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课文悟表达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00660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上《盼》一文是笔者参加凤凰研修营活动教学展示的课文。这一课的教学历经磨砺,最终得到了凤凰母语教科所沈高明主任的肯定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并被推荐为江苏省名师送教展示课。
  试教课:面面俱到,浮光掠影——贪多求全不得法
  《盼》选自作家铁凝的短篇小说集《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刚拿到课文进行解读时,脑海中浮现一个字—“长”,但是写得真好,作家将小主人公盼望穿雨衣的心理描写得细腻生动、淋漓尽致。这么好的文章,该教给学生什么?备课伊始,我有非常多的思考,觉得处处都舍不得丢弃。于是便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品读,体悟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第一步,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自然段,品味文本语言,感悟作者心理描写的独到之处,并总结学法—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感受蕾蕾的心理变化。第二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学法,自学文章的第二部分(第4~17自然段),抓住蕾蕾的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或环境的侧面烘托,来感受蕾蕾的心理变化,并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交流分享。最后,学习文章的第三部分(第18~20自然段),并总结课文。
  课文很长,我的教学内容很多,于是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没敢给学生留足时间。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问题:课堂很沉闷,没有学生愿意交流,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充分阅读和思考;下课铃声响了,我们只学到了第二部分。我很懊恼,觉得自己的设计并没有出什么问题,试教如此糟糕的原因只有两个:教材难度太大,学生无法适应;学生不配合,我也无能为力。沈高明主任听完我的试教后,抛出了两个问题:有没有弄清这个单元是什么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是什么?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用陈旧的备课思路解读单篇课文,却忘记了研读单元要求。
  展示課: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研读课文悟方法
  再次研读教材,我才发现,本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习作主题为“围绕中心意思写”,“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本单元编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这些板块。一个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与其他单元的精读课文侧重点不同,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指向写作的阅读素材。因此,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切忌逐字逐句、条分缕析,在语言积累方面不做过多要求,主要围绕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来进行,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盼》是一篇精读课文,以孩子的视角,紧扣“盼”字,围绕中心选取了“我”得到新雨衣、盼穿新雨衣、如愿穿上新雨衣三个典型事例,通过生动细腻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我”盼穿新雨衣的心理变化。课文后练习也已明确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指向“习作视角的阅读”: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从教学功能的定位上来看,本课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的,重要部分是怎样展现得详细具体的,谋篇是怎样做到详略得当的。
  基于此,我修改了教学设计,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通过品读体悟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片段】
  读——围绕中心写什么
  师:课文中的蕾蕾盼什么?
  生:盼着能穿上新雨衣。
  师:作品写于1980年,距今近40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雨衣是个稀罕物,更何况是一件这么好看的雨衣。
  师:(出示文中插图)瞧,这就是蕾蕾穿上雨衣的样子,从图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蕾蕾非常开心,特别满足。
  师: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个场景?
  生:第18~20自然段。
  师:蕾蕾终于如愿以偿穿上新雨衣在雨中漫步,咱们可以简洁地概括为“如愿穿上新雨衣”。
  师:作者围绕“盼”这个中心,还写了哪些事呢?默读课文并思考,完成学习单第一题,学着这样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事例。
  生:作者围绕“盼”,写了“得到新雨衣”,是课文的第1~3自然段。(指名朗读。)
  生:第4~17自然段写蕾蕾“盼穿新雨衣”。
  师:作者围绕“盼”,写了得到新雨衣、盼穿新雨衣、如愿穿上新雨衣三个事例。
  品——围绕中心怎么写
  师:围绕“盼”这个中心,作者又具体写了哪一件事呢?
  生:三件事中,作者主要描写了“盼穿新雨衣”这件事。
  师:读一读,圈画出你认为作者描写精彩生动的地方。
  品对话
  生:我选择的是蕾蕾和妈妈的对话这部分。
  师:这段对话确实非常精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师:蕾蕾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想法,是什么?
  生:想穿雨衣出去。
  师:那我来帮帮她,让蕾蕾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出示修改后句段)
  师:你们同意这种写法吗?
  生:我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从第2自然段的“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一句,我可以看出蕾蕾其实是一个胆小听话的孩子,她虽然很想出去,但是不会直接表达出来的。
  生:蕾蕾急迫地想出去,想对妈妈说可又不敢说。我觉得不能这样修改,作者描写这段对话,不仅写出了蕾蕾的盼,更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师:同学们的思考非常深入,那你们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蕾蕾的心理呢?
  生:我从“嘟囔”“央求”“瞟”等动词中感受到蕾蕾非常盼望妈妈答应她出去。   生:我从蕾蕾说的话中感受到她虽然没有明确表达,但是却想方设法让妈妈同意她出去买酱油,这样她就可以穿上新雨衣了。
  师:言为心声呀!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师:再读一读蕾蕾和妈妈的对话,感受蕾蕾的内心世界,体会她内心的“盼”。(再次指名分角色朗读。)
  品環境
  师:对话已是如此生动,这三段文字呢?(出示文中三处描写环境的句段,指名朗读。)
  师:这三段是环境描写,可以去掉不写吗?
  生:我认为不可以。
  师:你为何选择留下,这几处环境描写有何特别之处?
  生:这三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蕾蕾盼的心理。
  生:蕾蕾盼的就是变天,所以肯定最关注天气的变化。有了这些关于天气的环境描写,更能让人体会到蕾蕾的盼,使中心更加突出。
  师:三处环境描写分别是什么时候?
  生:三处环境描写分别是雨前、雨中、雨后的场景。
  师:三处场景的描写体现了蕾蕾怎样的心情呢?
  生:我从“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这段话中,感受到雨前的蕾蕾非常开心、兴奋,因为她期待已久的雨终于下了。
  师:这是对“我”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和心理描写,烘托出蕾蕾兴奋的心情。
  生:我从“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一段中,感受到蕾蕾担心雨下得太大,会导致明天不下雨,从侧面烘托出蕾蕾盼穿新雨衣的迫切心情。
  生:最后,雨中的环境描写十分优美,写出了雨后的宁静,也写出了蕾蕾对雨天的喜爱,对穿上新雨衣的憧憬。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描写正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文章的色彩。而像这样多次出现的环境描写就叫连串式环境描写,既体现了蕾蕾盼着穿新雨衣的心理,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师:谈谈你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生:作者围绕“盼”,精选了三个典型事例,通过对蕾蕾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和环境的烘托,刻画出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姑娘,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展示课的教学删去细枝末节,直奔本课的要点而去,抓住书后指向习作的两个主问题,教学的路子豁然通畅,学生读中悟、读中思,收获颇丰。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在课文中走了一个来回,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快乐。
  (作者单位:仪征市实验小学西区校)
其他文献
“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我恳切希望小朋友们记住这两点。”这段话,是叶圣陶先生1980年10月为南京小学生的题词。  题词发表后,在南京市小学语文教师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大家通过学习认识到,叶老的题词不仅是对小学生怎样学习作文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也是向我们教师提出了进行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课题。题词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达了叶老对学习作文的看法,其核心是“作
期刊
学校组织六年级全体师生去黄桥祁巷开展为期三天两夜的综合实践活动。回校后,年级组给语文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任务:组织学生以习作的方式再现活动情景,每班精选20篇习作汇编成册,参加全市“特色作业”开放日活动展示。  如果只是为完成20篇优秀习作的任务,教学过程就可能沦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舞台。我决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持续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获取素材和独立写作的能力,养成认真修改的习
期刊
前段时间,一名小学生结束了自己花儿一般的生命。网传老师对该学生作文的批语不当是其诱因。一时间,网友甚至学者纷纷批评教师扼杀学生说话的自由,摧残学生思想的萌芽。但也有网友认为该学生的言辞不是其真实的思想,涉嫌抄袭。不管孩子选择结束生命的诱因是什么,人们总觉得这事件给小学作文教学压上了一块重重的石头。最近在和同事们研究讨论课标对习作的要求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习作教学安排,发现关于“自己”和“自由”的
期刊
一、有序引导,阅“图”中培养观察能力  (一) 有意观察,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课文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学生从没见过或很少见过的事物,学生仅凭读书或老师讲解是很难理解弄清的,而课文中的插图正是为学生的理解搭桥铺路的。教学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可以提高他们对该事物具体形象的认识,这对后续文本的理解有非常大的帮助。  如学习《荷叶圆圆》一课时,据课前调查所知,大多数同学平时都没有仔细地观察
期刊
教材四上第四单元安排了四篇神话故事,分别是《盘古开天地》 《精卫填海》 《普罗米修斯》 《女娲补天》,四个故事的想象极为丰富且奇特,气魄雄伟且宏大,用极富想象力的文字解释了关于天地、人间的“大事件”,成为所有人都喜歡的精神佳品,让我们好好来感知一下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想象是神话的第一本领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没有想象,就构不成神话,但想象也有其道,让我们探其一二。  1. 想象充
期刊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经典的描写观察所得的课文,编者将它安排在第七册的第三单元,以“学会观察”为语文任务,以实现观察后的发现、感悟为人文价值。“学会观察”在教材中存在着“一根线”,从二年级的学写观察日记开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就会有发现,至于发现什么、如何发现等不作强化要求;三年级上册则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多感官观察、注意观察出事物的变化,如课文《搭船的鸟》 《金色的草地》等,这是在强化观察方法上
期刊
活动板块一:聚焦主题,凸显文本特性  1. 轻松激趣,看图猜故事。出示经典的神话故事图片,学生猜故事,相机出示神话故事题目: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羿射九日等。  2. 关注题目,推敲发现。读读这些题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预设:都是生活中不存在的事;都在说谁干了一件什么事,往往还是一件造福人间的大善事;四字词语,多数成了现在的成语,有一定寓意。)  3. 引出本课,再读课题。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神奇的
期刊
一、绘本引发兴趣,让儿童习作有意思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小学生愉快地学习,饶有兴致且轻轻松松地写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小学习作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对习作话题并不感兴趣,例如“最开心/难忘的事”这样的题目,学生基本从小写到大,缺乏新鲜感,觉得没意思。习作首先要有意思,这里的“有意思”有两层含义:一是习作的内容有意思,读来让人感到生动有趣不枯燥,不是为写而写;二是习作的主题有意思,这样的
期刊
筛选问题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低,抽象能力弱,加之课堂教学中筛选问题能力训练的弱化,造成了小学生筛选问题能力的低下。因此,教师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渗透问题排序整理意识,引导学生从提取信息、联结信息、运用信息三方面进行筛选问题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筛选问题能力。  一、学生问题筛选能力“弱化”的表现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课前老师一般会布置学生预习
期刊
一、说教材(略)  二、说学情(略)  三、说教学目标(略)  四、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板书:( )的草地。你见过什么样的草地?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评价:你很会留心观察生活,注意了草地的颜色、状态、生机等。  2. 这样的草地,你见过吗?补全板书:金色的草地。齐读课题。  3.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引入课文的学习。  【设计意图】草地是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