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一双美的眼睛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的时间越长,越发觉得“教育是一门艺术”,此言不虚。当我愈要往里深究,就愈感觉到自己像是在把玩着无数的奇珍异宝。而此时的我,却仍是个十足的门外汉。在没有走上教师岗位之前,我对它真的只有一腔热血,我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教师定义为“专业技术人员”。在我眼里,似乎只有律师、医生之类的工作,才配得上“专业”二字。医生动错刀,患者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律师说错话,公平就会受到挑战。而如今,我真正站在了三尺讲台上,才深刻地意识到:教师如果不会教书,那他将贻误多少家庭的未来。我猜这大概就是吴非老师说“不跪着教书”,管建刚老师说“不做教书匠”的缘由所在吧!
  其实我并不明白“教书匠”的标准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不算是“教书匠”呢?答案对我这刚入职两年的教师来说,肯定是不甚了了。但读完《蒋勋的卢浮宫》时,我忽然有了一个灵感:教师需要一双美的眼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孩子,我们的目光应该是宽恕的、赏识的、赞许的、温柔的。那样我们便可发现每一个孩子感动我们的细微之处,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我们真心喜爱的“小天使”。但这“美的眼睛”不仅是发现孩子的美,也是发现自己的美,从心底里把自己当作一件无价之宝,把自己的教育事业当作一件艺术的珍宝。
  观察生活,享受教育,是教师的素质和基本能力的体现;善于发现,成就教育,是一个优秀教育者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这是《蒋勋的卢浮宫》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至真至诚的收获,就好像我从满是灰尘的房间角落找到一块丢失已久的手表,那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而当我看到那指针还在辛勤地旋转着,顿感幸福。幸好,我是在自己正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蒋勋的卢浮宫》,时间还在滴答滴答地走着,一扇教育的大门正悄悄向自己打开。
  对于这本卢浮宫艺术品介绍的书,除了可以翻看图片和“大跌眼镜”的体会外,我对其他一无所知,也不可能知晓。一个个雕塑,一张张油画、壁画,我知道这些都是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但我却无法一一审视她们的美。而那些挤破脑袋花大价钱去巴黎卢浮宫参观的人,也未见得懂得这些作品背后的价值。我们毕竟不是艺术爱好者,也不是研究艺术的专家,也可以说我们没有“欣赏美的眼睛”。
  蒋勋在书中写道:很多旅客在卢浮宫里都是小跑着去看《米洛的维纳斯》雕像,去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大概他们也是缺少欣赏美的眼睛,缺少能够静下心来在每一个艺术品面前驻足思考的耐心。而作者蒋勋却做到了,他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能够回答一位老太太“这是谁的老婆啊?”这样简单的问题,便潜心钻研“艺术史”,只为可以感受“美”,欣赏“美”。蒋勋在书中这样说:“我的心里一直还回荡着老太太那一句石破天惊的问话。我所钟爱的‘艺术’,我所钟爱的‘美’是要说给老太太这样的众人听的。”
  我们教师不需要研究“艺术史”,却和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需要一双“美的眼睛”。学生就是我们的“艺术作品”,课堂就是我们要钻研的“学问”,学生的未来就是那些作品背后潜藏的价值,而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大众便是那位问“这是谁的老婆啊?”的老太太。
  2015年,是我第一年入职当教师,有着一片教育的赤诚之心,有着年轻人每天用不完的干劲,有着从大学里带来的充足知识,而唯独没有一双“美的眼睛”。每次开家长会或是放学时,不少家长就会趁机抓住我问:“这孩子怎么教育呀?”“孩子不爱阅读,我们平常在家该如何引导呀?”“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耐心呀?”……只要是稍微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都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他们对教育一知半解,他们有着“望子成龙”的心情,却没有太多的门道,这和那位老太太不是一样的吗?而我亦是不知道的,我像蒋勋一样,只有听到那位老太太无厘头的问题后的窘迫和无奈。我猜蒋勋第一次踏进卢浮宫时,也未必叫得出几件作品的名字。而这些却都是回答教育中关于“美”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知道,必须要回答。教师教一年时不知道答案,那是经验尚浅,教一辈子不知道答案,那恐怕就是“教书匠”了吧!
  凡事說得容易,做起来难。上面说的那些道理,我能领悟出,那世界上大概99%的教师也都可以——我自认为自己不是那1%的天才。拥有一双“美的眼睛”的确不容易,但绝非不可能。只要用心,你总可以发现教育的点滴之“美”。
  就拿我自己来说,若再回答上述家长的诸多问题时,我也变得“专业”起来,不再是敷衍了事。我会和家长一起分析学生焦躁背后的原因,试着解读学生成绩迟迟没有提高的心理状态,也会花一个学期的时间,观察一个学生课堂和课间的表现,以试图找到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同事的一节公开课上,一个坐在第一排的小男生总是捣蛋,不认真听课并小声地讲闲话,同事生气地把他带到了教室外面。听课的教师都听到了那个男孩撕心裂肺的哭声,我问旁边同事:“他怎么了?”她告诉我,这个孩子就是这样,喜欢哭,不用管他。我放心不下,便出去走到他身边问他:“你怎么啦?”三五声后,他还是号啕大哭。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你认识我吗?”他摇摇头。“是不是很少见到教语文的男老师?”他点点头。“你瞧,你是男的,老师也是男的,我们都是男子汉。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轻易掉眼泪的。”他止住了哭声,瞪大眼睛看着我。我搂着他的肩膀,就好像一对好兄弟,帮他擦擦脸,拉着他坐在我旁边,安静地听完了那节课。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想夸自己多有办法,只是感悟到“每个孩子都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现在,面对自己班里的学生,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呵护;对于课堂,我有了更多的思考。课间,我带着学生一起做游戏,以获取他们的信任;上课时,我会多等一会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敢于说出自己的答案;课前五分钟,我带学生讲故事,读儿童诗,让他们浸润在文字的快乐中;课后,我开辟班报《童年拾贝》,让学生有表达和写作的空间;在班级管理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既减轻自己负担,又锻炼学生的能力……这些都是我需要钻研的“教育艺术史”,就像蒋勋潜心研究的“美的艺术史”。
  当然,我的所学所悟肯定还是皮毛,是新手入门必要的学习方式。我的这些举措,既有通过学习前辈得来,也有自己阅读知晓,但都离不开“思考”二字。且不论这些举措成效如何,但值得肯定的是,自己一定是“睁着眼睛”在发现,或许因为个人能力或努力不足的原因做得还不到位,但这应该是教师常做常新的事情。我想,蒋勋写出《蒋勋的卢浮宫》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眼睛去发现美,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感谢《蒋勋的卢浮宫》这本书,在我最低沉迷茫的时候,给我送来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我渴望有一双“美的眼睛”,不为教师这崇高职业的光环,不为当初扬言要做特级教师的豪言壮语,只为坐在自己班级里那些可爱的学生。蒋勋可以在无数次游览过卢浮宫后找到一条穿越卢浮宫的“秘密路线”,我也想在这批学生毕业后留下点可以念想的东西,我更希望能在学生的人生中留下一点印记。他们或许不记得曾经有过我这样一位老师,但只要他们记得自己在孩童时代曾经历过“美”的浸润和熏陶,我也就可以知足常乐了!
  (作者系南京市力学小学教师,二级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受到了普遍重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也成了体育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从小学阶段加强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为今后的体育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仰卧起坐是体育成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小学生仰卧起坐成绩也有利于体育成绩的整体提升。本文首先概述了小学生仰卧起坐训练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实例,重点分析提高小学生仰卧起坐成绩的有效方式。
【摘 要】学校本着“释放活力、陶冶情操、繁荣校园文化”的目的,通过组建“同乐”教师社团,将有共同旨趣爱好的教师团结起来,以教师社团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倡导积极的教师文化,引领教师的价值取向、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同乐”教师社团;校园文化;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7-0034-03  【作者简介】江莉莉,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大跨步地迈入了电子媒体时代。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电子媒体成为儿童获得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电子媒体的到来既有利也有弊。因此电子媒体时代的童年成长一度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近来,产生了一种儿童与电子媒体之间正面的关系建构:认为儿童能够比成人更熟练地使用计算机、iPad、手机等电子媒体的原因是儿童拥有一种强有力的“媒体素养”。这种媒体素养指儿童在以计算机、
【摘要】在區域教育科研管理中,构建一个以微型课题研究为起点、优效合作的“抱团型”组织,有利于吸引更多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之路,推动更多教师实现不同层级发展需求,进而实现课程课堂变革、教师协同发展的双赢。要从主体、基础、执行、目标等四个要素出发,对教师微型课题研究的“抱团型”组织的建构及运行模式进行深度探索,形成“以激发内在驱动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多向交互系统的建构为关键,以深度学习、深度研究活动
【摘 要】教育变革以及新的课程价值观,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育范式中的教学工匠转变为教育创新和课程领导的建构者和决策者。教师是否具有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是决定教育过程和质量的关键。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和办学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并未发挥应有的实践影响力,相反却变成一个徒有虚名的新概念和新词汇。在轰轰烈烈的专业发展运动之下,未能看到教师追求自身专业发展的热情、需要和动力。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缺失的原因,是
【摘 要】教师的日常研修是提升自身学术力的重要方式。在“心喜欢生”理念导引下,围绕人的核心发展方向,构建自信与信人、自觉与觉人、自渡与渡人的介入式教师研修模式,并在学术愿景、自约机制、课例研修等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力。  【关键词】心喜欢生;介入式研训模式;学术力;教师研修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2-0046-03  深化教
·团队简介·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是一所2003年创办的民办学校。学校占地130亩,总投资3亿多元,总建筑面积72608平方米,设施先进,美丽壮观。学校现有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共65个班级,2800余名在校学生,208名专任教师。教师中,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特级教师2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30人,江宁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35人。学校践行“素养教育”,其管乐团、轻音乐团、合
【摘 要】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是在“自治”统领下的乡村教师自觉、自愿、自发的指向于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发展、精神发展的一种民间性组织。以共读名著、共研课堂、共写随笔为主要手段,致力于乡村教师的相互学习、一同研究、共同成长,形成了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专业发展的“共读、共研、共写、共商、共享”的有效路径和“聚、行、思、建”的有效策略,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乡村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记者: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看到您这样的精气神儿,我想到了两个词语:“童心未泯”与“青春万岁”。在您看来,这样的气质或心态,对您的教育生涯有怎样的影响?  王兰: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童心未泯”与“青春万岁”这样的心态也就是我一生中最主要的精神吧。它影响的不只是我的教育生涯,还是我的全部生活。这两个词语您提得也比较到位。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啊……一切的
【摘 要】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设立苏州大学研究生工作站,笔者作为首位进站研究生浦香的学科教学指导教师,在为浦香从“学生”向“教师”的顺利转型提供一定帮助的同时,自身也在课堂教学和专业素养方面实现了成长。在这次教学指导活动中,师徒二人互利共赢。  【关键词】教师;个人魅力;抓重点;教学自信;教学自觉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獻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8-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