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提出了“健康第一”的重要思想,大纲明确指出:“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然而目前的学生身体素质,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实在令人堪忧。
一、农村初中學生的身体素质差的现状及成因
在农村工作的教师有一个同感:九十年代初中期之前,农村初中生身体素质强于城市学生。而现今,农村初中生的身体素质不如城市学生。这一现象产生原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现在农村学生上下学不是父母接送就是骑自行车,更有甚者,父母挑着书包、生活用品来校,步行回家的学生已不多,回家帮助父母干活几乎没有,真正做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一天到晚就读书、吃饭、睡觉三件事。父辈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不见了,反到是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在日渐增长。因此,农村初中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主要表现在体育综合能力差,耐力明显不足,肥胖学生比例增大,柔韧性和心肺耐力、灵敏性差,不良视力人数增加等。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如此令人揪心的身体素质状况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读书目的的功利性,观念陈旧、学校重视不够、体育设施的落后,体育师资队伍不全,教学不规范等,这些原因的存在,都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阻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笔者以为,要进一步提高中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变当前的现状,学校要立足学校教育管理实际,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特别是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并不断健全基础设施构建,从学校管理、教师疏导等方面着手,积极改变学生素质的提高。笔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通过多年教育教学经验认为,要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体育理念对促进身体素质的感化教育,并积极用于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练习。
我们知道,初中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练习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不但可以增强和提高学生身体体质,还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我觉得应抓住五个方面,通过训练,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1.力量素质的训练。发展力量的训练主要有两大类:即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如举杠铃、拉橡皮等;和克服本身体重的练习,如引体向上、俯卧撑。①重复练习:用80%~90%强度,重复1~5次,要求快速进行共2~5组,每组的间歇安排,以机体充分恢复为标准,这种练习用于发展绝对力量。②小强度间歇练习:用30%~50%的强度,重复10~30次,以中等速度练习,做4~6组,每组间歇30~90秒,主要发展力量耐力。③大强度间歇练习:用60%~80%的强度,重复5~10次,以爆发性速度进行,做4~6组,每组间歇2~5 分钟,充分恢复后,再进行练习,主要用于发展速度力量。
2.灵敏素质的训练。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地完成动作的能力,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发展灵敏素质,和采用的方法是及其广泛的如:看手势定方向、反口令练习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13~15岁阶段是人的快速生长期,灵敏素质有所下降,在度过快速生长期后灵敏素质又处于稳定,并能逐渐提高。一直到成熟后又出现下降趋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在青春期前,女少年比男少年灵敏素质稍好一些,在青春期后,男生的灵敏素质明显高于女生,所以,在青春期前要抓紧对女生的灵敏素质训练。
3.柔韧素质的训练。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它取决于骨的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韧带、肌肉和皮肤的伸展能力和弹性。 完成任何一项运动,都需要柔韧素质,它是掌握技术,提高运动质量不可缺少的因素,对某些运动来说,柔韧还有显示动作完美,姿态优美的作用,发展柔韧素质的练习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被动练习和主动练习。
柔韧练习的最好时期是少儿时期,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生长迅速,身高增长明显。柔韧性下降,所以更要进行柔韧性训练,但强度宜少。
4.速度素质的训练。速度素质是指机体进行快速运动能力,或者说是单位时间迅速完成动作或通过某一距离的能力,速度素质可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的灵活性和中枢神经的协调性,对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速度对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有很大意义。
发展速度方法很多,如以最快的动作,最少的时间反复练习某一动作,利用一定的场地器材加快动作练习速 度,以及用突发下,来反应速度等.初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反应快,是发展速度素质的最佳时期。
5.耐力素质的训练。发展耐力素质的一般手段有:各种形式的跑;长时间进行一般的技术练习(如:球类比赛)。对初一学生来说,他们无氧代谢能力较差,不宜过多过早进行无氧代谢耐力训练,以免使心肌壁增厚,心腔变小,所以对他们主要是发展有氧代谢,改进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功能。到初二可进行无氧代谢训练,但强度不宜过大,初三可进行大强度(75%的强度。心率170~180次)的无氧代谢的耐力训练。
一、农村初中學生的身体素质差的现状及成因
在农村工作的教师有一个同感:九十年代初中期之前,农村初中生身体素质强于城市学生。而现今,农村初中生的身体素质不如城市学生。这一现象产生原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现在农村学生上下学不是父母接送就是骑自行车,更有甚者,父母挑着书包、生活用品来校,步行回家的学生已不多,回家帮助父母干活几乎没有,真正做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一天到晚就读书、吃饭、睡觉三件事。父辈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不见了,反到是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在日渐增长。因此,农村初中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主要表现在体育综合能力差,耐力明显不足,肥胖学生比例增大,柔韧性和心肺耐力、灵敏性差,不良视力人数增加等。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如此令人揪心的身体素质状况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读书目的的功利性,观念陈旧、学校重视不够、体育设施的落后,体育师资队伍不全,教学不规范等,这些原因的存在,都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阻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笔者以为,要进一步提高中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变当前的现状,学校要立足学校教育管理实际,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特别是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并不断健全基础设施构建,从学校管理、教师疏导等方面着手,积极改变学生素质的提高。笔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通过多年教育教学经验认为,要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体育理念对促进身体素质的感化教育,并积极用于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练习。
我们知道,初中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练习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不但可以增强和提高学生身体体质,还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我觉得应抓住五个方面,通过训练,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1.力量素质的训练。发展力量的训练主要有两大类:即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如举杠铃、拉橡皮等;和克服本身体重的练习,如引体向上、俯卧撑。①重复练习:用80%~90%强度,重复1~5次,要求快速进行共2~5组,每组的间歇安排,以机体充分恢复为标准,这种练习用于发展绝对力量。②小强度间歇练习:用30%~50%的强度,重复10~30次,以中等速度练习,做4~6组,每组间歇30~90秒,主要发展力量耐力。③大强度间歇练习:用60%~80%的强度,重复5~10次,以爆发性速度进行,做4~6组,每组间歇2~5 分钟,充分恢复后,再进行练习,主要用于发展速度力量。
2.灵敏素质的训练。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地完成动作的能力,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发展灵敏素质,和采用的方法是及其广泛的如:看手势定方向、反口令练习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13~15岁阶段是人的快速生长期,灵敏素质有所下降,在度过快速生长期后灵敏素质又处于稳定,并能逐渐提高。一直到成熟后又出现下降趋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在青春期前,女少年比男少年灵敏素质稍好一些,在青春期后,男生的灵敏素质明显高于女生,所以,在青春期前要抓紧对女生的灵敏素质训练。
3.柔韧素质的训练。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它取决于骨的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韧带、肌肉和皮肤的伸展能力和弹性。 完成任何一项运动,都需要柔韧素质,它是掌握技术,提高运动质量不可缺少的因素,对某些运动来说,柔韧还有显示动作完美,姿态优美的作用,发展柔韧素质的练习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被动练习和主动练习。
柔韧练习的最好时期是少儿时期,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生长迅速,身高增长明显。柔韧性下降,所以更要进行柔韧性训练,但强度宜少。
4.速度素质的训练。速度素质是指机体进行快速运动能力,或者说是单位时间迅速完成动作或通过某一距离的能力,速度素质可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的灵活性和中枢神经的协调性,对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速度对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有很大意义。
发展速度方法很多,如以最快的动作,最少的时间反复练习某一动作,利用一定的场地器材加快动作练习速 度,以及用突发下,来反应速度等.初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反应快,是发展速度素质的最佳时期。
5.耐力素质的训练。发展耐力素质的一般手段有:各种形式的跑;长时间进行一般的技术练习(如:球类比赛)。对初一学生来说,他们无氧代谢能力较差,不宜过多过早进行无氧代谢耐力训练,以免使心肌壁增厚,心腔变小,所以对他们主要是发展有氧代谢,改进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功能。到初二可进行无氧代谢训练,但强度不宜过大,初三可进行大强度(75%的强度。心率170~180次)的无氧代谢的耐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