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 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kkkkk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注意到,在1957年7月14日——24日中国科学院召开的批判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即章(伯钧)罗(隆基)以民盟中央名义制定的《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座谈会上,与父亲私交极深的院长兼会议主席郭沫若开口一个章(伯钧)罗(隆基),闭口一个章罗地批判着。而翦伯赞的通篇发言,一个右派的名字也没点。在发言结尾处,竟这样讲:“我们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包括我在内)在大鸣大放期间都说了一点,走了点火,虽然大小程度各有不同,是不是都算右派呢?不是的。我的动机目的是要搞好研究工作,对党提些意见,虽然过分一些,偏激一些,不要紧,只要动机是好的,不是想搞垮党,搞垮社会主义,相反的是想搞得更好,那么言者无罪,而且今后还可以讲……”
  到了9月18日,在由郭沫若主持的社会科学界批判右派的大会上,翦伯赞所做的题为《右派在历史学方面的反社会主义活动》的长篇发言里,调子大变。他说史学界“有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和具有右派思想的人,他们一直是在不同程度上抗拒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这些人在过去几年中尚有所顾忌,在章罗联盟发动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的前后,就明目张胆地发表了各种谬论,并假借学术名义对共产党进行政治性的攻击活动,彻底暴露了他的本来面目。”接着,他把揭发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学术威望很高的雷海宗、向达以及荣孟源。
  那时的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苏联什么都是对的,老大哥的什么东西都是好的。而雷海宗,这个在西南联大就出任历史系系主任的教授却不买账。他说:“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社会科学太薄弱,太贫乏。”“苏联历史科学水平之低,是惊人的。苏联学者的著作,在资本主义学术界看来连评论的资格也够不上,可以说不是科学作品。……最近六十年来,世界(指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科学仍在不断的有新的发展,不断地增加新的材料,对旧的材料不断地有新的认识、新的解释。但这些对我们社会主义阵营的社会科学界来说,等于不存在。我们今天仍满足于六十年到一百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的认识条件和资料条件下对问题所做说的个别的语句。”还说:“中国知识分子一言不发的本领在全世界的历史上,可以考第一名。”进而又说,解放后出的书(指史学方面的书)“没有什么可看的,内容贫乏,逻辑混乱。没有什么学术价值,读了使人脑筋僵化。”——雷海宗的言论,被翦伯赞指认为是“带着旧史学所属的阶级利益和最恶毒的敌意,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进行了疯狂的公开的进攻。”
  翦伯赞批判的重点对象是同校同系执教的向达。他着重揭发了向达对党的领导的攻击性言论。揭发向达把中国科学院一些行政干部比喻成“张宗昌带兵”,“既是外行又不信任人”;形容我们的“科学家是街头流浪者,呼之则来,挥之即去。”“而现在的史学界之所以奄奄一息是和范文澜的宗派主义分不开的。”尤其不能让翦伯赞容忍的是向达提出的解放后“历史学只有五朵金花”的观点。向达所指的五朵金花,就是中国历史分期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农民战争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翦伯赞说向达讨厌这五朵花,“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五朵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开出来的花朵。”或许是为了进一步揭示向达鄙视靠马列做学问的“阴暗心理”,翦伯赞举例证明,说:“北大老教授汤用彤在《魏晋南北朝佛教史》再版时,做了个后记,里面说到自己‘试图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指出本书的缺点’。向达看了则说:‘这是降低身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向达所指的史学“五朵金花”无一不渗透着翦伯赞的心血。
  专攻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荣孟源,是个老革命,且来自延安。翦伯赞对他的批判也同样无情。因为荣孟源的观点既牵涉到史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问题,也牵涉到翦伯赞自身的治学之本。荣孟源反对“以论带史”,主张编年史要继承中国的历史传统,做到“直言无隐”。他在《建议编撰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资料》一文里写道:“目前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除原始资料之外,多是夹叙夹议的论文。论文固然是必要的,但以论文来代替一切,那就妨害了历史科学的研究。”
  翦伯赞虽为北大历史系主任,但他一向关注全国史学界的走向和风气。他从雷海宗、向达、荣孟源的言论里,察觉到抵制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研究历史的动向。这样的问题,对翦伯赞而言,自属于大是大非了。从一种权威理论的自负出发,也要责无旁贷地为马列主义史学进行规范性解释。故翦伯赞激烈指责他们。
  最后,翦伯赞表明自己是站在左派郭沫若一边。他说:“正像郭沫若院长所说的‘学术研究是一回事,假借学术研究的名义,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活动又是一回事……,史学界的右派分子和具有右派思想的人所进行的活动,实质上不是学术活动,而是章罗联盟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政治阴谋的一部分。不是学术上的唯物与唯心之争,而是为了根本改变历史科学的方向,替资本主义的复辟铺平道路。”
  《光明日报》对这个批判会做了报道。父亲读罢,对母亲说:“老翦的调门全变了,怕要保护自己过关吧!”又道:“何苦要借政治批判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正名呢?揭发向达看不起自己的马列主义史学,能证明什么政治问题?这样就能抬高马列主义史学?我看效果是适得其反。倒叫那些老学者更瞧不起他了。”
  与翦伯赞的行为表现相反,当雷海宗的右派言论揭发出来,并被《人民日报》加了按语发表后,北京大学教授罗常培、游国恩乘着到天津出差的机会,特地去看望了他,表示慰问。游国恩还以俞平伯的经历,来宽慰情绪低落的雷海宗。
  反右运动收场以后,父亲在全国政协礼堂碰到了向达。
  面带歉疚之色的父亲,说:“都是我连累了你们这些做学问的人。”
  “伯钧先生,你怎么这样说?不过我成为右派,你那位老友是很出力的。连‘鸿门宴’的事,都翻出来了(指此前翦受邀到北京大学讲学,年轻教师当场发表了不同意见的事——编者注)。”
  父亲吃惊不小。翦伯赞对向达所表现的狭小气度,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父亲继而又问向达戴帽处理的情况。他告诉父亲,自己是降职降薪。无党派人士的向达,在史学界的地位很高: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即考古所)副所长(所长陈垣)。现在这些职务统统“撸”光。
  “也好,我今后专心做学问吧。”这是与父亲握别时,向达说的最后一句话。
  说者平淡,听者沉重。好在向达很快就摘了帽子,据说周恩来是打了招呼的。消息传出,父亲高兴了。说:“共产党到哪里去找向达这样的高级人才?”
  我问:“他怎么个高级法?”
  父亲扳着手指说:“向达精通中外交通史,西域史,唐史,敦煌学,还能编蛮书,搞翻译,对中国美术、壁画也是很有研究。”
  “共产党把这样的人都搞掉,好像不太划算。”
  父亲哈哈大笑,说:“我的小女儿不错,会想点问题了。这个问题现在还看不出来,时间久了,共产党就会发现运动过后,剩下的是些什么人。”
  “剩下什么人?”
  父亲瞪大眼睛说:“剩下业务上的平庸之辈,政治上的应声虫。”害怕父亲再捅篓子的母亲没有反驳,狠狠地“扫”了父亲一眼。
   1957年夏季的翦伯赞在思想上是必须坚守比冰还冷、比铁还硬的党性原则。在行为上,他必须义无反顾地积极投入:在公开场合表态,写批判文章,在批判会上发言。通过这场反右运动,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只能放弃公开的抵触和反感。为保护自己或表示归顺,或接受洗礼。反右斗争使民主党派全线崩溃,知识分子悉数缴械。反右运动还协助毛泽东完成了共产党对学术的绝对领导权,达到了包括史学在内的当代社会科学尊奉共产党政治思想原则与纪律的目的,满足了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统一中国大陆知识界的意志。
  反右运动后期进入处理阶段时,有人发现:北大历史系戴右戴帽的人要比中文系少得多。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除了对向达等人的批判,翦伯赞这个系主任没有更多地涉及教职员工。翦伯赞毕竟和绝大部分的中国文人一样,本性善良。但环境的、现实的、生活的、生存的以及组织的、思想上的原因,不得不把善或隐匿或放逐。在强大而急切的政治需要面前,被迫地却又是清醒地、积极地却又是有限度地弃置良知。作为史学家的他,恐怕已经认识到对党的忠诚在本质上,意味着程度不同的出卖——既出卖了无辜者,也出卖了自己。如果说,把一场政治运动比做一个大合唱。翦伯赞即使无意于做一位出色的歌手,也必为歌者——为党而歌。然而,歌里承载着他内心的情感和思虑。歌里,还带着心灵的颤抖。也许,人性的微妙和思想的复杂在于一个人独自在宏大政治舞台上,表演着悲与喜的双重角色;在于一瞬间完成善与恶的交替。
  1959年秋,父亲和翦伯赞重逢在东安市场里面的吉祥戏院。这是反右后的第一次会面。那晚演出的是福建莆仙戏,戏名叫《团圆之后》。写的是一个书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本该阖家欢乐,不想悲剧却由此开始。戏的结尾,是满台的绝望和死亡。我和母亲看得唏嘘不已。父亲也很不平静。
  母亲边擦泪边退场,忽听后面有人在叫:“健生。”
  回头看去,是翦伯赞夫妇,他们的一个儿子跟在后面。
  我第一个迎了上去,大喊:“翦伯伯!翦伯母!”
  翦伯母和母亲相拥在一起。
  翦伯赞赶忙和父亲握手,问:“伯钧,好久不见了。你的生活怎么样?”
  “还好。”父亲答。
  “还好,就好。”
  “深松寒白石,僻路到人稀。”北京的秋夜,天空如洗,月色如银。他们并排而行,说着话,亲切又悠闲。其余的人都有意拉在了后面……
  不久,父亲在报纸上读到了翦伯赞的观剧感——《在贞节牌坊的背后》。
   反右斗争的胜利,为中共确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权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时,周扬适时提出了编写高等院校文史各学科通用教材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翦伯赞,自然成为这方面工作的重要领导者。而这也使他的学术活动达到了高峰。这部教材取名为《中国史纲要》,是一部力图将历史唯物主义融会其内的中国通史。出版后,受到周扬等人的称赞。与此相适应,翦伯赞也取得了在史学界近乎权威的地位。官方任命他为中共北京大学党委委员和副校长,并公布其中共党员的身份。翦伯赞是在1937年由吕振羽介绍参加共产党的。为统战工作的需要,他一直隐瞒身份,1949年后亦如此,只与李维汉夫妇保持单线联系。在江隆基调入北大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后,即由江隆基和他进行组织联系。其实,他刚进城暂时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由于说话比校长陆志韦还硬气,已有不少人怀疑他是个中共党员。
  自1959年以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进入了极其严峻的时期。人人空着肚皮,个个唱着高调。教育界以行政方式推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生视教师为对头。资格越老,学问越好的教师,就越是死对头,搞什么“拔白旗”、“批白专”运动。把老师搞倒了,学生自己编教材。典型的事例,就是北大中文系学生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倒退之行和激烈之态,无不受到官方的默许和鼓励。中山大学的王季思曾对我和其他搞戏曲史论的同事说:“(19)59年大学里掀起学生写教材的热潮。人们常说荒唐梦,这样的事比梦还要荒唐。我私下里对北大王力先生讲:‘现在教育界的情况是,教授不如大学生,大学生不如中学生,中学生不如小学生,小学生不如幼儿园。’想想吧!这是多么可怕的愚昧。”
  在官方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厚今薄古”的方针指引下,史学已将其本质抽剥到一种“武器”的特性解释。各种各样的观点及做法,便接踵而至。有人主张要以阶级斗争为红线贯穿中国历史;有人提出要打破封建王朝体系,以农民起义为纲;有人要求“以论带史”。乍一看,还以为史学界的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实则,它已成为另一场政治狂飙的前奏。翦伯赞是主张教育为政治服务的,但他决不能容忍教育如此低级地伺候于政治,服务于某项政策。翦伯赞是主张学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但他绝不能容忍学术如此卑贱地跪拜于权力。对于那时的教育革命和史学革命的种种做法,他有投入,有参与,有调适,但也有不满,有抵制,有排拒。其思想冲突非常激烈,内心变化也十分复杂。毕竟政治难以取代常识,环境无法窒息心灵。可以说,到了六十年代,翦伯赞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折。
  毛泽东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恰恰在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翦伯赞主张“应该历史主义地对待农民战争。”他说:“农民反对封建压迫、剥削,但没有、也不可能把封建当作一个制度来反对。农民反对地主,但没有、也不可能把地主当作一个阶级来反对。农民反对皇帝,但没有、也不可能把皇帝当作一个主义来反对。……农民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封建性的政权。”并进一步说:“王朝和皇帝是历史的存在,是不应该涂掉的,用不着涂掉的,也是涂不掉的。”
  毛泽东说: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的阶级。”翦伯赞认为,必须承认和肯定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开运河的功劳。他说:“筑长城、治黄河、开运河都是当时的劳动人民的劳动。秦始皇没有挑土,隋炀帝没有挖运河,但是他们却是这些巨大工程的发动者和组织者。”
  翦伯赞对史学革命后的无产阶级阶级史学阵地,可谓痛心疾首。他的评价是:“内容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历史变成了单调、僵死和干燥无味的教条,变成了一片沙漠……愈空洞愈好,愈抽象愈好,愈枯燥愈好,在有一个时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总的说来,片面性,抽象性,简单化,绝对化,现代化,是这几年历史教学和研究中突出的缺点。”
  在北京、南京、上海、苏州等地,翦伯赞不厌其烦地大讲“历史主义”,说“除了阶级观点以外,还要有历史主义。”他批评有的人为了表示站稳立场,“把中国古代历史说得一团漆黑……简直用阶级成分作为评论历史人物的标准。很多历史人物之所以被否定,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出身于地主阶级。”
  对很多具体问题,翦伯赞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他多次参观和审查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常常是大发议论,甚至是边看边议。他说:“要通过具体历史实际来提原则理论,不要以理论原则来套历史实际。”
  官方博物馆给谁陈列画像,一向属于重大问题。对此,翦伯赞说:“现在博物馆的历史人物画,没有一张是历史画。”并建议:“乾隆皇帝也应加入,没有他就否定了疆土。即或左宗棠也可考虑一下,没有他则新疆早已脱离祖国。……朱熹,我以为应当进去,当时他的时代是容许他唯心的。”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翦伯赞极为称许的历史人物竟是玄奘。他动情地说:“玄奘这么一个最大的翻译家,不仅是空前,而且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翻译过那么多。他是最大的冒险家,最大的思想家,唯实论,在印度压倒一切。这个人胸襟开阔的很,智慧很高,胆子很大,毫无名利思想,到死前二十七天还在翻译。找个美术家,好好画一画。玄奘像,头应该大。现在的像,既不够大知识家,也不够冒险家,这样又很庸俗无用。玄奘的说明,看不出他是唐代的一个高僧。我以为这是人所共知的事,用不着避讳。说他是一个高僧也不贬低他。宗教不一定是坏事。”
  六十年代的翦伯赞很想效仿司马光,编写一部像《资治通鉴》那样的史著。着手如此浩大的编纂工程,当时北大历史系有的是人手,没有的是环境。毛泽东站在政治的巅峰,呼风唤雨,对知识分子批来斗去。哪里有安定?何处寻寂静?1949年前的翦伯赞,能够脚踏政治、学术两个圈子。可到了六十年代,他已经无法将政治与学术联系在一起了。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父亲和他在内蒙的一座新兴小城,作了最后的会晤。
其他文献
巴菲特的嘲讽    爱因斯坦对许多书的评价都非常到位。把托马斯·曼借给他的卡夫卡小说归还时,他说:我看不下去,人类的大脑没有那么复杂的。而对伯特兰·罗素,他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这篇文章不是谈罗素,也不是谈爱因斯坦,而是另一个喜欢罗素的人,因为用罗素式的智慧赚了很多钱,有几百亿美元那么多,因此,他无论从精神和物质上都可以震慑住这个世界上的多数人。  单有智慧,这个世界是不
期刊
Maggie每次都很美丽,每次与王家卫的合作都很成功,她总是那么美丽  有些演员,比如Maggie,生来就有一种“镜头感”,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天生的!这些人在生活中也许没这么突出,但是一到摄像机前,就变得光彩照人。Maggie在生活中就已经很漂亮,她在镜头前就更加漂亮了  第一次清晰地观察奥利弗·阿塞亚斯,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欢迎酒会上。他看上去没有评委照片上那么英俊,但也不像一个49岁的男人。
期刊
中国的啤酒市场有自身的特点,最有希望做好的是中国人,而不是外国人  目前做第一并不太难,但要在未来的5-10年中一直保持第一,可能是比较难的事情  王群走进会议室时,意外地没有拿着烟和端着那只大号烟灰缸。他自嘲说:“不想被拍到抽烟的镜头,有损公司形象。”但他很乐意让人知道,他只喝华润出品的啤酒,酒量也不错。  这是北京华润大厦里一间普通的会议室,惟一不同的是靠南墙的长条案上排了一溜瓶装啤酒,高高矮
期刊
香港演员张曼玉今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殊荣,是继中国女星巩俐之后,另一位受到法国乃至欧洲演艺界认同的“实力与美貌”并重的中国演员。  《清洁》是一部百分之百的西方电影,在加拿大拍摄,整部片几乎全是西方演员,张曼玉在戏中讲英文、法文和广东话。影片中,由她饰演的艾米莉和丈夫是一对嬉皮士,热爱摇滚乐,梦想着成为大歌星,吸毒,生活朝不保夕,把年幼儿子交给丈夫的父母照顾。有一天,艾米莉的丈夫死于事故
期刊
取代布莱尔,成为新一任英国首相,对布朗来说似乎已经不是问题了。问题是,一些人对布朗一旦继任后能否领导和治理好英国心存疑虑。    海鲜馆政变    位于苏格兰阿盖尔郡的"法恩湾牡蛎吧"是一处令食客们流连忘返的地方,凭着蟹肉汤、腌鱼、25镑两盘的海鲜拼盘、蛤蜊配大蒜酱等招牌菜,这里接待过大量的名人:英国议员,苏格兰议会的议员,大牌明星,导演等。  2004年5月17日,这里来了两位重量极的英国政治家
期刊
李鹏程谈恋爱    李鹏程大学毕业那年,待业在家,无事可做,钩上了伺候他姥姥的小保姆,并且拉出去搞同居。鹏程妈妈知道后,跑过去,揣开门,倒在地上打滚,把头往墙上撞。  与小保姆被生生分开后,鹏程心灰意懒,为了吃饭,在五道口书摊找了个工作。骑三轮车老远地去进书,李鹏程拉回一车的《尤利西斯》。奇怪的呢,女老板,不但不生气,还用小毛巾给鹏程擦脑门上的汗珠儿。  这段甜蜜的感情因为一位经常来看而不买书的女
期刊
《缘份》——1984     这是张曼玉的成名作,以其毫不矫揉造作的表演为她赢得生平第一个电影奖项:第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有前途新人奖。那时,她才20岁,年青貌美,充满活力。该片讲述一对年轻人在三角恋中,不知道如何抉择的故事。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纪念、充满因缘命理的作品。它像一粒石子轻轻投入水中,水波消散之后,人物命运渐渐清晰:在轻松游戏的氛围中,年青貌美的张曼玉和张国荣分别乘坐不同方向的地下铁,在梅
期刊
翦伯赞(1898-1968)历史学教育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1919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特派员。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大夏大学、香港达德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副校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国家民委委员,中央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
期刊
“我现在才24岁,为什么要去考虑42岁时才有可能发生的事?”  当谈及是否担心如此多的整容手术可能会给她的身体造成伤害时,中国第一位人造美女郝璐璐满不在乎地说。  “很多媒体都问过我,有没有想过找工作失败可能不是因为你的长相,而是因为没有内在才被拒绝的。可是每次我都是刚进门就被人赶出来,他们根本不进一步了解我,怎么可能是因为我的内在呢?”  张静说。这位媒体广泛报道的天津丑女,因为自己的长相经常受
期刊
对于了解他们的读者来说,林达是熟悉的:从1997年开始,林达先后出版了“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从边缘看世界》等书,行销数十万册,引起很大反响,至今还有不断有人抱怨为什么没有再版。他们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和抽丝剥茧的方法,通过点点滴滴的见闻,告诉我们美国的民主大厦是如何建立在个人的充分自由和巧妙的制度安排之上的。  但是,林达又是陌生的甚至是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