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千年造船之乡最美中国画舫是怎样造成的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河北白洋淀的万里水乡上,舟船如飞燕过隙。轻快地划行在明澈的水面……船,是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人们赖以营生的器具,它将白洋淀的水与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孕育出独特的北国水乡风光。
  而这一艘艘轻舟小船的驶出之地,却是一个“靠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的湖边小村一马家寨。
  马家寨是一个宁静的匠人村落,家家户户无论老少,都有一手祖传的造船绝活,他们的造船手艺。从宋代传承至今,已逾千年。千年时光里,从马家寨“水木匠人”手中诞生了无数杰作:乾隆游颐和园乘的龙舟、昆明湖中的画舫、电影《赤壁》中的大战船、国家领导人视察时坐的游船……甚至抗日战争时期,号称“水上飞将军”的抗日游击队雁翎队所用的船只,也是由马家寨人所造。

宋代水师营,千年造船乡


  关于马家寨,当地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天庭负责钦点状元的魁星仙看中了马家寨,将“状元笔”对准了这个地方,正要点下的时候,另一位路过的神仙却一个不小心,将毛笔头踩扁。于是,毛笔变成了造船用的凿子,马家寨也从“状元福地”变成了“船工福地”……
  有趣的传说之外,是马家寨造船业源远流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那时候的马家寨还叫安定寨,由于四周分设两水门、两陆门,所以也叫四门寨。抗辽名将杨延昭在白洋淀兴建“塘泺防线”时。在安定寨操练水军。并派出能工巧匠建造战船,后来辽军败退,杨延昭班师回朝时,命令一位马姓偏将在此留守,同时还留下了造船的工匠、技师。以备后患。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后来,寨名改为“马家寨”,当初驻守此地的军人、工匠随着战事的平定,渐渐地完成了从军到民的转变,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他们开始从事民用船只的修建工作,并代代相传至今。
  到了清朝,马家寨的造船工凭借富有想象性、创造性、实用性的造船技术,深受皇室器重,成为皇家御用工匠。乾隆时期,皇帝游颐和园时乘坐的龙舟,就是由马家寨匠人制作,而北海、颐和园里的画舫也是出自他们之手;光绪年间,馬家寨的“草根”师傅为光绪皇帝营造过龙舟和吊船,捻匠薛小狗因为精湛的造船技艺深得七王爷载涛的赏识。
  民国时期,马家寨的匠人们焕发出新的光彩。1926年。白洋淀大水频发。许多房屋、土地都被淹没,船对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家寨的造船业一举达到顶峰,八大造船厂相继崛起,包括东兴、永顺、同兴、四和顺、盛兴、两益公等,此外还有无数的民间小作坊紧随其后,从此,马家寨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造船工业基地。抗日战争年间,马家寨的匠人还为当时白洋淀的水上抗日游击队雁翎队、三小队特制“枪排子”小船,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游击战争。
  建国以后,马家寨匠人更是不遗余力地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52年,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周扬来到白洋淀考察,指示要用船的形式建一个“水上文化宫”,由马家寨的老匠人贾忠承负责设计和监造。接下任务后,贾忠承特地从马家寨精挑了十余名造船能手,在没有先例和参照的情况下。成功修造了一座双层“白洋淀大花船”,内设餐厅、娱乐室、休息室、图书室、会议室、卫生间等等,这条船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新时代马家寨传统造船技艺的代表作之一。
  
  如今,马家寨先后为颐和园、龙潭公园、北海公园等景区建造仿明清古画舫,还为天津、辽宁等地建造画舫、龙舟、现代游艇数百艘,获得广泛好评。而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中那些令人咋舌的大楼船、龙船,也全都由马家寨的造船厂负责修建。

马家寨人的造船绝活


  旧时,修造船只的工匠多被称为“捻匠”,但在白洋淀一带,人们喜欢把马家寨的造船人称作“水木匠”,因为他们精湛的技艺即使是与营造房屋、家具的木匠相比,也毫不逊色。
  马家寨水木匠造船有三大绝活:量才使用、甩线一手准、放印子。
  首先是“量才使用”,由于马家寨的匠人所造的船多为木船,因此选材十分重要,为了保证材料的质量,水木匠们喜欢从活树选起,现选现伐。选树时他们有三看:一看树上是否有“焦梢”(枯枝),如果有,那么必有腐烂、空心的根部,这样的材料不能用:二看树疤。树疤分为干、湿两种,如果是干树疤,表明这棵树年头虽久,但问题不大,树根内部没有腐烂,如果是湿树疤,摸起来潮湿、滑腻有树苔生长,那么这棵树疤下三尺是空的或是朽的,也不能用;三看树皮。树身有凸起条痕的,叫做“树龙”,正所谓“有龙必有凤(缝)”,也就是说这样的树,内部必定是空的,绝非造船良材。
  
  看完树的质量。接下来就是评估这棵树能造多大的船。这方面,马家寨的水木匠也有绝活:以手量树。以步测影。以手量树,就是双手环抱树身,用手掌测量树围。一巴掌长再加上中指的一节叫做“一手”,一棵树有几手宽,这样一量便知;以步测影,就是根据树木投在地上的影子来测算树的高度,在不同的时间下。有不同的换算比例,例如。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影长是树高的二倍。太阳出来后但还没到中午以前,影长则与树高相等。按照经验,一艘六舱船,至少需要五手粗、六米高的树。在此基础上,树围每增加一手,就能多排一只舱。
  然后是“甩线一手准”,马家寨的水木匠们在造船时,放线手法与一般捻匠有所不同,他们放的是弧线而非直线,根据船上不同部位所需要的弧度,放出相应的弧线来,而且非常准确,不多不少,照着这样的弧线切割木板,不会浪费木材,省时又省力。但这项绝活对工匠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在马家寨,也只有做工多年的老师傅才能做到“甩线一手准”。   
  
  最后是“换印子”,也就是给船打补丁。一艘船行驶久了,难免磕磕碰碰,这时就需要给船“换印子”,把坏的地方换掉或是补上。在马家寨,当你去找水木匠“换印子”时,工匠师傅会先用工具把坏掉的部分挖空,然后无需工具的辅助。仅凭目测就能用斧头砍出一块替换木料,再经打磨,用钻钉固定,正好严丝合缝地补上空缺。这样的“换印子”服务便捷、高效率、质量有保证,深受白洋淀船家的赞誉。
  除了这三大绝活,马家寨的水木匠还有一项能够体现他们智慧的技艺,那就是伐树。马家寨匠人伐树,多采用“本末倒置”法:先从树的顶部伐起。把小枝小杈直接砍下,然后锯掉最高的一截枝干,把它拴在次高的枝干上,分解后将它轻轻降落到地面,再锯掉第二高的枝干,以此类推,直到所有枝干被砍伐完毕,只剩光秃秃的树干时,也是从上到下,分段砍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当树的周围有民居或人家时,可以在不妨碍别人生活的情况下,有效率地将树“肢解”。便于运输。

画舫,无与伦比的水中琼楼


  马家寨的匠人,不仅能造龙舟、战船,还能造画舫一那是中国古代船只中最美的艺术品。
  白洋淀一带有水上婚嫁的习俗,平常陆地上用的花轿,在这里就变成了花船,新郎站在蓝色的船头翘首以盼,直到一条红色的彩船从芦苇深处划开碧波,徐徐而来,周边亲朋满聚,欢歌笑语飘荡在白洋淀的每一处角落……而载着这份喜庆欢乐的,就是马家寨人造的大花船。
  在马家寨,花船与画舫一脉相承,水木匠既能为当地人修造别具特色的花船,也能为旧时皇家设计独有韵味的画舫。颐和园昆明湖中的阿兰福、太和、景龙、禧龙等豪华画舫,都是马家寨匠人的杰作,共同的特点是外观豪华大气,内里精致典雅,是昆明湖上独一的风景。
  禧龙画舫是乾隆皇帝的御用画舫,乾隆曾在画舫上接見外国使节、大臣,整条船雕龙画凤,华美异常,由穿着色彩鲜艳服饰的船工用篙撑着前行。此外,还有乾隆下江南考察民情时乘坐的清宴舫,虽规模不及禧龙画舫,但船内陈设古雅。别具清流。乾隆几次南下,都会在清宴舫内广设雅席,邀请文臣名士、风流才子相聚。那时的清宴舫。各界名流趋之若鹜,郑板桥、吴敬梓、李方膺等著名文人都曾是清宴舫的座上宾,只可惜后来此舫随着战乱流落民间,再被官方收回时,已是伤痕累累,残缺锈迹。
  
  
  1985年,颐和园管理处与故宫博物院携手,邀请马家寨师傅重建明清时期前人所建的画舫,以作传承兼接待游客之用。重建的第一条画舫,就是慈禧太后的御用画舫安澜舫。辛文生与贾忠承两位师傅,带领团队依靠文献摸索,最终完成重建工作。安澜舫是一条双层画舫。下层是中国传统的龙舟式样,上部却是欧式装饰,居于船上,一边观赏湖光山色,一边品茗静心,人与景就这样完美交融。
  安澜舫的成功重建,深深鼓舞了马家寨匠人。1992年,按照颐和园中石舫的样式,马家寨匠人等比建造了太和号画舫,让本是静止在湖畔,只做观景台之用的石舫活了起来。太和号的下层船体用玻璃钢特制,在日光照耀下,整艘画舫熠熠生辉;船体上层建有中式小楼,屋檐的四个边上分别安有龙头,下雨时,雨水会从顶上的四角空心柱流下,再从龙口吐出,景象壮美。令人称奇。
  如今的马家寨水木匠。在新时代背景下锐意进取,早已抱团合拢,成立了白洋淀造船公司,承接全国各地旅游豪华画舫的修造与维护项目,马家寨的传统造船技艺,正渐渐迎来新的曙光。
其他文献
提起沙漠,我的脑海中立马浮现出的是:在撒哈拉孤独的荒漠里,三毛与荷西深情相拥的背影……驼铃轻摇,星河璀璨,沙漠里藏着太多令人魂牵梦萦的传说。  趁着假日,我来到迪拜,终于踏上了心念已久的沙漠。 1在阿拉伯集市寻宝,又遇古堡运河旁的豪奢  这里就像是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那间藏满宝物的房间。漫步其中,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位拥有无尽珍宝的异国公主。  在迪拜,我拜访的第一站,不是伫立在沙漠地基上的世界第一高楼—
这幢神秘的豪宅由一位名叫莎拉温切斯特的寡妇于1884年开始建造,直到她死后才停工,耗时长达38年。豪宅有160个房间、10000扇窗户、2000扇门、52个天窗……此外还有各种匪夷所思的设计,如地板上的窗户、通往天花板的楼梯……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市,坐落着一座古香古色、规模庞大的维多利亚式的建筑——温切斯特神秘屋,房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座耗资巨大的建筑竟是制造给
“当心你的轮胎被鹦鹉吃掉。”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是天方夜谭,鹦鹉向来以身材娇小、活泼可爱的形象示人,怎么可能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但在南太平洋的新西兰威斯特兰国家公园中,鹦鹉啄食轮胎绝不是玩笑——野外露营者早上醒来时,经常发现他们的汽车轮胎在一夜之间变得面目全非、破烂不堪,甚至连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刮也未能幸免于难,而这一切“灾难”竟然都是一种小小鹦鹉的杰作。  这种鹦鹉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啄羊鹦鹉,因
美国博物学家埃诺斯·米尔斯在洛基山区生活了数十年,他长期深入荒野考察,熟悉当地的山林草木、飞鸟走兽。不仅如此,他还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笔调,把自己在自然世界中的种种亲身经历写成了文字,展示出大自然鲜为人知的一面。  山岭上,一只山狮朝着一群大角羊偷偷地匍匐前进,试图进入能够发动突袭的范围之内,然而,它被警戒的老公羊嗅到了气味,偷袭以失败告终;面对企图偷袭的山狮,一头带着两只幼鹿的雌鹿采取策略,不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分析学生各项能力,根据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即为分层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过去教师教学往往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导致不同能力的学生学习出现不同的问题,无法准确适应教师的思路。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若教师依然以平均水平进行教学就會浪费他们的时间。对表现较差的学生来说,基于平均能力的教学使得他们无法及时追上教师步伐,学习难度大。为了避免
杜鲁门总统声称,在凌晨时听到过莫名其妙的敲门声,但开门后并没有人,只有一个酷似林肯总统的背影消失在走廊转角处……  珍娜刚入睡不久,一阵上世纪20年代的流行音乐就在房间内响起,于是,她下床四处搜索,发现音乐竟然是从壁炉内传来的!  白宫中还游荡着一只幽灵猫。有人说,这只幽灵猫携带着灾祸,如果有人看到它,便预示着美国将会遭遇大难。  白宫,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是美国总统官邸和
2600多年前的“贸易战”  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身为齐国国相的管仲,是一位顶尖的经济操盘手。在各诸侯国间的明争暗斗中,齐国之所以能冲出重围,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和管仲接连取得贸易战的胜利,有直接联系。  打贸易战,关键得有钱。管仲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聘为国相之后,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抓钱”。齐国因为靠近海边,有鱼盐之利。鱼也好、盐也罢,都是各国的必备粮食,齐国利用官办鱼盐与其他国
围屋具有坚固的外围和严密的防御体系,对于天灾人祸都有着极其周密的应对之道。关上围门,里面俨然一座小小的城池,一个独立的王国。  东龙村号称“江南第一宗祠村”,全盛时期,村里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宗祠。宗祠的建设,象征着家族的团结,也是维系宗族的巨大纽带。  三僚村被誉为“中国风水第一村”,其风水文化的兴盛离不开一代风水大师杨筠松。赣南客家人喜欢称他为“半仙骨”、“信子口”,意思是说什么准什么。  在赣南
从滇西怒江大峡谷出发,沿着高黎贡山蜿蜒的盘山公路向上,海拔升高,气温骤降。过了泸水县鲁掌镇之后,再向西北行进约30公里,浓雾紧锁,一阵寒风一阵雨。浓雾中,一座雄关隐现——“风雪丫口”昂然屹立。站在风雪丫口,天气瞬息万变,时常把人弄得云里雾里。而在过去,不辞辛劳翻越丫口的人们,心中只有一个目的地——片马镇。  高黎贡山的雾气常年笼罩着片马,使得这个小镇如同一座孤岛漂浮在云雾之上。片马三面与缅甸接壤,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进入高校课堂。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它是在借鉴他国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教育模式,所以在刚进入高校时难免会有些“水土不服”。但事实上,该模式促进了我国教学实践的发展,也比较深刻地影响了高校英语教学。本文对翻转课堂的优劣势进行思考分析,同时也分析了翻转课堂进入高校后对课堂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改变。  【关键词】翻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