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是哪种生活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ao126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方曾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那就是一座山。这用来形容人与时代的关系再真切不过,也是她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如果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关注的是底层知识分子徒然奋斗的时代悲剧,那么她的新近之作《惟妙惟肖的爱情》(发表于《花城》2014第2期),则是探讨社会精英们的时代境遇。小说描写了两类社会群体,一是高级知识分子,即以禾呈、惟妙为代表的读书永乐派;一是富商巨贾,即以雪青、惟肖为代表的读书臭屁派,这两类人群以其各自的资源、操守与影响力,其实可以视作一个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小说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内部分化和人生选择,以及他们对时代、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着笔,让我们一窥这个磅礴时代的裂变和隐疾。
  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波涛暗涌的感性叙述不同,《惟妙惟肖的爱情》用举重若轻的理性笔调,讲述了社会转型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内部分野:惟妙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博士毕业后做了一名大学教授;高中毕业后的惟肖跟着表姑雪青在商界混得风生水起。尽管书香门第的背景让这两派在对话交锋中充满了幽默与风趣,但是方方把冷峻审视的目光首先投向的是禾呈、惟妙们:知识分子的时代命运考,这一向是她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
  小说是方方对上世纪80年代完成的短篇《禾呈》的续写,禾呈可以视作“父亲”一代承上启下的老派知识分子,既有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自我品格的坚守,又经历了政治风云带给他们的改造与伤害。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表姐雪青下海后的转变、禾呈为了评职称不得不凑钱出书等时代变化气息已让禾呈有些许疑惑,那么到了21世纪的今天,经济建设成为主导,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知识文化以及知识分子已然不复当年的风光,社会更为复杂多元,禾呈的困惑与茫然也更深。他坚信知识对于人与社会的重要意义,然而现实的变故(如雪青竟然当上了大学的客座教授)却一再让他瞠目结舌,也让他越来越对这个时代感到不适与无奈。
  但是到了“我们”——惟妙这一代,丰厚的学养和对世事的洞穿让他已然摆脱了父亲“禾呈”们的精神痛苦,可以在历史和现实中自由穿梭对照,从而达到了超然物外的境界。这份淡定与豁达可以让他面对世事的变化时随遇而安,以不变应万变。如他心无旁骛地教着自己的书,顺应别人的需求而结婚,对惟肖的暴富不以为然,丈母娘家出了事无动于衷,老婆提出离婚也心平气和。这样的惟妙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道。他的超然姿态,是一种“内圣”般的精神自足,抑或只是为了维护知识分子真假难辨的所谓“尊严”?是有意识抵抗物质世界的主动选择,还是面对现实失语后“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无奈退守?小说没有去细细探究惟妙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但却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思考。
  小说中关注的还有另一派,即以雪青和惟肖为代表的商界精英。他们本身学历不高,但却是在新时代活得最为优裕和惬意的一类。他们聪明机智,善于变通,是时代的弄潮儿,熟谙社会的生存法则和潜规则,能够精准捕捉到社会结构的变动及结构中的空隙带给他们的巨大商机。所以当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洪流席卷而来时,他们可以勇立潮头,顺势而为,赚得人生的一桶又一桶金。所以开公司的雪青成了新富阶层,连跟着雪青跑腿的惟肖都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可以时不时让家人出国观光。最重要的是,他们在积累巨额财富的同时,还可以沽名钓誉。禾呈、惟妙们所看重乃至苦心钻研的知识文化,被他们花钱买一纸文凭就可以轻松搞定,并且雪青和惟肖都成了大学的座上宾。他们所奉行的“读书无用论”正越来越被现实所验证并代表着转型期的社会主潮,让独守书斋的禾呈、惟妙们相形见绌。雪青之于禾呈,惟肖之于惟妙,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的人生命运和时代的价值取向,折射出知识文化及知识分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尴尬处境。这种对照会时时刺激和折磨着禾呈们的神经,增加着惟肖们的优越感,却让惟妙们不屑一顾。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两派的PK并没有尖锐的对立或者流露出作者的主观倾向,而是始终客观温和地呈现,并且一再叩问:你想要的是哪种生活?在变化莫测的时代环境和纷纷扰扰的各种诱惑中,方方在此强调的是认清自我后的一种内心笃定和精神自足。当个人在时代的变化面前无能为力、对社会的种种不公内心不平的时候,重要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与自我定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从这点看,无论是惟妙们的看似超然,还是惟肖们在时代大潮中的游刃有余,似乎都无可厚非,至少他们在精神上是各自愉悦与满足的。但是在小说轻松氛围的背后,从结尾“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度残春”这两句诗中,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悲凉意味,感受到作者对这两种人群的一丝失望之情。作为掌握着社会大部分文化资源或经济资源的两大群体,有没有那样一种知识分子,可以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尽量发出自己的声音,对这个时代有所担当?有没有那样一种商人,可以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多一点责任与远见?
  然而,对待读书有着迥然态度的两类精英分子,对待爱情又是什么态度呢?尽管题目用的是“惟妙惟肖的爱情”,但读完才知道,小说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小说里的爱情只是仿佛爱情、惟妙惟肖。从马小珍的转向,到老婆的离开,老夫子般的惟妙对待感情的态度似乎跟他应对生活一样随遇而安,该来则来,该走就走,看不到他内心的起伏,很难说这是一种超然还是冷血;而坐拥千金的惟肖对待感情则更为随意,来得快,去得也快,他所谓的爱情也许早被一个个新的追逐目标和欲望所替代。两个有着不同价值观的人在感情上却是同样的苍白或者根本不谈爱情,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小说的反讽意味可见一斑。扩大到小说中的两个女孩身上,来自农村的她们都是把爱情婚姻当作留在城市、改变命运的筹码——这确实比涂自强们的苦苦打拼要容易得多。她们对待感情的功利态度导致她们的婚姻都以失败告终,爱情在她们那里也是难觅其踪的。如果说在《树树皆秋色》的华蓉那里,在《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的黄苏子那里,在《琴断口》的马加珍那里,爱情还是热烈而残缺、美好而脆弱的存在,在禾呈们那里也还有着随遇而安后的日久生情,那么到了惟妙惟肖这一代,爱情已经成为虚无缥缈、可有可无的东西,而被赤裸裸的互利互惠、各取所需原则所代替。在这里,方方要谈的不是所谓的爱情,而是指向一个时代的精神疑难和沉疴暗疾,它如一张恢恢之网,笼罩在整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头上。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当河水奔腾而过时,没有一滴水是能够逆行的。面对时代的变幻,同为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孪生兄弟,他们对知识文化的迥异态度,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不同遭际,他们在感情中的共同困境,让人隐隐感到我们生活的时代和人们的观念在不动声色中已经发生了惊天裂变。从涂自强到惟妙、惟肖,方方展示的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个体在时代面前的精神疑难与命运苍凉。正如小说中借雪青之口所说的:“你们何苦替那些不相干的人操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定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这透露出作者历史的荒诞感与人生的悲凉感。也许,在超然物外与狼狈为奸之间,如何顺应时代而又抵挡住时代的变异对内心的侵蚀,是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凡夫俗子都要面对和思考的命题。
  (作者单位:长江文艺杂志社)
  【观点集萃】
  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
  徐弢在《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撰文指出,全球化不仅给当代文化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种挑战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定位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要有深刻的文化反思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如果面对文化的现状浑浑噩噩,不去反思和关切本民族文化,不去重新审视其合理内核,挖掘其时代价值,那么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很可能就会迷失防线,文化中的价值因子很可能就会被这股潮水冲刷得无影无踪。第二,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处理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交往已经涉及方方面面。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认识比较模糊、混乱和幼稚,常常与政治运动连在一起。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实质关系。第三,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活力。在强势的西方文化背景下,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使其充满活力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延续中国文化的道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明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形成了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将对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文艺理论家、作家、艺术家必须努力倡导
期刊
牛学智简介  牛学智,1973年生,宁夏西吉县人。1997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2002年师从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先生,2009年至今任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系中国作协会员。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读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文艺批评文章100余篇,著有《寻找批评的灵魂》、《世纪之交的文学思考》(2007年“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之一)、《当代批
期刊
当代艺术在西方文化艺术体制的有力推动下,唱着自己的“国际歌”,向全球各地播散,形成当代艺术的“日不落”。  ——— 河清  近30年来,中国的“当代艺术”一度非常活跃,产生很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生态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代艺术”的出现和发展确实拓宽了中国艺术家的视野,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的内涵。  但也应看到,“当代艺术”中有一种创作倾向是值得注意的,即在塑造当代国人形象,传达民族精
期刊
这里的三篇文章,冯黎明文从现代性和地域文化层面观照当代湖北文学批评的特色与得失,立意高远,解析深透。冯黎明认为:湖北文化多“外圆”而少“内方”,因此湖北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批评成果并不多见。唐铁惠文概括性评议新时期以来湖北几位“重量级”文艺理论家的学术建树,赵坤文从西方现代文论影响的角度看新时期湖北文艺批评的成就,疏理细密,谨严扎实。推出这组文章,不仅是帮助读者诸君了解近三十多年来湖北文学理论研究和批
期刊
在年轻的批评家中,牛学智逐渐表现出独到的问题意识与理论直觉,并显现了将理论直觉通过一种理性技艺进行清晰展开的写作能力。除了具体的文学批评外,牛学智的一个理论兴趣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批评。这部关于当代批评的本土话语的著作并不是在他已经出版的几部著作之上再增加一部,学智学术道路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都踩在现实意识的根基和学术思想的基本脉络中。在此之前,他已经对当代批评进行过深入细致的学案式研究,梳
期刊
显而易见,“当代性”是“云中行——刘春冰当代水墨展”试图传递给受众的最直观、最强烈的视觉呈现与感官冲击。因为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一反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绘画的经典法则、清规戒律与审美情趣,似乎在无所顾忌的向世人的习俗与经验底线进行着挑战。  表面上看,艺术家武断地将香车美女与飞机大炮、摩天大厦与米氏山水、古城白塔与贝斯火箭等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杂乱无章、不合常理地拼凑在一起,整个画面充满了时空交错
期刊
近30年来湖北文艺理论研究可谓与时俱进,力争上游,勤于耕耘,努力创新,在本领域内已蔚为大观气象,收获累累硕果。这其中,有老一代学者的长期积累、守望一方的厚重之作,有中年学者激流勇进、更上层楼的铿锵力作,亦有青年学者后来居上、敢吃螃蟹的先锋之作。正是如斯相互激励,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春风化雨,无形中在湖北区域内培育了良好的学术风气,奠定了能创一流的肥沃学术土壤,产生了一批知名学者,业内排头兵,有的更
期刊
新时期以来,湖北文艺批评界在对西方文论进行译介引进、融汇阐发、对话反思方面,有着相当显著的成就。这一成就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批评界视域开放、新论迭起的现状是分不开的。如果要为这一新面貌寻找一个具体的时间或曰事件的支点,我们或可追溯到1978年。此前,我国的文艺批评一直立足于两种几乎是不可动摇的基本论点,一是“文艺为政治服务并从属与政治”的“从属论”,二是“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工具论”。这二
期刊
2011年9月28日上午十点,“守望西泠——陈振濂西泠印社社史研究书法展”在杭州良渚博物馆开幕,笔者应邀前去观展。虽然展览过去两年了,但想对这个展览写点文字的冲动却一直萦绕心头。  由早年的学院派书法创作理念到近年诸如魏碑艺术化运动、新帖学、草圣追踪等系列主题书法创作、研究课题的提出与实践,这其中每一个主题,于陈振濂先生来说,都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书法艺术审美前提的。  在学院派创作阶段,陈振濂已
期刊
湖北大鼓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是流行于武汉、黄冈和孝感地区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打鼓京腔”等,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1950年“打鼓京腔”在著名鼓书艺人王鸣乐的倡议下正式定名为“湖北大鼓”,并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2010年湖北大鼓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湖北大鼓和许多其他传统曲艺一样,逐渐走向式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演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