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德:开拓山西杂粮发展之路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cheng5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历史上首位博士……顶着诸多头衔的杨武德让《科学导报》记者无形中多了一份畏惧。4月25日,记者来到山西农业大学,见到了刚刚忙碌完的杨武德。善气迎人、温文尔雅,这就是杨武德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杨武德的谦和、平易近人。
  结缘农业
  1960年,杨武德出生在运城河津市的一个小村庄里。从小就喜欢学习的他不负众望,在1979年考出了326分的高分,当年的本科分数线是262分,按照他的分数,应该可以去类似天津大学、上海交大、哈尔滨理工大学等理工类的大学,最后他却收到了山西农业大学的通知书。收到通知书的杨武德哭了一夜,因为他不想学农,可当时必须服从分配的,只好硬着头皮来到了山西农业大学。
  到了学校后,他静下心来,仔细想着自己的人生规划,随后就想通了一个道理:“不得已而为之”,即有时候不由你的时候,你就得去适应。就这样,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开始了大学生活,但在后来的学习中,他慢慢地喜欢上了农业。本科毕业后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踏实肯干,争取到了一个留校的名额。
  在采访中,杨武德笑着说:“我每读完一个学位,都发誓不再讀书了,因为读书是世上最苦的事情了。但是每次读完又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够,就又埋头开始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1991年他硕士毕业,1994年他考取了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潜心研究了3年生态农业。获得了浙江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之后,他不顾众多高校的诚聘,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培养了他多年的山西农业大学。
  回到母校的杨武德并没有因为学位高了、资历足了,就中断或放弃继续学习,他一直在不断地学习,2001年他被评为教授,2002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成为全省仅有的两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之一,并于2006年2月~2007年2月在加拿大农业部Brandon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就这样,杨武德靠着自己水滴石穿般的奋斗韧性,从最初对农业的排斥,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把农业当成了毕生的事业,才让他的农业之路越走越宽阔。
  积累经验
  1982年,杨武德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全国著名小麦专家苗果园教授的引导下开始研究小麦,从小麦辐射育种到小麦信息技术应用,这一研究就是30多年。这30多年不但让他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为之后的杂粮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小麦的研究过程中,杨武德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是在2007年4月5日,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倒春寒,杨武德及时运用了遥感信息监测技术。他发现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遥感信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小麦遭遇了剧烈的降温,原本小麦在此时已经开始拔节,因为往年这个时候已经春暖花开了,但是当年气温突然骤降,给小麦的生长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他就让一位学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当时监测的地区是运城、临汾、晋中,后来通过信息提取、实地调查,他发现冻害发生后,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剧烈地发生降幅,后来他又仔细观察了小麦的恢复度,随后对低温过后小麦受到灾害的影响、对小麦的产量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当时这个研究还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
  另外,在小麦的遥感技术上,杨武德还做了“旱”方面的研究。山西是著名的“十年九旱”省份,每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7~9月份,按照全省的气候条件,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是无雨季节,这对旱地小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杨武德就用遥感信息来解读干旱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作学术研究的同时,杨武德十分重视接地气,围绕小麦生产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情洒杂粮
  “是什么原因让您又开始研究小杂粮呢?”面对记者的提问,杨武德笑着说,他和杂粮的“缘分”源于山西的作物特色。山西省由于自然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小杂粮种类齐全,被誉为“小杂粮王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等自然资源,形成了山西省小杂粮的生产特色和品质优势。
  杨武德主要研究的是荞麦,荞麦适合在冷凉地区种植,如山西省的东西两山,特别是朔州以北,是荞麦的主产区。他主要研究的是荞麦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生理生态反应。荞麦是无序花期,它的一生都在开花,但是籽粒的产量却不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荞麦花多而籽粒不多呢?后来通过研究,他发现荞麦的结实率低,主要是因为花太多,需要的光合物质整体供应不足,这样花与花之间就会产生竞争,有些花发育得早就会早结籽,发育晚的花就结不了籽。当时,他的想法就是限制荞麦开花,把有限的营养集中到一定量的花上,保证产量。通过杨武德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后来这项研究在1992年的国际荞麦会议上得到了认可,相关研究还获得了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杨武德说:“农业科学技术只有充分地应用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他先后在平鲁、汾西和孝义等地建立试验示范区,推广荞麦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他还在忻州市五寨县做了一个“小杂粮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其中包括种植基地、加工区、贮藏和交易区,他想让全省以及辽宁、河北北部、内蒙古等地的人都来这里交易,未来还要把这里做成中国的小杂粮交易中心。杨武德还在朔州市平鲁区做了一个荞麦示范园区,通过推广机械化播种及合理的播种密度,使荞麦产量增加了40%以上。
  “如果想要热闹、喧嚣,就别来农大;如果想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农大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这一辈子交给了农大,不后悔。”在杨武德的话语中,记者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位农业学者、专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和热爱。
其他文献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科研团队在4月20日出版的《科学报告》杂志上撰文称,他們使用一种独特方法,研制出了处理速度最快的柔性硅基晶体管,能无线传输数据和能量,有望用在包括可穿戴电子设备和传感器等在内的诸多领域。目前这一柔性硅晶体管的截止频率为创纪录的38吉赫兹(GHz),而模拟表明,其最高截止频率甚至能高达110吉赫兹(GHz)。在计算机领域,截止频率越高,晶体管的处理速度越快。  威斯康星大
期刊
科学导报讯 4月23日,100余名航天专家齐聚北京,召开主题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共绘中国载人航天和卫星导航新蓝图”的座谈会,共同迎接首个“中国航天日”。  座谈会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共同举办。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载人航天工程在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如何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等社会关注的航天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杨洋 通讯员毕思聪 4月19日,记者从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获悉,为追求先进技术,该公司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共同学习世界重载电力机车研制的前沿技术,加快公司大轴重电力机车技术开发工作,为产品前瞻性研发做好准备。  据了解,此次学习公司借鉴第11届国际重载技术交流研讨会上有关重载运输专题的13篇论文展开,围绕ECP制动器、车轮、转向架、动力学、车钩结构等多个机车研制关键项目进行深入交流
期刊
4月21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黄志伟教授研究论文。此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世界上最新發现的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pf1识别crRNA以及剪切pre-crRNA机制。这一发现将实现对DNA的目的基因进行“关闭”“恢复”和“切换”等精准操作,将人类战胜癌症等疑难疾病梦想向前推进一大步。  黄志伟团队通过结构生物学和生化研究手段首次揭示了CRISPR-Cpf1系统的关键工
期刊
2016年3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宣布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产生了反物质——超快正电子源,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激光成功产生反物质,这一发现将在材料的无损探测、激光驱动正负电子对撞机、癌症诊断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  这一重要发现再次引起各界对于“反物质”的关注,而这一经常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名词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和遥远,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反物质领域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
期刊
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自2005年实施后,《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迎来一次大调整。“第二类疫苗由省级机构集中采购,通过商业保险等形式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予以补偿,成为《条例》修改的亮点所在,这也是不少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汪萱怡说,这将缩短疫苗的流通链条,提升补偿机制的公平和效率。
期刊
时常能听到这样的疑问:发展航天,对百姓的生活有什么用?在有的人看来,航天技术高高在上,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实际上,航天技术早已“下凡”,飞入“寻常百姓家”,服务着我们的国计民生。  为国家信息安全铸盾  据统计,中国93%的计算机仍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l处理器,而近年发生的Windows蓝屏、Windows XP停止提供服务、“棱镜门”等事件,频频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  “处理器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耿倩 4月25日,记者从太重集团获悉,太重集团榆次液压工业有限公司在山西省晋中市成功举办“高性能轴向柱塞泵关键技术研讨会”。发布太重榆液高性能轴向柱塞泵产品取得的阶段性突破,让用户更加深入了解太重榆液柱塞泵产品水平,消除对国产柱塞泵可靠性不高的顾虑,增强用户对该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使用的信心。  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心脏,高压柱塞泵是高端装备的核心元件,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国内缺乏相
期刊
当互联网技术席卷整个地球、侵入各个行业,当互联网思维加出新业态、找到新路径……互联网事业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会上强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
期刊
在中央高度重视、社会高度期待的良好氛围下,中国智库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十三五”规划已明确提出“重点建设50~100家国家高端智库”等内容。一方面,各家智库利用当前的大好环境借势发力,不断提高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各家智库利用改革契机,推进自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更加适合智库运转的内部治理结构,为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供内生动力。  智库发展,人才是前提、产品是核心、资金是保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