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案涉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国式”拆迁水土不服、西方民主政府更迭利弊等有意思的话题,有必要为这段行将干枯的露水情缘把把脉。
“马德里政府待我如狗”,4个月前,西班牙一家网媒给万达掌门人王健林造的这句谣,经国内媒体转载引发轩然大波。人们当然好奇,即便没说这话,“国民公公”肯定也是受了不小的委屈。就此,万达购买、重建西班牙大厦的坎坷路第一次集中进入国内公众视野。
几天前,王健林做客央视《对话》节目首次回应此事时“惹不起躲得起”的表态说明,这条路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若无重大转机,恐怕只能转手卖出了。
因为涉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国式”拆迁水土不服、西方民主政府更迭利弊等有意思的话题,我们有必要为这段行将干枯的露水情缘把把脉。
1948年,欧洲经济刚刚从二战的炮火中开始复兴,得以继续独裁统治西班牙的佛朗哥决定打造一个新的马德里制高点,彰显国家经济实力。5年后,这栋25层、65万平方米的“摩天大厦”在马德里市中心落成,紧挨着马德里皇宫和西班牙广场,一时风光无限。
不过,当时的佛朗哥还没有创造“西班牙奇迹”,这栋大厦是含着“欠条”出生的——据王健林所说,当年,西班牙房产公司Metrovacesa是从西班牙最大银行桑坦德银行全额贷款建了这栋楼——半个多世纪后,银行收回了这栋已经基本空置的大楼。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更让大楼的再生变得遥不可期,继续空置。
两年前,万达出手,以一个看起来不错的价格——2.65亿欧元——购入这栋地标建筑,计划将其改建为豪华酒店和商业中心。
正巧那一年,笔者到过马德里,站在西班牙广场上,与塞万提斯碑、堂·吉诃德和桑丘铜像合影时,总避不开背后这四四方方的大家伙。当时还不知道万达收购了它,心里却真觉得,这栋楼有些多余,拆了可能更好。
没想到,当王健林真想拆了它时,却拆出了麻烦。
有些历史建筑就是这样,也许你觉得它没什么历史、也并不美观,但在当地人眼中,这一处风景,是他们的共同记忆。
在王健林的讲述中,万达综合多家专业公司对建筑的评估结果,建筑物本身的使用寿命已接近于极限,因此要进行拆除重建。一开始,马德里政府态度特别好,一拍即合。没承想,去年6月,新市长卡梅娜上任,属于左翼政党(标榜代表底层民众,对大企业较为强硬)的她不买前任的账,不允许对大厦外观进行任何改变;7万多名马德里市民也联名上书政府表示反对。用王健林最近回应中的说法就是,“体会到了民主制度带来的负面效应。”
但事实上,笔者通过咨询马德里当地观察人士、检索早期中外媒体报道,却有不同的发现:前任政府的确有让步,但只是将大厦的保护级别由二级降到三级——也就是说,根据当地法律,除了技术不可行的特殊情况可以重建,必须完全保留大厦主立面和侧立面的外观面貌。而从公开渠道信息看来,在万达2015年请专家鉴定之前从未提出主立面无法保留的观点,有关是否拆除整个大厦的争论是从近一年来才产生的。
由此看来,只是把问题推给西方民主制度,恐怕是站不住脚的;即便前任政府私下有过口头承诺,也只能认栽,怨自己做得不周全。
近年来,中国企业掀起海外并购潮。作为弄潮儿之一的万达,从影视到体育再到商业地产,“海购”成效斐然,这样一次受阻,原本算不上什么大事。但若进行片面的归因,恐怕会形成不好的示范效应——西方民主政权如此善变、没有契约精神,中资企业还怎么和他们打交道?
王健林在回应时还说,7万人情愿反对,相对于400万马德里市民来说,并不算多。这样一厢情愿的民意判断,怨不得不少网友吐槽:“你在这想怎么拆就怎么拆,到那行不通了吧?”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同样曾高举支票海外扩张,虽实现了地域上的国际化,却在文化上一直格格不入,不少是盲目投资。国内外一些咨询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中企海外并购的成功率不超过50%,也主要是对于当地的法律和劳工政策、宗教信仰等把握不准。就西班牙大厦案例来说,尊重哪怕是少数群体的民意,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才是好的示范效应。王健林在反思时提到的这一句——一定要拿到规划许可证——倒是有价值的。
若不自我反思,下回难免还得折騰,请别再加深中国人“有钱任性”的印象了。
“马德里政府待我如狗”,4个月前,西班牙一家网媒给万达掌门人王健林造的这句谣,经国内媒体转载引发轩然大波。人们当然好奇,即便没说这话,“国民公公”肯定也是受了不小的委屈。就此,万达购买、重建西班牙大厦的坎坷路第一次集中进入国内公众视野。
几天前,王健林做客央视《对话》节目首次回应此事时“惹不起躲得起”的表态说明,这条路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若无重大转机,恐怕只能转手卖出了。
因为涉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国式”拆迁水土不服、西方民主政府更迭利弊等有意思的话题,我们有必要为这段行将干枯的露水情缘把把脉。
1948年,欧洲经济刚刚从二战的炮火中开始复兴,得以继续独裁统治西班牙的佛朗哥决定打造一个新的马德里制高点,彰显国家经济实力。5年后,这栋25层、65万平方米的“摩天大厦”在马德里市中心落成,紧挨着马德里皇宫和西班牙广场,一时风光无限。
不过,当时的佛朗哥还没有创造“西班牙奇迹”,这栋大厦是含着“欠条”出生的——据王健林所说,当年,西班牙房产公司Metrovacesa是从西班牙最大银行桑坦德银行全额贷款建了这栋楼——半个多世纪后,银行收回了这栋已经基本空置的大楼。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更让大楼的再生变得遥不可期,继续空置。
两年前,万达出手,以一个看起来不错的价格——2.65亿欧元——购入这栋地标建筑,计划将其改建为豪华酒店和商业中心。
正巧那一年,笔者到过马德里,站在西班牙广场上,与塞万提斯碑、堂·吉诃德和桑丘铜像合影时,总避不开背后这四四方方的大家伙。当时还不知道万达收购了它,心里却真觉得,这栋楼有些多余,拆了可能更好。
没想到,当王健林真想拆了它时,却拆出了麻烦。
有些历史建筑就是这样,也许你觉得它没什么历史、也并不美观,但在当地人眼中,这一处风景,是他们的共同记忆。
在王健林的讲述中,万达综合多家专业公司对建筑的评估结果,建筑物本身的使用寿命已接近于极限,因此要进行拆除重建。一开始,马德里政府态度特别好,一拍即合。没承想,去年6月,新市长卡梅娜上任,属于左翼政党(标榜代表底层民众,对大企业较为强硬)的她不买前任的账,不允许对大厦外观进行任何改变;7万多名马德里市民也联名上书政府表示反对。用王健林最近回应中的说法就是,“体会到了民主制度带来的负面效应。”
但事实上,笔者通过咨询马德里当地观察人士、检索早期中外媒体报道,却有不同的发现:前任政府的确有让步,但只是将大厦的保护级别由二级降到三级——也就是说,根据当地法律,除了技术不可行的特殊情况可以重建,必须完全保留大厦主立面和侧立面的外观面貌。而从公开渠道信息看来,在万达2015年请专家鉴定之前从未提出主立面无法保留的观点,有关是否拆除整个大厦的争论是从近一年来才产生的。
由此看来,只是把问题推给西方民主制度,恐怕是站不住脚的;即便前任政府私下有过口头承诺,也只能认栽,怨自己做得不周全。
近年来,中国企业掀起海外并购潮。作为弄潮儿之一的万达,从影视到体育再到商业地产,“海购”成效斐然,这样一次受阻,原本算不上什么大事。但若进行片面的归因,恐怕会形成不好的示范效应——西方民主政权如此善变、没有契约精神,中资企业还怎么和他们打交道?
王健林在回应时还说,7万人情愿反对,相对于400万马德里市民来说,并不算多。这样一厢情愿的民意判断,怨不得不少网友吐槽:“你在这想怎么拆就怎么拆,到那行不通了吧?”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同样曾高举支票海外扩张,虽实现了地域上的国际化,却在文化上一直格格不入,不少是盲目投资。国内外一些咨询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中企海外并购的成功率不超过50%,也主要是对于当地的法律和劳工政策、宗教信仰等把握不准。就西班牙大厦案例来说,尊重哪怕是少数群体的民意,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才是好的示范效应。王健林在反思时提到的这一句——一定要拿到规划许可证——倒是有价值的。
若不自我反思,下回难免还得折騰,请别再加深中国人“有钱任性”的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