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适应环境的外在表达,反映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探究干旱区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植物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生态对策,为保护荒漠地区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以柴达木盆地为研究区,选取8个植物功能性状指标,包含4种植物生活型,10种荒漠植物,探究荒漠植物功能性状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植物叶片碳含量(LCC)、叶片氮含量(LNC)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306);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1001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适应环境的外在表达,反映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探究干旱区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植物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生态对策,为保护荒漠地区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以柴达木盆地为研究区,选取8个植物功能性状指标,包含4种植物生活型,10种荒漠植物,探究荒漠植物功能性状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植物叶片碳含量(LCC)、叶片氮含量(LNC)、叶片磷含量(LPC)、叶片C:N、叶片N:P、叶片稳定碳同位素(Leafδ13C)、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和植株高度(Height)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72.07—466.00mg/g、12.40—44.50mg/g、0.51—2.07mg/g、8.62—29.74、11.37—39.29、-27.38‰—-14.80‰、100—480mg/g、3.00—264.22cm。不同生活型间LNC、LPC、叶片N:P和LDMC差异不显著,LCC、叶片C:N、叶片δ13C和植株高度存在显著差异。LNC、LPC和叶片N:P与全球、中国和青藏高原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中国其他植被类型相比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素中年均温对柴达木盆地荒漠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较大,植株高度、LDMC、LCC和叶片δ13C随着年均温的升高而增加,土壤因子中砂粒含量和砾石含量对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和土壤物理性质对荒漠植物生存的重要性,表明柴达木盆地荒漠植物采取的生存适应策略为缓慢投资-收益型,不同生活型之间存在生态位分化,以适应不同干旱程度的生存环境。
其他文献
在信息化的今天,传统英语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多模态教学理念以其独特的优势,有效提升英语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本文以笔者执教的一节英语绘本阅读课为例,阐述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思考与反思,以期为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江西作为双季稻主产区,多措并举确保了早稻面积落实落地。然而,通过连续2 a的追踪调查发现,种粮大户对促粮政策反应不一。同时,早稻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农户种植意愿再度回落、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短板,促粮政策宣传和落实不到位、地方财政紧张、农田生产条件改善有限、防灾减灾压力大、农资价格上涨、农户缺乏高效种植技术等问题。建议提高早稻生产补贴政策效率、增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精准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技术支撑与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成果保护和运用的法律制度对中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中国知识产权体系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知识产权质量和转化率低,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改革缺乏细化规则,新兴技术市场给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带来挑战,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面临阻碍和企业海外维权困难等。并提出对策建议,包括构建科学的知识产权评价机制;细化知识产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目标。文章对其中的国土空间规划、国土安全、生态建设、防灾减灾以及不动产登记等专项工作进行解读,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数字孪生技术、智慧城市、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同时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目前,我国经济革新工作正在持续深入的发展,在此种背景下,科研事业单位也在诸多层面开始革新工作,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理念以及体制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层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科研事业单位中的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提升管理运行效率的措施,以供参考。现阶段,我国经济领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素养本位下的语文教学必将引导语文作业改革,引发我们重新思考与定位语文作业的内涵和价值,重新衡量语文作业质量的优劣标准。由此,作业形式和作业方式需要重构,作业创新和价值实现也需要作业管理作出相应的变革,为语文素养培养和减负增效提供保障。
科研型事业单位为提升人事管理工作水平,推动人事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需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从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给出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