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之象”的现代阐释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_SQ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本文拟以上示图式阐释“象外之象”:图式表明诗歌意象与心与物的双重联系。一、说“取”司空图所云“象外之象”,第一个“象”指什么?或以为指现实中事物的真相,或以为指诗歌中易于感知之具体形象,或以为当指包括无形的事件在内的诗歌意象,等等。明确第一个“象”何所指,是准确阐述“象外之
其他文献
<正> 不管中国现实主义究竟是起于何时(是先秦,是唐代,还是一直晚到明代后期),曾经出现过争论,但作为一种创作潮流来说,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主客体关系来说,这一种现实主义在中国,是源远流长的,也是通过一种特定的发展形式而茁壮成长,以至呈现出受了时代洗礼后的婆娑老树新姿的。从它自始就注意反映政教风化,即所谓“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诗大序》)说来,它反映现实的目的以调节人际关系为中心;但从它经历了二十世纪新时期以来对人的价值的空前反思来说,我们今天的现实主义者却又在凝注客观现实的同时,努力企图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学习差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本文结合自己
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教学中难免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的在我的教学生涯留下深刻记忆,本文就是针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正> 一大家知道,文本是具有潜在意义的语言实体,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首先意味着对于文本语码的破译。鉴此,我们把语言距离等同于文本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是不无根据的。具体地说浯言距离的差异在于各种语言表现方式在距离感方面的差异,有的语言表现方式易于为读者接受,则距离较近;有的语言表现方式不易为读者接受,则距离较远。这就决定了本文的首要任务是,对各种语言表现方式在距离感方面的差异进行一番审视。
【正】 社会历史领域的歌德巴赫猜想之一,是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几度在中国引起激烈争论,而且始终是世界级的研究课题.因为正是在这里凝聚着马克思观察
<正> 严永兴在《苏联出现文学“反思热”》(《光明日报》88年3月26日)一文中指出: 1987年苏联文坛上出现了一股“反思热”,这类作品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这类作品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并非最近几年;其二是这类作品都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其三是这类作品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批判斯大林色彩。文章着重指出:作品所描述的所有历史事件和失误,无论是农业集体化运动,肃反、生物学界的大清洗,或是对少数民族的大俄罗斯政策等等,都
高热患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入住于临床各个科室,降温时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我们从消化内外科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共有104例高热患者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降温方法,现将降温效果报
合理运用多媒体的音、视频及动画功能,可以形象而生动地演示人体构造及其工作原理,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教学时间。本
【正】 胡适是“五四”文化革命中“首举义旗的急先锋”,自此“暴得大名”,“誉满天下”,却又“谤亦随之”。他后来虽被中国特定的历史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然而作为一个文人
【正】 一个民族早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常常以无比巨大的潜在力量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决定着民族今天的性格。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我们保留了研究华夏先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