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与“藿香”无关论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a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字典》第11版“藿”字下的解释义项只有“藿香”一词,而藿的本义却被忽略了.在古代,藿指豆叶,是一种蔬菜.虽然藿也应用于医药领域,但更多的是作为蔬菜被记载,而且被赋予区别社会阶层的文化意义.而藿香在一开始是作为香料从交趾引入的,始见于汉《异物志》.其后,藿香作为中药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不论是原植物,还是功用,或是后世的“文用”价值,两者都有所不同,不可混淆。

其他文献
20世纪40年代初期,英国伦敦的桑德斯博士(Dr.Dame Cicely Saunders)就致力于帮助临终病人,是临关怀终的创始者.她在33岁以前是个护士和社会工作者,经过7年的医疗专业训练,终于在1958年"圣乔瑟夫临终关怀机构"开始了她的工作.1967年7月,桑德斯博士在伦敦创立了人类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医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Saint Christop her's H
期刊
2013年6月,胡成《医疗、卫生与世界之中国》(1820--1937)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交流逐步展开。地方社会、医学传教士、中医、传染病、防疫、检疫、战地救援、公共卫生等,均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期刊
王贶,字子亨,河南考城人,宋代医家,著有《全生指迷方》。关于王贶的生卒年,既往学者多云“生卒年不详”。笔者在史料中未查及有关王贶生卒年的确切记载,但也有些许线索,可据之推断王贶大概的生卒年。王贶为宋代医家宋毅叔之婿,故王贶年龄当小于宋毅叔。据许翰《襄陵文集》卷12“修职郎宋侯墓志铭”,宋毅叔卒于政和八年(1118),寿71年,则宋毅叔生于1047年。那么,王贶生年不可能早于1047年。
期刊
2013年3月22日下午1:30—4:00,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教育处主办、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办的学术报告会,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举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赓哲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唐代医学人物的神化》的学术报告。
期刊
对个别事物的分类,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共性认识的深度.皮肤病的分类方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水平.中国近代以来,出现了中医、西医、中西医汇通或中西医结合多种知识体系并存的局面.中医外科学一直将皮肤病列为外科疾病的范畴,仅对皮损形态进行了分类,而未与具体疾病相联系.中西医汇通著作使皮肤病学脱离了外科学的襁褓,主要按皮损形态特征对皮肤病进行了粗略的分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著作直接引进了西医病名
同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相互影响.脏腑阴阳属性的认定和脏腑相合关系的确立,都与经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脏腑的阴阳属性和阴阳之气的多少,起初是用“二阴二阳”来标定的.当“三阴三阳”命名了经脉,进而经脉络属了脏腑之后,才架设了脏腑与“三阴三阳”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经脉表里关系和经脉脏腑络属关系的影响下,脏腑相合学说逐步成熟,《灵枢·经脉》的脏腑经络学说最终
由福建中医药大学刘德荣主编,邓月娥、陈玉鹏副主编的《福建历代名医名著珍本精选》3卷本,己于2014年6月起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3卷合计近200万字。《福建历代名医名著珍本精选》是从福建历代名医著作中遴选出18部在中医学术史上评价较高、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且以往尚未出版的中医古籍进行整理校勘,分3卷出版。
期刊
黑水城出土文献数量众多,除汉文文献外,还保存有大量的西夏文文献,尤其是西夏文世俗文献已成为研究西北民族特别是党项民族的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原始资料.西夏文医药文献是世俗文献的重要部分,是研究西夏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对这些西夏文医药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释读与研究,将为西夏医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一些已佚古方在今天的临床医学上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期刊
在20世纪近百年时间里,1918年大流感一直是各领域学者坚持探讨的问题,除了对1918年大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研究外,还有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的研究.通过对Pubmed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检索发现:国外学者文献较多,国内学者文献较少;关于1918年大流感在中国流行情况,仅见Chenk KF等1篇[1]英文文献和阿丽塔等《基于文献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中国疫情分析》[2]1篇密切
期刊
《针灸逢源》一书是清代中期一部综合性针灸著作.该书著者李学川的许多基本信息长期湮没无闻,目前学界对其的了解仅限于字号、籍贯,兹胪列相关文献如下:《中医人名辞典·李学川》载:“李学川字三源,号邓尉山人.清代江苏吴县人.”[1]290《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针灸逢源》载:“(清)李学川(三源、邓尉山人)编撰.”[2]《贩书偶记续编·针灸逢源》:“清吴县李学川辑嘉庆丁丑刊.”[3].《中国医籍大辞典·针灸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