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精舍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413287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件明代龙泉窑花器系日本回流藏品(图1、2、3、4、5),尺寸不大,高仅15厘米,造型十分罕见,浅盘口,束颈,圆腹,寰底,肩部等距附花片式穿孔三系耳,三系耳是佛像发冠或臂上变体莲花装饰纹(图6、图7)。腹壁暗刻缠枝菊纹,里外满釉,芒口覆烧,釉色青翠莹润,精光内蕴。日本人专为此器配制了木架座,以铜链悬挂,怡然清供妙品。
  笔者十分认同日本藏家对该器的理解——吊式花器,而其具体名称应该即是明人笔下的“花囊”。花囊最初指香囊一类,窑器花囊则是插花专用的一种器皿,但现今明确为花囊的瓷器主要是清代之物,可资参照之器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豆青三系花囊(图8,高13.2、口径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仿汝釉花囊(图9,高13、口径5.8厘米)等清宫旧藏珍品。这两例花囊器式有明显的相承关系,均为侈口,束颈,扁鼓腹,前者肩部附三系,圈足,后者为双系,三乳足。从实物的对照来看,本文所述明龙泉窑吊式花器造型与这两件清宫旧藏花囊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肩部附系的设计颇显共性特质。另,这类清官器花囊造型有些地方也称为鱼篓尊。笔者认为,雍乾鱼篓尊一般尺寸较大,且器壁多刻意装饰仿竹篾编织的纹路,以惟妙惟肖摹现鱼篓之意趣,与上述鱼篓形花囊是存在根本性区别的,尤其乾隆仿汝釉花囊饰有乳丁纹,此种常见于古铜器、古玉器上的纹饰,若加诸乡野竹器鱼篓岂不大谬矣。
  再看文献方面的相关记述。花囊虽古已有之,但正式见诸文字的似始于明人,最为详要的一则是明高濂《遵生八笺》“论定窑条”的描述:“更有坐墩式雅花囊,圆腹口坦如橐盘,中孔径二寸许,用插多花。”明制度量单位二寸相当于今天的6.22厘米,这里单指孔径,二寸许无疑要比一般的瓶口大,而坐墩式当为花囊式样之一种。
  其二,清代官器花囊始烧于雍正朝,有按古样而制,《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以下简称《活计档》)有多处记载,如雍正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太监刘希文、王太平、王长贵交来的数十件仿古釉器物中就有一件“仿冬青窑花囊”;雍正七年四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古铜花囊一件。奉旨:著照样镟木样,将天盘口硬楞做软楞,此面上开三孔,做样呈览后再做。钦此。于四月二十日,做得木样一件呈览。奉旨:此边口再放圆些,胆开大些,交年希尧各样釉水烧造几件,比此样大些的亦烧造几件。”此条记录被多篇文章援引作清宫旧藏三孔花插器(传世有炉钧釉、白釉两种,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页208,图版187和《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图版92)的文献依据,以至于三孔花插造型被视为花囊之一种,且将花囊等同于花插。对于这类观点,笔者亦不敢苟同,据《活计档》可知,花囊口部为“有楞的盘口”,这与高濂所述的“口坦如橐盘”是一致的,而三孔花插口部封顶呈平面,明显是有区别的。另外,雍正帝眼里的花囊,边口要圆,胆要开大些才好,也透露出花囊造型风格上的一些特点。
  其三,《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在大观园宴请刘姥姥,带着薛姨妈、刘姥姥等人在大观园中闲逛,走到探春住的秋爽斋,其房里各种摆设中就有花囊:“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探春“素喜阔朗”,房里尽是大案、大幅、大鼎、大盘、大佛手,汝窑花囊也是斗大的规格,设花囊而非花瓶即因花囊大气,“用插多花”。从此处的文字描述来推断,探春房里的花囊也不可能是囊口封闭,上开多个圆孔的花插,否则,“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无法想象插在一个个孔里。
  对照这三则有关花囊的描述,此件龙泉花囊,正是“圆腹口坦如橐盘”,且盘口起楞,以之插满满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笃定相宜。口大,腹大,适用于插多花,这是花囊的特征,比之花瓶的高挑,花囊相对低矮,这是花囊的风格。无论实物、文献,此件龙泉窑花器均吻合花囊特征风格,唯一的特殊处是其寰底吊式设计。悬挂式花器五代时即有,结合一些图录资料及实物来看,有竹筒、竹篮、柳篮、吊舟、壶、瓶等各种类,明清时尤其流行,如今日北京故宫内养心殿东暖阁慈禧太后宝座前所设的一对挑杆花篮即颇能说明一时之风气(参阅孟晖《雍正的花香》,《紫禁城》2008年第五期)。有些吊式器更为专门的赏玩件,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水晶带链花篮(图10)、象牙雕镂花篮(图11)等,都是材质高级、制作精细的珍玩。相比于普通立式花器,吊式花器往往更为别致讲究,传世数量稀少,若此件龙泉窑花囊更是笔者收藏龙泉窑青瓷三十多年来,首次见到之器,当时或为名流雅士定制之作亦未可知。
  此外,前文说到花囊最初指香囊香袋一类,明清时的花囊还镂空用来盛鲜花盛香袋,这与插花的花囊明显是两类不同的器物。但笔者认为,这两者间或存在关联,插花器花囊的造型渊源很可能即是历史更为悠久的盛香草香药的香囊。如本文明龙泉窑吊式花囊,其造型样式跟民间传统的荷包香囊颇为神似,而肩设穿孔的三系耳,或为香囊系绳的一种蜕变衍生。
其他文献
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古人心目中,玉是“山川之灵”,可通灵天地,除邪晦、知祸福,自古中国人就有很浓厚的崇玉传统,古人给玉赋予了很多精神内涵,因此玉文化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玉文化中,动物形配饰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题材,龙、凤、虎、鹰、蚕等吉祥动物在古人心中是吉兆、智慧的象征,也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升天、降临
期刊
扇子在咱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最早称之为“翣(shà)”或“扇汗”。而扇面画作为中国画中的一种门类,皆是历代书画家的“最爱”;或为他人收藏,或赠予友人留念,以此抒情达意,不失为一种雅逸的画风。其中保持原样并上存字画的扇子称为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俗称扇面。如果从形制上区分,又有圆形的团扇(纨扇)与折叠式的折扇两者。  扇面画为中国传统艺术品,历史源远流长。宋元两朝广为流行团扇画,明代以
期刊
1959年10月1日发行的纪7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第四组)邮票1套3枚(图1),由著名画家周令钊以装饰画技法设计,图案为各族人民举国欢庆的热烈情景,表现了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国庆、工农兵学商紧跟共产党大干社会主义的场面。画面欢快热烈,喜庆吉祥。3枚邮票名称均为“举国欢庆”(3-1)图案是在天安门广场上欢度国庆载歌载舞的各民族群众。以中国民间舞蹈狮子舞作为重点,意喻“中国的睡狮已经觉醒”
期刊
安徽皖南的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那一片粉墙黛瓦,透露着让人舒心的素雅和宁静。与朴素的村落外貌相反,宅第内却是雕梁画栋,极尽雕刻之能事,鬼斧神工让人惊叹。徽派建筑雕刻有砖雕、石雕和木雕,合称为“徽州三雕”,是徽派建筑的点睛明珠。门楼是一个宅院的门面,多使用山水、游春题材的砖雕进行装饰。院墙、柱础、户对就多装饰以石雕。徽州楼阁建筑均为木质,在很多关键部位都进行雕
期刊
近代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先驱、一代书法宗师——李瑞清(1911年清朝败亡后号“清道人”),通过潜心探索殷周古篆、汉魏隶楷的历史源流和传承关系,以及艰辛的书、画艺术实践,创立了熔铸古今、雄浑精博、古朴超逸、端庄沉稳而影响至今的金石书派。  作为金石书派的奠基人,清道人李瑞清“学书”一生。他的所谓“学书”,不止于“练字”,而是花费大量精力用近代西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传统古文经学来认知中国书法艺术;他不知
期刊
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齐白石(1864—1957)无疑是一个奇迹,他出身农民,起于木匠,却登上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峰,成为了享誉国际的中国画大师,别号白石、白石老人,别署杏子坞老民、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苹翁、齐大、木居士、湘上老农、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他出身于木匠,少年时学做雕花木工,由于喜欢画画,他拜在湘潭名家萧传鑫门下,并得到湘潭名家谭溥的指导,后又被当地文化士绅胡心园收为弟子,不久胡又
期刊
常言道,“武士爱剑,文人爱砚”,古代文人对砚格外钟爱。砚为文房四宝之首,文人靠它笔耕不辍,为书作画,维持生计;靠它登科进士,加官进爵,光宗耀祖。小小的砚台承载着他们的理想志向和情怀抱负,成为他们终生伴侣、至亲良友。历代文人嗜砚成癖者不少。比如宋代米芾,爱砚至深,几近“癫狂”。据说,有一日宋徽宗与蔡京谈论书法,召米芾来“书一大屏”,并指定用御案上皇帝使用的端砚。米芾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字字珠玑,皇帝
期刊
4月16日,江苏古陶瓷研究会成员赴江苏扬中一家民营企业参加年会,当大巴车载着一行人驶入一家公司院内,大家拾级到三楼的“永鑫堂”,不禁惊讶于主人的收藏:几百件上至西周下至“文革”的陶瓷藏品,其中宋代瓷器里不仅有五大名窑的重量级藏品,还有众多其他窑口的代表瓷器。更令人称奇的是,其中绝大多数的收藏仅用3年时间完成。这位奇人便是李荣生。  钟情古瓷20年终出手  上世纪90年代初,从事电器业的李荣生时常在
期刊
今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40周年纪念日。他的英明和伟大,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被逐渐淡忘;他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和对世界的深刻影响,世人有目共睹。甚至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英国的公园里和书店里、美国的西点军校里,以及不少非洲国家都能看到毛泽东的画像和著作。毛泽东功盖华夏,笑傲五洲,气吞山河。想当年胸怀“今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之革命理想,去安源,经三湾,上井冈,召开古田会议,建设红都瑞金,缔造
期刊
2016年的春拍场上,北京东正一件“清乾隆·洋彩开光镂空‘四时富贵’图象耳转心瓶”以300万元起拍,最终以977.5万元落槌。无独有偶,中国嘉德一件“清乾隆·洋彩八吉祥莱菔瓶”以600万元起拍,最终以920万元成交。其实这还不算最高的“天价”,2010年香港苏富比拍品“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港币2.5266亿拍卖成交,才让人“大跌眼镜”!  从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