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不移公仆心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i00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国上将杨得志是我军历史上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也是一位慈祥谦和、气度宽宏的长者。1988年,我和摄像师陈利英、谭杰受军委党史资料征集部门的委托,为杨得志同志摄制历史资料录像片,与老将军有过一段忘年之交。杨得志身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和总参谋长,他位崇不忘百姓本、功高不移公仆心的老将风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回想起来,令人心旌激扬,奋发不已。
  
  “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不要吹嘘”
  1988年4月中旬,京都正是春花怒放的时节。我们第一次来到杨得志在万寿路的寓所。他从办公室里走出来,虽已是78岁高龄,但仍见他满面红光,满头乌发,步履稳健。将军说:“我从当兵到现在,整整60个年头了。从士兵到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司令员,一直到总参谋长,打了24年的仗,在枪林弹雨里钻来钻去。我也没有想到能活到现在,更没想到能有这么高的职务。”
  杨得志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14岁离家,当过挑煤工,修过铁路。1928年1月,他在湖南郴州参加湘南暴动,上了井冈山,从此投身革命即为家。由于作战勇敢,有勇有谋,22岁就当上了团长。25岁时,他指挥17勇士强渡大渡河,为中央纵队杀出了一条血路;27岁时,他率部埋伏在平型关,与兄弟部队一举歼灭了日寇坂垣师团;37岁时,他指挥部队采取攻坚战术,势如破竹解放了石家庄,首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38岁时,他奉毛主席之命,率领部队踏冰破雪,一举攻克新保安,拉开了平津战役的帷幕;41岁时,他又率领十九兵团开赴烽火连天的朝鲜前线。
  我们首先汇报了拍摄录像片的思路和初步设想。将军侧耳听着,然后说道:“四个时期(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大的战役我都参加了。我们这些人的历史,是由党的领导、毛主席的领导这条红线连下来的。”他强调说:“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不要吹嘘。”
  我们本想请将军回顾一下动人心魄的经历,然而他只是淡然一笑,说:“来,我请你们看几样东西!”
  我们随将军走进宽敞的办公室,他拉开保密柜的抽屉,从中取出一个小红布包,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把手枪,看上去格外精致。将军掂量着说:“这是1933年反‘围剿’作战时,缴获国民党连长的一支德国造手枪。说来还有一段小故事哩!”
  那是红军到达陕北以后,有一天,他与红一团政委罗元发在一起,看见树梢上有一只小斑鸠蹦来蹦去。杨得志开玩笑说:“我一枪能把它打下来!”罗政委打赌似的晃了晃头。杨得志举枪击发,小斑鸠应声落地。
  这支手枪伴随着将军指挥了无数次的战役战斗,至今仍然锃明发亮。
  接着,将军又拿出长征经过云南时,老乡们送给红军指挥员的一瓶白药精。还有1933年在中央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中革军委授予他的一枚三级红星奖章。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南征北战,这几样小小的纪念品,凝结着他烽火岁月的珍贵记忆,始终保留在将军的身边。
  我们很快写出了录像脚本。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广泛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像和影视资料,并抓紧进行拍摄制作。聂荣臻元帅专门题写了片名:《从士兵到总参谋长》。
  第一次审看录像片时,杨得志感触颇深地说道:“我走上革命的道路,奋斗了几十年,有了一些成绩,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党的领导。抗战时期,有朱总司令、彭老总;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有刘、邓首长,华北有聂老总。我在他们的领导下,做了一些事情。离开党,离开毛主席,离开我们的战士,我能有多大本领呢?我个人能干什么呢?”
  “一个战役,一个战斗,不单是一个部队打的,我只能说是参加了,或者说是主攻部队之一。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强渡大渡河,我团是单独一路,还有杨成武同志率领的红四团。打平型关是3个团,我是六八五团团长。打平汉战役,除我指挥一纵队外,还有二、三、四纵队。解放太原,十九兵团是主要突击队,总指挥是彭老总……总之,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夸大我个人的作用。”
  翻开血与火的史册,杨得志可谓功勋卓著的战将。然而,他从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在他的眼里,昔日那决死的搏斗,辉煌的战绩,似乎都淡若浮云轻烟。
  
  总参谋长和老船工
  在将军家人的协助下,我们摄录了将军珍藏多年的勋章和奖章。
  1955年,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授予杨得志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同时授予他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在此之前,朝鲜金日成元帅授予杨得志朝鲜自由独立一级勋章、国旗一级勋章和国际主义勋章……这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勋章,凝铸着将军横戈马上、出生入死的业绩,记载着将军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殊勋。
  1954年冬,身为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杨得志从朝鲜奉召回国。当时,军委决定组织一批有实战经验的高级将领,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深造,杨得志就是其中一个。将军回忆说:“在从北京开往南京的列车上,我从广播里突然听到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任命我为志愿军司令员。到南京后,我马上打电话给当时的黄克诚总长:‘是不是要我重返朝鲜?’黄老回答:‘你就安心学习好了!’后来,刘伯承院长又决定我兼任战役系主任。”
  1955年10月,在军事学院的大礼堂里,刘伯承、陈毅元帅代表中央军委给上百名将领授衔授勋。杨得志清晰地记得那一天:他们都刮光了胡子,擦亮了皮鞋,礼服穿得笔挺,庄严地从元帅手中接过命令状。然而,越是这种时候,杨得志越是怀念那些把热血洒进金沙江、大渡河的英雄,那些长眠在雪山草地的战友们。
  1983年5月,曾经为红军强渡大渡河时驾船的两位老船工来到了北京。昔日刎颈之交,相见热泪纵横。他们共同回忆起往事来:48年前,被迫长征的红军处境十分险恶,后有几十万敌军追赶,前有大渡河挡住去路。红一团长杨得志率领一营突然出现在安顺场渡口。部队要过河,但眼下只有一只渡船。杨团长派人到附近山沟里找来船工,由二连选派17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在步枪、机枪的掩护下强行向对岸划去。对面山上的敌人集中火力向渡船扫来,这时只见渡船飞快地往下滑去,一下子撞在了一块大礁石上,顿时溅起高大的水柱。几位船工奋力用手撑着岩石,木船却像转盘似的猛烈旋转起来。要是再往下,滑进旋涡中就有翻船的危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从船上跳下几位船工,只见他们在激流中,靠健壮的体魄,熟练的游水技术,拼命地用背顶着船。经过船上船下密切配合,渡船终于冲出了险境。勇士们奋不顾身扑上岸去,与敌人展开拼死搏斗,终于控制了渡口阵地,为红军打开了一条通路。
  忆往昔,血雨腥风;喜今日,胜利相逢。杨得志感慨地说,当年一条渡船关系着红军的安危,革命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援。你们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我杨得志忘不了你们,人民也忘不了你们!
  1988年1月,杨得志作为参加过湘南暴动的老战士,应湖南省政府邀请,南下郴州参加纪念湘南起义60周年活动,重返他当年投奔红军的地方——板子桥。乡亲们纷纷围拢上来,将军问人群中一位年纪最大的老乡当年暴动的时候有多大,那位满脸褶皱、须发苍苍的老汉竟然不无稚气地回答,那时他才3岁。将军握着老汉的手,笑了,但这笑声里有酸楚,也有思痛。因为当年参加暴动的人大都不在人世了,有的早已倒在血泊路上。多少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垫了通往胜利的坦途。没有他们,也就不会有阳光明媚的今天。
  
  夫唱妇随,风雨同舟
  1940年4月,杨得志和申戈军在烽火中结为连理,而后夫妻俩一直在前线并肩作战。抗美援朝时,他们忍痛把4个年幼的孩子(最小的仅10个月)放在与朝鲜一江之隔的安东(今丹东)志愿军留守处,义无反顾地奔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多少次硝烟中离别,多少次胜利后相逢,几十年风雨同舟,甘苦与共,夫唱妇随,相敬如宾,他们携手从血火弥漫的战争走向了云开日朗的和平。
  杨得志和申戈军所生的第一个女儿,在频繁作战、动荡不定的战争岁月里丢掉了。多少年来,杨得志不敢在申戈军面前重提这件往事,唯恐勾起她撕心裂胆的苦痛。后来,他们的6个儿女都在军队供职。
  在会客厅东侧墙上的显眼处,悬挂着一幅6尺多长的条幅,那是出自书法家米南阳的左右手笔。上面写的是:“横戈马上军威振,纵得天下志成城。”
  将军兴致勃勃地给大家介绍,这是一幅藏名联,夫人和他的名字“戈军”“得志”巧妙地嵌进了上下联中,读来天衣无缝,正气盎然。这也正是他们夫妇风雨相伴的生动写照:寓爱情于战斗中,寓生命于大业中。看得出,将军夫妇对这一条幅十分钟爱和欣赏。
  杨得志从总参谋长岗位上退休下来以后,各种社会活动很多,但他仍然十分关注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和年轻一代的成长。他说:“我军由当年的大刀、梭标发展到今天拥有导弹核武器,这是了不起的进步。今后还要有更大的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这个军队是大有希望的。”
  
  1994年10月25日,戎马一生的杨得志将军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为将军最后送行的时候,凝望着他胸前佩戴的金光闪烁的勋章,将军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颗耀眼的将星殒落了。但将军为中国人民建树的丰功伟绩将同江河永长流,将与松柏共长青!
  (编辑  麻雯)
   mawen214@163.com
其他文献
和北京人打过交道的外地人都说北京人讲究多。的确,北京人的讲究确实多,特别是上了些年纪的老北京人,什么事应该怎么做,什么话应该怎么说,什么东西应该怎么放,什么食物应该怎么吃,全是一套一套的,都有说辞或规矩,差一点也不行。这常让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感到有些困惑,有些尴尬,甚至是有些茫然若失。  别的不说,就说称谓吧,就是件挺复杂的事。不管是交朋友还是做生意,见面总得先打个招呼,叫个人吧,怎么叫才合适,讲
期刊
我同学立子跟我说,护城河那儿有“卖油的”,是听他哥杠头说的。我说我告诉我妈去,家里油不够吃,得赶紧让我妈去买。他说这都哪儿跟哪儿啊?我哥说的,是一种活物儿叫“卖油的”。咱俩到德胜门河边儿去看看;带上抄子,连逮“老琉璃”(蜻蜓)玩儿。  护城河桥西北岸,不少“老琉璃”飞来飞去。“看,那就是卖油的。”立子用手一指河面,只见缓缓东流的水面,几只2寸许大蚊子样的活物,像油似的浮在河面,竹节样细长腿脚,踏在
期刊
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的生产已达到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青花瓷器使用广泛,随意性很强。北京一些老字号化妆品店用青花瓷罐作为产品包装,将字号名称和经营地址烧制在青花瓷罐上。  经过近百年时间的变迁,目前留存完整的老字号青花瓷罐非常稀少,经常在文化市场地摊上看到的是青花瓷罐残片。笔者认为这种青花瓷罐虽说没官窑青花瓷器那么高贵,但对于民窑青花瓷收藏,收藏的不是它美丽的外观,而是
期刊
他叫步原,是天下第一才子纪晓岚的后代,却吃了一辈子被没文化的亏。作为“五零后”的一员,他先是少年失学,继而先后成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龄半残待业青年”和“下岗无业人员”。由于缺少了一段被正规教育的经历,他像一粒卑微的尘埃被历史的大潮裹挟进了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讲究学历、背景的社会生活的角落里。  他生活得无趣甚至沉闷,别人写不了也不屑写,只有我用这支饱蘸着手足之谊和卑微情怀的笔琐琐碎碎地写,因为
期刊
俗语说,家常过日子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字典说,柴是“烧火用的草木”。  草本的柴,是野草和庄稼秸秆。木本的柴,就是树木。柴出自山野,只须费些采伐和搬运的功夫即可得来,因此在“七件事”当中售价最廉,但是可以名列榜首。我想大约除去协调平仄的原因,还有彼物待此物而熟的道理吧。可不能小看了这个“熟”字。教科书说,猿就是吃了熟肉,获得了足够的营养,然后才能头脑发达,才能称其为人的。你看那个“熟
期刊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中,接连看到几起少年犯罪的报道,使我非常惊愕。  现在我们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少年一代的成长教育,颁布了许多对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但社会上总有一些坏人的勾引和不良风习的侵蚀,加之有些家长的溺爱和疏于教育,致使一些孩子染上了网瘾等恶习,这是极其可悲的!  回忆70年前的老北京,在我家附近的宝禅寺大庙内曾有过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由于他们受过“饿死不做贼”的古
期刊
革命人物简介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大钊1913年冬留学日本。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参与编辑《新青年》。俄国10月革命后,1918~1919年,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等著名论文,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1920年春,和陈独秀开始
期刊
敬一亭  我多年间留心亭文化,写过一些记述北京名亭的文字。可是说来惭愧,竟然漏掉了一座意味深长,具有特殊价值的亭——敬一亭。  敬一亭在北京城著名景点国子监内,靠紧北,彝伦堂后面。名字叫“亭”,实际是座硕大的殿厅。黄琉璃覆顶,歇山四壁严整,有红墙围拢,正门上方悬一方蓝底金字长匾,上书“敬一亭”三字。据史载,这里多年做国子监祭酒(国学校监)的办事处。可是追溯建造大亭的来历,来头真不小,它与皇帝颁发的
期刊
从2011年6月28日起,《北京日报》连着几天用整版刊登记者航拍的精选照片,空中看北京的壮景,令人有了很多感慨。  比如“北京永定门南中轴线”这张,从复建的永定门开始一直到前门,最有视觉刺激的是那一大片绿色及中间一条笔直的白灰色。建筑艺术上也是无中生有,比如永定门故事是旧的,可箭楼是新的。和过去那个只是位置接近,已经没有文物价值,更别提城楼上的不锈钢栏杆,从古建看细节太业余。这是老话。  经常路过
期刊
一位传奇女性,14岁参加革命,曾三过雪山草地,屡经血战闻名军中。王定国,这位人所共知的“王妈妈”,是红军精神的一面旗帜,是迄今健在的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少有的女性之一……2011年5月,在母亲节的鲜花飘香的日子,笔者带着温馨问候和祝福,无限崇敬地走进这位传奇寿星女将军的家,拜望这位跨越世纪的老人、98岁高龄的老红军王定国。    丹青为友写长征  2011年3月,在北京北四环一个普通的民居6层,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