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辅助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含视频)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xi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ubber band and clip facilitat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RAC-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9月—2019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5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依照ESD手术方式分为RAC-ESD组(n=34)及传统ESD组(n=81),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等指标。

结果

RAC-ESD组中位标本面积6.32(7.53) cm2,中位手术时间40.0(55.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14(0.20) cm2/min。传统ESD组中位标本面积4.71(5.02) cm2,中位手术时间50.0(50.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09(0.07) cm2/min。RAC-ESD组标本面积略大于传统ESD组,手术时间略短于传统ES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C-ESD组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明显大于传统ESD组(P=0.008)。RAC-ESD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34/34)、100.0%(34/34)及97.1%(33/34),传统ESD组分别为100.0%(81/81)、96.3%(78/81)和91.4%(74/81)。两组均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经过(10.0±5.5)个月随访,两组均无局部复发。

结论

RAC-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可提高手术效率,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神经消融术在治疗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心脏神经消融术治疗的39例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术前22例诊断为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诊断为窦性停搏,6例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3例患者同时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1例患者同时有窦性停搏和窦性心动过缓。术前通过直立倾斜试验及心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介导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胶质瘤患者手术切除的胶质瘤组织及瘤旁组织。细胞进行细胞分组与转染,分成7组:Blank组、NC组、oe-EGFR组、小干扰RNA(siRNA)-EGFR组、Gefitinib组、NSC 228155组和siRNA
期刊
目的评价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长径5~7 cm胃巨大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内镜全层切除术或外科手术(包括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长径5~7 cm且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36例病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9例和外科组27例,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结果围术期指标方面,内镜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外科组(4.0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微RNA(miRNA),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从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下载491例样本的人类基因组miRNA测序数据(胃癌组织样本446份,正常胃组织样本45份)和相应的临床病理信息。通过R 4.0.2软件edgeR包对miRNA表达谱进行差异分析,将所得差异表达谱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
7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公布,意味着我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正式落地实施。预计未来高龄孕产妇数量会进一步增加,这给产科医生在新时代带来了新使命。为了更好地保障孕产妇安全,WHO等先后发布更新产后出血指南,进一步规范产后出血的防治。本刊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边旭明教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贺晶教授、南京大学
期刊
内镜技术联合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鉴别胃癌与胃黏膜下肿瘤,但由于少部分胃癌内镜下缺乏典型表现,极易被误诊为黏膜下肿瘤。本文报道1例疑似胃间质瘤的低分化腺癌患者的诊治过程。
期刊
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左心房神经节丛(GP)去神经化消融术后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5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倾斜试验阳性VVS患者45例,年龄(41.3±14.2)岁,女24例,接受左心房GP消融治疗,术前及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分析DC、昼间DC(DDC)和夜间DC(NDC),并记录晕厥复发事件,并将患者分为复发晕厥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