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判罚盲点买单?

来源 :足球俱乐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ellya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足球运动发展一百多年来,国际足联为了比赛更加公正曾经多次修改足球规则,然而有一些盲点却始终无法消除。对于这些盲点的判罚,更多时候是依靠裁判的主观判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足球转播并没有如今这样发达,裁判因盲点而产生的误判遭受的置疑声比今天也要小得多,毕竟大多观众也无法判断真实的情况。1966年世界杯决赛中,英格兰队的赫斯特的射门击中横梁,球打在门线附近弹回场内,瑞士主裁判没看清楚,而苏联边裁则判定进球有效。尽管西德球员和球迷喊冤,但判罚已经生效,而且当时的电视转播也无法判断皮球到底是否越过门线,这也成了足球史上最著名的疑案。即便是这样的典型争议判罚,也很少有人记得当时的主裁判名叫迪恩斯特。随着足球转播水平的日益先进,足球场上的多部摄像机能让观众从若干角度看到回放,主裁判的误判也被“赤裸裸”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他们的执法水平甚至职业操守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置疑。
  由于在出现误判后不堪忍受巨大压力,一位又一位裁判毅然决定远离足坛。毫不夸张地说,在电视转播水平和其他高科技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仅凭借肉眼进行判断的足球裁判遭遇了“生存危机”。然而在我们深刻思索后,完全应该理解足球场上客观存在视觉盲点甚至规则盲点,让裁判们完全为这些盲点“买单”并不公平。
  
  是否越位—最频繁的误判
  
  1875年的足球规则就正式规定了越位,此后100多年中,有关越位的规则被多次修改,每一次修改后对裁判的要求都更为苛刻。足球比赛中,主裁判的跑动路线和位置决定了自己很难恰巧处于越位线上,尽管还有两位专职的边裁分别沿边线往返奔跑,但这也不能杜绝对越位的误判。此外,现代足球战术中造越位和反越位应用甚广,这使得很多时候是否越位就在毫厘之间,裁判仅凭肉眼实在难以判断。比如AC米兰的大英扎吉,堪称生活在越位线上的球员,他总是在对方最后一名后卫身边活动,不懈地尝试反越位,令裁判非常头疼。西班牙医生马鲁恩达曾经撰文指出:人类的肉眼和大脑没有足够的能力同时处理多名球员和一个足球的位移信息,因此“越位中的误判是不可避免的”。的确如此,球迷在观看直播时凭借电视信号提供的慢镜头和计算机划出的直线才能判断出微弱的越位,又怎能苛求裁判凭借肉眼判断这瞬间的差异呢?更难办的是,越位新规则中对无球进攻球员“是否参与进攻”决定越位与否的条款也让裁判吃尽了苦头。如果一个进攻球员没有触球和明显投入进攻的意图,但在越位位置上吸引了对方门将和后卫的注意力,从而影响了防守,那到底是否算越位呢?越位,既存在视觉盲点又存在规则盲点,难怪“误判”如此频繁,可怜的是绝大多时候都是无辜的裁判们成为球迷发泄的对象。
  
  9.15米—永远不能精确的距离
  
  


  在罚定位球时,对方球员要退离罚球点9.15米之外,而在激烈的足球比赛中这个9.15米往往是裁判目测或者步测的。在如今的足球比赛转播中,导播往往会以罚球点为圆心、以9.15米为半径在电视屏幕上画一个圆,而就是这个标准的圆,经常让裁判“出丑”。因为凭借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裁判目测或步测的9.15米总是难以绝对精确,甚至还能看到裁判对防守球员组成的人墙慢慢向前移动而“无动于衷”,事实上,这真的太苛求裁判了。首先,如果裁判真的随身携带一盘卷尺并且每次在球员犯规后都精确测量出9.15米,绝对会让球员和球迷发疯,再者,在场上球员开出任意球之前,裁判必然紧盯的是皮球和皮球开出后可能落点区域的双方球员接触等,因为相比之下,这些远比不绝对精确的9.15米和人墙的移动更加重要。除非三头六臂,否则裁判如何能兼顾这么多?
  
  门线—裁判的生死线
  
  


  在2005年1月4日举行的一场英超联赛中,曼联主场迎战托特纳姆热刺。比赛快要结束时,热刺中场门德斯在中圈附近突然起脚吊射,皮球直奔曼联球门。曼联门将卡罗尔站位过于靠前,只能在后退中作出本能扑救,然而皮球还是飞向门内并越过了门线,这一切都被电视转播清晰地展现在球迷面前。卡罗尔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把球从门内捞了出来,正当热刺球员们欢呼进球时,主裁判却没有吹响进球哨。热刺主帅约尔赛后急了:“我想起了1966年的世界杯决赛,赫斯特有没有将皮球打进门线以内?直到今天还是悬案,裁判的确为难。可是这一次呢?皮球越过门线不止几公分,几乎都有1米了!”但约尔忽视了一个事实—门德斯射门实在突然,皮球越过球门线的一刹那,边裁还在高速跑向底线的途中。人怎么可能比高速飞行的皮球快呢?在皮球越线的一刹那,助理裁判无法站在底线上,视觉角度的不佳导致他无法给出正确信息,而主裁判的角度比边裁更差,完全是处于门线的垂直线路上。不妨类比一下赛场更小的网球运动,即便是回合制使得网球不会出现突然的方向性变化,但网球赛场仍设有多位专职司线员来帮助主裁判。如此看来,足球裁判真可谓是“生不逢地”。很多专家已经理解到裁判在门线问题上客观存在的无奈,并提出将网球判罚中的“鹰眼”引入绿茵场,或许,只有电子设备才能完全解决这个难题。
  
  先铲到球还是先铲到人—这个是问题
  
  


  足球运动越来越激烈,铲球已是家常便饭,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国际足联加大对球员的身体保护,对背后铲球的判罚越来越重,轻则黄牌,重则直接罚下场,这给裁判带来的则是判罚上的敏感。比赛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进攻球员高速带球推进,防守球员从后方或者侧后方奋力滑铲,在脚尖先碰到皮球的情况下将进攻球员带倒,裁判则上前对防守球员出示黄牌甚至红牌继而直接影响比赛进程。一般来说,当主裁判在进攻球员身后时,防守球员的这种滑铲动作正好是身体挡住了主裁判的视线,属于视觉盲点,有时由于防守球员仅仅是轻轻铲到了皮球,皮球轨迹没有产生较大变化,更是令主裁判难以判断。出于对国际足联保护球员相关条款的遵守,主裁判往往将一些模棱两可的铲球判罚为犯规。
  而对于禁区内的这种铲球,由于一旦判罚犯规就将送给进攻方一粒点球,裁判自然是非常谨慎。这种禁区内外尺度不一的情况使裁判也难以掌握,在执法上表现出来的行为自然也成为球迷的诟病。先铲到球还是先铲到人?对裁判来说,这真是个难题。
  
  假摔—用欺骗挑战裁判权威
  
  假摔是足球运动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指球员用主动的摔倒造成对方犯规的假象,以骗取裁判的判罚,得到点球、任意球或使对方球员受到红、黄牌等有利于己方的行为。必须首先指出的是,国际足联对假摔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只是要求裁判对假摔球员进行严惩——听上去这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裁判们也算是努力刻苦,一期又一期的裁判学习班上,研究假摔动作总是重点环节。但假摔动作越来越隐蔽,也越来越逼真,仅凭肉眼执法的裁判可就成了大家眼里的傻子。1998年世界杯英格兰和阿根廷的八分之一决赛中,西蒙尼将贝克汉姆放倒,犯规在先,但在年轻的贝克汉姆轻轻触及自己小腿时,却夸张地轰然倒地。此时正远离犯规地点的裁判回头看到的正是过程的后半部分,结果自然是英格兰人以报复行为被驱逐出场,这就是以假摔欺骗裁判并获利的典范。该届世界杯的一场四分之一决赛中,阿根廷的“小毛驴”奥特加起身用头撞向荷兰长人范德萨的下巴,裁判能看到的也只是后者的倒地镜头,结果自不必说——红牌一张。赛后裁判肯定会后悔在比赛时没有判断一下奥特加的身高和范德萨下巴的差距。时间差和空间差成为主裁判分辨假摔时难以逾越的“鸿沟”,更何况现在球员的演技越来越有“百老汇水准”。
  除了以上几种频繁出现的判罚盲点,足球场上还有很多种盲点令裁判头大。比如规则规定,罚点球时,门将应该停留在本方球门柱间的球门线上,面对主罚队员,直至球被踢出。但如果仔细观察,很多时候门将都会在点球踢出前前移,这已是足球比赛中非常普遍的现象。究竟是否判罚重罚,完全要看这种违规是否明显,这就像判断越位一样,裁判用肉眼在同一时间盯住两个运动中的物体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此外,在球员的小动作判罚上,在对犯规球员是有意还是无意带来的不同量刑上,主裁判都面临着艰难的判断,这种判断更多来自于经验而非双眼,因为人眼实在无法在快节奏的环境中捕捉太多的信息。
  现代足球运动已趋向高速发展,双方都朝着技术娴熟、战术先进、体力充沛、攻守转换快速的方向发展,场上拼争日趋激烈。而球员犯规的隐蔽性也随之提高,犯规花样越来越多,裁判员背后或视野外的故意犯规有所增加,这些都给判罚增大了难度。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屈服强度大于60公斤/毫米~2的多元素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包括母材和焊接材料的化学成分、焊缝金属、热影响区和整个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试验,各种抗裂性试验方法下的
为了提高有色金属的磨削生产率,苏联某厂把有色金属的零件放在外圆磨床、平面磨床和无心磨床上进行磨削。在选用砂轮时,应考虑到磨粒的材料、粒度、粘结剂及硬度等各方面条
相对于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的趑趄不前,当今中国的地理学正以坚实的步伐稳步前进。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前主席钱学森教授近年一再倡导发展地球表层学和建立地理科学,无疑对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2007年5月下旬,在杭州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笔者不到10分钟的发言,简单汇报了笔者近二十余年来对太极拳源流史的一些研究考证成果。不曾想,
一年之后,在他最擅长的草地,心理防线几乎被纳达尔逼至崩溃的地步,赛后,费德勒承认了:“今年的纳达尔较之去年作了更充分的准备,而且,如今的他打法更加全面,击球更加具有计划
在本溪钢铁公司第一钢厂二轧车间三八轧机的生产现场,使用着一个《轧钢工艺标准化计算图表》。它的主体是由两层4 m/m 厚的树脂塑料板构成,最大外径1000m/m。通过旋扭可拨动
超声速飞行能使飞机和导弹遭受極高的温度和应力,并已导致特种钢的发展,以满足热障的要求。由于将钢板轧至極薄的厚度并使得到的薄片成形为蜂窝结构的工艺不断发展,已使相当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n be used for preprocedural assessment of complex anatomy for radiofrequency(RF) ablations,e.g.,in a univentricular heart.This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