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思考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ter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浙江树人大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为例,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精准应用型目标定位,架构实用灵活的学科专业结构,构建精干的面向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完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大胆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机制
  
  就本科高校而言,除传统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外,相当一部分高校一般都将自己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地方经济培养人才。但是,由于“应用型人才”内涵较为复杂,因此对于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高校往往都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与认识。实际上,该问题只能通过各高校努力实践、艰辛探索才能逐渐获得解决方案。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多年来的实践为例,结合深入的调查,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基本内涵
  
  所谓“模式”,是指一种方式、样式、结构或各种要素的结合。而“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模式”与“机制”二者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重叠,但仔细区别可以看出,“模式”侧重于结构或样式,具有“静态”的含义:“机制”则侧重于结构或组成部分的作用关系和过程,具有“动态”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培养是一种“静与动”的结合体。“应用型”是指人才的类型,是相对于学术型、理论型而言,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等岗位“一线”,注重具备较强适应、实践能力等。由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含义似乎可以这样概括,即在本科高校中,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人才培养的各种体制、制度等的总和及运行过程。
  那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应当如何构建?应该具备哪些特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有关标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种类分为学术研究型、知识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3种。一般而言,研究型高校培养的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他们毕业后更多的是进入大学或科研院所,将来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其课程设置以学科知识系统化为基础,师资配置以学术性专家为主,教学开展则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践案例或实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职业技术型人才,比如机床的操作员、企业设备的管理维修员等,其课程、师资配置都具有鲜明的培养高级技工的色彩。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则是知识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设计师、行政文员等,毕业后主要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项目设计、开发或管理等,其课程设置、技能培养、师资配置、实践环节等均要考虑其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
  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时须注意把握以下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目标强调应用性,立足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各行各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二是行业性,即培养过程以行业、职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中根据行业发展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强化行业适应能力:三是实践性,即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上强化实践能力。
  
  二、目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尚不够精准
  高校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首先应考虑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其次也要考虑本校以往的办学基础和历史积淀。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说: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除少数精英型高校之外,大量高等学校,应当面向人才市场,培养应用型或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每所高校,都应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制定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千校一面”,拥挤在一条通道上。近年来,广大地方高校逐步意识到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并不断进行探索。但是,仍有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对自身定位不够精准,如定位仅是停留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相对宽泛的概念上,出现一些攀高、求大、求全、趋同等倾向,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目标还不够清晰。
  
  2 学科专业结构仍比较传统,缺乏足够的灵活性
  作为地方高校,应当有着与地方经济相适应、能充分服务经济发展的合理学科专业结构。然而,由于旧的教育模式的延续,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此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宏观层面上,专业设置对市场需求应变力不强。许多高校连年扩招,新增了很多专业,但却很少取消不适应社会现实需求的专业。这导致不少专业就业率很低,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其次,在微观层面上,过早固定的“术业有专攻”模式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我国高校招生以专业为基础,学生一入学即固定在专业内,这种过早、过细的专门化培养,使得学生思维方式单一、适应能力不强。再次,专业品牌观念欠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此方面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以德国为例,德国在二战后兴起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大学,如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德累斯顿科技大学等,其机械制造、产品设计等专业在全球享有盛誉。相比而言,我国很多高校却缺乏这种建品牌学科专业的意识,热衷于新专业、热门专业,既分散原有专业的建设力量,造成原有特色的逐渐丧失,又由于缺乏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建设氛围,导致新专业成长艰难。
  
  3 课程体系偏重于理论性,面向应用的程度不够
  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关键。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动态的体系结构,反映实践性、应用性的教学思想,体现更集中的专业、行业理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在课程模块设置方面,基础课、专业课设置不够合理,包括基础课存在适应性、“度”的问题,专业课教材落后、不配套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倡导“基础为专业服务”,对基础课进行适应性调整,“够用”即可;倡导“专业为行业服务”的观念,根据行业要求对专业课进行适应性改革。其次,课程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性,缺乏应用性。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仍过于关注课程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实践性、实用性知识偏少。再次,课程评价模式较为单一,成绩评定方法不够科学。
  
  4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刚性有余,柔性不足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经过多年的运行,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从招生到毕业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但其仍呈现明显的不足。一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未能真正落实。有应用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然而,目前的师资建设仍然是以学术性为标准,对教师主要注重学术理论水平,对实践方面的成就缺乏较好的激励措施。二是校企合作制度滞后,学程制度单一。多数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仍不够顺畅,学程制度不够灵活,很多配套制度未能建立。三是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引导教育不足。职业资格证书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利。然而,目前的教学运行体系仍然是以学术性人才培养为内核,注 重学业成绩,对实践成绩缺乏较好的鼓励措施。四是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如部分学生希望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的想法难以实现等。
  
  三、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思考
  
  1 进一步精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进一步精准定位,并将定位进行分解、细化,真正落到实处。这方面,我校努力探索,定位为培养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级”是指人才的层次为本科层次,强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应用型”强调应用性、行业性,注重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我校根据“学科一行业一职业”链理论,对现有专业进行梳理,使高级应用型人才规格进一步细化为三类:即复合应用型、现场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其中复合应用型是指根据学科的特点嫁接,从专业交叉中生长的专业类型,如管理、语言类专业;现场应用型则突出学科与职业的有机融合,注重学科知识、经验知识、工作过程知识的结合,如信息、土建类专业可归于此类;职业应用型注重学科、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如社会工作、旅游等专业。通过细化分类,我校明确了各类专业的培养规格,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更好地架构实用、灵活的学科专业结构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架构实用、灵活的学科专业结构方面多做工作。(1)调研市场,明确需求,完善适应市场的灵活的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设置应当根据地方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特征、热点、难点变化而相应调整,该增则增,该减则减。(2)改变传统精英教育模式,适当调整专业内容。现代社会经济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努力推动专业内部课程的综合化,打破传统的学科隶属关系,淡化专业界限,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增强所培养人才的适应性。(3)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培育。每所高校在历史发展中,总会形成一个或几个相对优势的专业,这为创建品牌、特色专业提供了条件。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实力有限,不可能在所有的专业上都能建成一流,但应当有建设某一个或某几个一流专业的志向。近年来,面对杭州及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2009年,我校依托国际经济与贸易省级重点学科,联合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率先成立我国第一所现代服务业学院,设立会展服务、物流管理等专业,努力打造特色专业、品牌学院,目前运行良好,声誉及影响力逐日提升。
  
  3 进一步构建精干、合理的面向应用型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2007年2号文件中指出,高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这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更要注重构建一套精干、实用、有利于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对此,我校提出了“三个层面设计”的思想,第一层面,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高级应用型人才;第二层面,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遵照“平台+模块”的课程改革思想,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层面,即依据第一、二层面要求,制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三个层面设计”思想的提出,为解决有关课程体系构建问题提供了工具。
  由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灵活、动态的课程内容和体系。另一方面,根据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要彻底打破“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倡导“教一、学二、考三”的学习方式,注重平时成绩,将开卷考试、课程设计、论文、调查报告等纳入考核评定的内容。
  
  4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柔性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我校近年来不懈探索,逐渐认识到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要注意几个方面。(1)建立教师进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制度,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现在许多高校对于教师进入研究型高校进修有明确的规定,但对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进修则无据可依。教务部门应当联合人事部门,共同研究建立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进修制度,真正打造一个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制度平台。(2)强化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让产、学、研三者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主动和企业联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为高校提供稳固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还可以通过邀请行业协会、企业进入高校共同编制培养方案的方式,培养订单式人才,让校企合作走向深化。(3)建立多学程制,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多学程制可以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单一的专业、课程设置,让学生纵横于多个学科或领域,整合各类学习资源,从而提升自我成长的能力。高校可以灵活采用三学期制或大小学期制,每学年安排部分集中周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校门乃至跨国界的交流和学习,保障多学程制的有效性和灵活性。(4)实施“多证书”制,培养应用型人才。“多证书制”也可以说是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现代企业往往需要毕业生一进企业就能承担岗位职责,这就把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前移到了高校。实施“多证书”制恰恰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对学生就业有着重大作用。(5)建立弹性学制,全面推进学分制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弹性学制是一种可塑造性教育制度和可自主发展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其核心是灵活的入学、学业与毕业的管理手段。可在多个环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和机会,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新民,周朝成,任条娟.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11):38-41.
  [2]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12-18.
  [3]包丽颖,安钰峰.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68-69.
  [4]陈新民.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朱玉.树人探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61-62.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其他文献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校通过制订完善、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健全与加强教学质量标准执行信息反馈与教学质量日常监控的制度,建立教学质量标准执行信息处理与教学质量调控机制,构建了一个较完善的、闭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标准;反馈;调控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期刊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质量工程”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取得了重大成就,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是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治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自治区高
期刊
摘要:大学独立英语语法课一直被认为是众多课程中的“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纵然语法对语言学习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其一贯以来的“无趣”、“无用”、“难教难学”印象令众多教师和学生望而生畏。本文倡导并实践了“教学回归生活”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语法教学的改革,从价值取向、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和评价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与探索。多年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颇有成效,“回归生活”不仅可“优化”对语法和语言的“认
期刊
摘要: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子工程,自实施以来在高校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阐释了教学团队的内涵和意义,在总结本校做法的基础上,提倡从团队自身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将教学团队计划打造成为本科教学改革中的具有实践效应和示范作用的亮点工程。  关键词:教学团队;教学改革;质量工程    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
期刊
摘要:在实践中各学科对多媒体教学使用有不同的要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必须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密切联系。本文分析了近些年来大学生学习行为出现的新变化,根据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点与教学内容,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进行了若干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经济学;课件;信息化    一、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的互联网与电脑用户数量每年都保持着高速增长。全社会信息化程度空
期刊
摘要:创业与大学教育相互促进,创业教育应该是美国本科教育的基本科目,作为学生学习和大学办学的主要目标。创业是一个基本的转化过程,是从想法到实业,从实业到创造价值。创业在美国大学教学中已经蓬勃开展,正在成为大学自身功能的基本组成部分。创业教学与音乐教学一样,都可以从专业学习延伸到业余学习。创业教育是一种理想的通识教育,他可以应用于许多学科领域,将原来毫不相干的学科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创业要成为真正
期刊
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受制于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机制,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方案的设计中出现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层层错位。改变这种错位,首先需要理念的转变,继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重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期刊
摘要: 两大法系的教育模式各有优长,我国传统的大陆法系教育模式应扬长避短地借鉴英美法系的教育模式。烟台大学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具特色的英美法教育模式。在机制创新方面,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烟台大学英美法研究中心”,并设置了专门的英美法实验班;在制度保障方面,在正式的教学计划中纳入了专门的英美法方向课程,并实现了双语或全英语授课;在授课方法方面,成功采用了颇具英美法特色的“案
期刊
摘要: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但现有的研究对于职业道德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仍存在较大争议,例如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职业道德的形成,这一问题尚未得到一致结论。本文以高校会计学专业为例,以会计学专业与非会计学专业、在读本科生与在职研究生为调研对象,基于Cohen量表设计实验问卷并进行实验研究,就影响会计师职业道德判断标准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期刊
摘要:河南大学深入开展了契合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精神和体现学校实际和特色的“本科教学优质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本文总结了学校“质量工程”建设的经验。  关键词:质量工程;教学改革;优质工程     河南大学学生人数由1999年的1万余人发展到今天的近4万人,规模扩大了3倍,对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水平、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如何面对新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