喜欢哭,不用管他。我放心不下,便出去走到他身边问他:“你怎么啦?”三五声后,他还是号啕大哭。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你认识我吗?”他摇摇头。“是不是很少见到教语文的男老师?”他点点头。“你瞧,你是男的,老师也是男的,我们都是男子汉。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轻易掉眼泪的。”他止住了哭声,瞪大眼睛看着我。我搂着他的肩膀,就好像一对好兄弟,帮他擦擦脸,拉着他坐在我旁边,安静地听完了那节课。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想夸自己多有办法,只是感悟到“每个孩子都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现在,面对自己班里的学生,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呵护;对于课堂,我有了更多的思考。课间,我带着学生一起做游戏,以获取他们的信任;上课时,我会多等一会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敢于说出自己的答案;课前五分钟,我带学生讲故事,读儿童诗,让他们浸润在文字的快乐中;课后,我开辟班报《童年拾贝》,让学生有表达和写作的空间;在班级管理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既减轻自己负担,又锻炼学生的能力……这些都是我需要钻研的“教育艺术史”,就像蒋勋潜心研究的“美的艺术史”。
当然,我的所学所悟肯定还是皮毛,是新手入门必要的学习方式。我的这些举措,既有通过学习前辈得来,也有自己阅读知晓,但都离不开“思考”二字。且不论这些举措成效如何,但值得肯定的是,自己一定是“睁着眼睛”在发现,或许因为个人能力或努力不足的原因做得还不到位,但这应该是教师常做常新的事情。我想,蒋勋写出《蒋勋的卢浮宫》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眼睛去发现美,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感谢《蒋勋的卢浮宫》这本书,在我最低沉迷茫的时候,给我送来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我渴望有一双“美的眼睛”,不为教师这崇高职业的光环,不为当初扬言要做特级教师的豪言壮语,只为坐在自己班级里那些可爱的学生。蒋勋可以在无数次游览过卢浮宫后找到一条穿越卢浮宫的“秘密路线”,我也想在这批学生毕业后留下点可以念想的东西,我更希望能在学生的人生中留下一点印记。他们或许不记得曾经有过我这样一位老师,但只要他们记得自己在孩童时代曾经历过“美”的浸润和熏陶,我也就可以知足常乐了!
(作者系南京市力学小学教师,二级教师)
其实我并不明白“教书匠”的标准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不算是“教书匠”呢?答案对我这刚入职两年的教师来说,肯定是不甚了了。但读完《蒋勋的卢浮宫》时,我忽然有了一个灵感:教师需要一双美的眼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孩子,我们的目光应该是宽恕的、赏识的、赞许的、温柔的。那样我们便可发现每一个孩子感动我们的细微之处,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我们真心喜爱的“小天使”。但这“美的眼睛”不仅是发现孩子的美,也是发现自己的美,从心底里把自己当作一件无价之宝,把自己的教育事业当作一件艺术的珍宝。
观察生活,享受教育,是教师的素质和基本能力的体现;善于发现,成就教育,是一个优秀教育者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这是《蒋勋的卢浮宫》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至真至诚的收获,就好像我从满是灰尘的房间角落找到一块丢失已久的手表,那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而当我看到那指针还在辛勤地旋转着,顿感幸福。幸好,我是在自己正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蒋勋的卢浮宫》,时间还在滴答滴答地走着,一扇教育的大门正悄悄向自己打开。
对于这本卢浮宫艺术品介绍的书,除了可以翻看图片和“大跌眼镜”的体会外,我对其他一无所知,也不可能知晓。一个个雕塑,一张张油画、壁画,我知道这些都是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但我却无法一一审视她们的美。而那些挤破脑袋花大价钱去巴黎卢浮宫参观的人,也未见得懂得这些作品背后的价值。我们毕竟不是艺术爱好者,也不是研究艺术的专家,也可以说我们没有“欣赏美的眼睛”。
蒋勋在书中写道:很多旅客在卢浮宫里都是小跑着去看《米洛的维纳斯》雕像,去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大概他们也是缺少欣赏美的眼睛,缺少能够静下心来在每一个艺术品面前驻足思考的耐心。而作者蒋勋却做到了,他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能够回答一位老太太“这是谁的老婆啊?”这样简单的问题,便潜心钻研“艺术史”,只为可以感受“美”,欣赏“美”。蒋勋在书中这样说:“我的心里一直还回荡着老太太那一句石破天惊的问话。我所钟爱的‘艺术’,我所钟爱的‘美’是要说给老太太这样的众人听的。”
我们教师不需要研究“艺术史”,却和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需要一双“美的眼睛”。学生就是我们的“艺术作品”,课堂就是我们要钻研的“学问”,学生的未来就是那些作品背后潜藏的价值,而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大众便是那位问“这是谁的老婆啊?”的老太太。
2015年,是我第一年入职当教师,有着一片教育的赤诚之心,有着年轻人每天用不完的干劲,有着从大学里带来的充足知识,而唯独没有一双“美的眼睛”。每次开家长会或是放学时,不少家长就会趁机抓住我问:“这孩子怎么教育呀?”“孩子不爱阅读,我们平常在家该如何引导呀?”“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耐心呀?”……只要是稍微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都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他们对教育一知半解,他们有着“望子成龙”的心情,却没有太多的门道,这和那位老太太不是一样的吗?而我亦是不知道的,我像蒋勋一样,只有听到那位老太太无厘头的问题后的窘迫和无奈。我猜蒋勋第一次踏进卢浮宫时,也未必叫得出几件作品的名字。而这些却都是回答教育中关于“美”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知道,必须要回答。教师教一年时不知道答案,那是经验尚浅,教一辈子不知道答案,那恐怕就是“教书匠”了吧!
凡事說得容易,做起来难。上面说的那些道理,我能领悟出,那世界上大概99%的教师也都可以——我自认为自己不是那1%的天才。拥有一双“美的眼睛”的确不容易,但绝非不可能。只要用心,你总可以发现教育的点滴之“美”。
就拿我自己来说,若再回答上述家长的诸多问题时,我也变得“专业”起来,不再是敷衍了事。我会和家长一起分析学生焦躁背后的原因,试着解读学生成绩迟迟没有提高的心理状态,也会花一个学期的时间,观察一个学生课堂和课间的表现,以试图找到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同事的一节公开课上,一个坐在第一排的小男生总是捣蛋,不认真听课并小声地讲闲话,同事生气地把他带到了教室外面。听课的教师都听到了那个男孩撕心裂肺的哭声,我问旁边同事:“他怎么了?”她告诉我,这个孩子就是这样,喜欢哭,不用管他。我放心不下,便出去走到他身边问他:“你怎么啦?”三五声后,他还是号啕大哭。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你认识我吗?”他摇摇头。“是不是很少见到教语文的男老师?”他点点头。“你瞧,你是男的,老师也是男的,我们都是男子汉。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轻易掉眼泪的。”他止住了哭声,瞪大眼睛看着我。我搂着他的肩膀,就好像一对好兄弟,帮他擦擦脸,拉着他坐在我旁边,安静地听完了那节课。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想夸自己多有办法,只是感悟到“每个孩子都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现在,面对自己班里的学生,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呵护;对于课堂,我有了更多的思考。课间,我带着学生一起做游戏,以获取他们的信任;上课时,我会多等一会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敢于说出自己的答案;课前五分钟,我带学生讲故事,读儿童诗,让他们浸润在文字的快乐中;课后,我开辟班报《童年拾贝》,让学生有表达和写作的空间;在班级管理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既减轻自己负担,又锻炼学生的能力……这些都是我需要钻研的“教育艺术史”,就像蒋勋潜心研究的“美的艺术史”。
当然,我的所学所悟肯定还是皮毛,是新手入门必要的学习方式。我的这些举措,既有通过学习前辈得来,也有自己阅读知晓,但都离不开“思考”二字。且不论这些举措成效如何,但值得肯定的是,自己一定是“睁着眼睛”在发现,或许因为个人能力或努力不足的原因做得还不到位,但这应该是教师常做常新的事情。我想,蒋勋写出《蒋勋的卢浮宫》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眼睛去发现美,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感谢《蒋勋的卢浮宫》这本书,在我最低沉迷茫的时候,给我送来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我渴望有一双“美的眼睛”,不为教师这崇高职业的光环,不为当初扬言要做特级教师的豪言壮语,只为坐在自己班级里那些可爱的学生。蒋勋可以在无数次游览过卢浮宫后找到一条穿越卢浮宫的“秘密路线”,我也想在这批学生毕业后留下点可以念想的东西,我更希望能在学生的人生中留下一点印记。他们或许不记得曾经有过我这样一位老师,但只要他们记得自己在孩童时代曾经历过“美”的浸润和熏陶,我也就可以知足常乐了!
(作者系南京市力学小学教师,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