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渔”筑池 致富一方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区于都:红色骄傲与脱贫的欲望共存
  
  于都,是江西南部的一个大县,全县总面积2893平方米,现有23个乡镇,356个村民委员会,26个居委会,总人口94万人。这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于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极其重视,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于都一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老区贫困县,从政策、人、财、物等多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照顾。于都人民也一直没有停止或懈怠扶贫工作。
  但是,毕竟是发展条件、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等发展基础太过落后,于都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水平底,贫困和落后成为于都老区发展的最大包袱和障碍,成为于都人民心中的“痛”。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截止到目前,全县农村还有贫困人口18.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3%以上,约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4%,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8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13.3万人。全县16个重点乡镇有贫困人口12.9万人,约占总贫困人口的71.2%,其中绝对贫困人口3.4万人,低收入人口9.5万人。35%的行政村是贫困村,且均属于山区乡村、地域偏僻,生产生活条件差,资源贫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态脆弱,灾害频繁,加上土地利用方式不尽合理,人地矛盾突出,制约了他们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
  
  授之以“渔”:让贫困劳动力掌握实用技术
  
  让于都人民富起来,让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于都人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一直是县委、县政府以及各级干部的追求。在扶贫工作中,他们认识到,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重要的一点,就是尽量让贫困家庭的成员走出家门,授之以“渔”,让他们掌握相应的务工技术,让他们有就业赚钱的机会。于是,大力推进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成为该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而具体的工程在全县展开。
  ——建好一批示范性培训基地。示范性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是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的基本保证。为了真正有成效地开展培训活动,于都县组织有关方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省级重点职业中专——于都县职业中专,作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基地,并希望将其建设成为示范性基地,引导和培育职业培训活动的正常进行。
  于都县职业中专,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于都分校,1983年改名为于都县职业技术学校,1999年9月经县政府批准,学校从原来的旧校址(祁禄山镇)整体搬迁到县城,同年,经省教委批准,该校升格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以于都职业中专为示范,全县涌现了许多劳动力培训机构,于都技校、模具学校、电脑培训学校……,成为于都贫困劳动力培训的生力军。
  ——设置一套全新的培训方案。劳动力培训,不同于普通的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可供引用的模式。要让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学会一门实用性劳动技术,让他们在社会上可以凭借所学技术生存和发展,这是劳动力培训的关键所在。在这点上,无论县领导还是决策部门,无论管理机关还是培训机构,都有着高度的一致认识。凭借着多年的办学经验,县职业中专,注重在总结过去经验、强调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更注重打破“常规”,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潮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使学校培训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经过对市场的广泛调查和研究,县职业中专开设了电子技术、机械加工、模具、计算机基础、家政服务等市场亟需的专业性课程,选调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担任教学工作,各专业实验室向培训班倾斜,使广大学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真正实用的知识和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主动与以泰电子有限公司、诚鑫电子厂等企业“联姻”,开展培训合作,大胆地采用“把车间办在学校,把教学办在工厂”的模式,通过接受厂家来料加工、派出教师到企业利用双休日等工余时间授课,扩大学员学习与实践的空间,让学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在实践之中,还可得到一定的报酬,减轻在学习培训期间的经济压力。
  
  筑池养鱼:打造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平台
  
  ——搭好一个双赢的就业平台。于都是个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很丰富,早在2001年,于都县就在县城规划区内的贡江南岸,着手建设工业园区。2006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工业园为省级开发区。
  于都工业园是于都县面向全县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打造的接纳劳动力转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首期规划面积8000亩,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8.6亿元,用于园内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基本完成了土地平整、道路硬化、绿化和靓化、排水排污等设施建设,还建立了学校、金融、医院、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建成了日供万吨的自来水工程和35千伏变电站,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万门,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也已经建设到位。在工业园区调研时,工业园的宣传委员易书德告诉我们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在建园初期,园内的学校属于乡村小学,全校在校生一般在300多名。县里为了帮助进园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解决务工与留守孩之间的矛盾,特意把该小学收归县里统管,成立县第六小学,近年来该校在校生已达到900多名,三分之二都是务工人员的子女。
  为了及时发挥工业园区的效用,于都县按照“产业立园、特色兴园、科技强园”的宗旨,“扩大总量、增加均量、提升质量”的要求,“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广泛招商引资,努力实施大项目、配套力强项目战略,促使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到目前为止,工业园已有入园企业13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家,德国格特拉克公司、以泰电子有限公司、中国兴乐集团、华利医疗器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台湾台达电子集团、大来电子有限公司等上市企业纷纷到园区投资建厂,已经初步形成机械电子业、矿产品深加工、医疗器械食品加工业、轻纺制衣业等四大主导产业。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5.87亿元,工业增加值7.45亿元,实现利税4亿余元。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还安排就业人员3.58万人,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接纳于都劳动力包括贫困劳动力的重要平台。
  
  全程服务:为了贫困劳动力不断富裕
  
  ——提供一组优质的全程服务。在开放的社会里,人才的流动,已经基本不受什么限制,在于都的历史上,都有“会手艺”的农民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的传统。如金属加工、修理服务、竹木加工等,尤其是“三锤”(打铁、补缸补锅兼修锁、弹棉絮)和“三匠”(木匠、蔑匠、泥水匠),其足迹遍及省内外,甚至台湾、香港以至东南亚。改革开放后,随着打工潮的兴起,于都儿女也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打工大军,前往东南沿海一带打工赚钱。
  如今的务工,已经和以往有所不同,就业条件、员工素质、员工自身需求的保障,都比过去前进了一大步。
  传统的务工习惯,现代的务工形势,要求我们有发展的眼光,有到位的服务。在于都,建设工业园区,给全县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的机会,是势在必行的举措,但是,不可能“一刀切”让所有的人都统一进这里务工,虽然外面的世界有时很无奈,但是毕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有鉴于此,于都县围绕就业网络建设、提供全程式服务,积极探索和实践,先后在广东东莞、深圳组建就业安置服务处,建立了就业基地,还在上海等地设立多个培训基地,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开办模拟招聘活动、就业后的跟踪指导等,为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提供全程式服务。
  在于都县职业中专调研时,王石水校长给笔者拿出一大沓在外地务工就业的学员收入等情况表,给笔者解释:这些表格都是驻外地的安置服务机构从各相关企业的劳资部门复印回来的。从表格显示的情况可以看出,经过学校培训的贫困学员,出去做工的收入远比没有经过培训的强,所有学员的月收入都算在新手中比较高的。
  王校长还特地举了两个例子,电脑会计专业培训班毕业的段小红,是于都段屋乡人,家有兄妹四人,母亲多病,只靠父亲种地维持生活,家境十分困难。培训结束后,经驻东莞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推荐,进入锦旭电子科技公司工作,起初担任文员,负责有关资料的输入、统计工作,后升任公司财会部会计,月薪达到2500元。另外一个是来自于都仙下乡的谢伟,是电子专业培训班的学员,家境也非常贫困,在学习培训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明显提高,培训结束后,成功进入大型外资企业——香港丰倡电子厂工作。由于积极肯干,不怕吃苦,还勤思好学,很快掌握了生产工艺,工作质量好,速度快,小伙子在这个有着包括许多大学本科人才的2000多人的企业中脱颖而出,不久前,他被提升为生产技术部工程师,月薪也达2500元。像段小红、谢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许多贫困家庭因为有家庭成员通过参加培训得到有序转移,摆脱了贫困,真正实现了“转移一人,致富全家”。
  [作者简介]王功育,男,江西省于都县扶贫办主任;谢弟铨,于都县图书馆馆长。
  [责任编辑:王建平]
其他文献
2006年,阜蒙县被省扶贫办确定为全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试点县。一年来,该县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25个班次,招收农村贫困劳动力1227人,安置就业率达95%以上。经过培训的学员大部分输出到沈阳、大连、深圳、昆山等大中城市就业,月平均工资1000~1200元,全年可创劳务收入1000余万元,带动了4000多人稳定脱贫。2006年8月,阜蒙县扶贫局被团中央、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
期刊
回顾是一种自豪;  21年前的1986年,《老区建设》杂志的前身——《江西老区建设》创刊,这份扎根于红土地的刊物,以其鲜明的个性,成为全国创刊最早的扶贫开发工作指导类期刊之一。  回顾是一种责任;  21年的岁月,是我国有计划、大规模开展扶贫开发的二十一年;21年的岁月,也是《老区建设》杂志不断成长、发展的二十一年。期间,尽管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但杂志始终坚持正确办刊方向不变、坚守办刊宗旨不变,
期刊
提要 提高服务质量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金融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的经营服务理念和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形成了金融产品同质化、同业竞争白炽化的局面。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江西境内各家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与日益发展的地方经济、与日益提高的社会会众需求还不相适应,提升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前江西银行业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 金融业;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工作措施
期刊
范小建主任会见南非副总统    2007年9月2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南非副总统姆兰博-努卡,双方一致同意加强扶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范小建首先对姆兰博-努卡对中国扶贫事业的关注表示感谢他说,中国与南非建交以來,双边关系全面迅速发展,友好合作往来不断,在扶贫领域也开展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9月19-21日,由努卡亲自派出的扶贫经验学习小组到我办学习了解中
期刊
2006年10月10日,江西省遂川县被国家人事部、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扶贫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在全国也只表彰22个县、市。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落后面貌?如何在加快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年来,遂川县下决心把政绩写在大地,把贫困写进历史,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取
期刊
在巍巍井冈山脚下在富饶的吉泰盆地之腹,有一个发展中的小县,这里既得名于“地产嘉禾,和气所生;天赐佳名,吉泰祥和”,还因世世代代为中国粮仓而闻名,更因享有“乌鸡之乡”美誉而著称这里,就是江西省泰和县  近几年泰和县的经济社会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同样,这里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五”期间,因其成绩显著而得到各方首肯,并被吉安市扶贫办推荐为江西省“十五”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  一个
期刊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指出:“对目前极少数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缺乏地区的特困人口,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实行搬迁扶贫”。江西省上饶市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搬迁扶贫,是继滨湖地区移民建镇之后又一次动迁规模大、涉及面广、安置起点高的移民行动。通过三年来的实践?熏江西省委省政府这项决策已经深得民心?熏受到广大移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最近我们对上饶市移
期刊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集中力量分期分批地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的工作部署,按照省委颁发的《关于贯彻》和《2006——2010年湖北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精神,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共同商定了《2007年全省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干部省级培训计划》,决定在今年春季组织实施“千村书记培训工程”,对纳入2007年全省整村推进贫困村的1103名村党支部书记,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扶贫政策业务培训  经过两个
期刊
江西省会昌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农村建设任务重难度大要扎实有效地推进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和建设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新农村建设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快速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
期刊
最近,江西省会昌县小密乡杉背村的村民自发联名向省地矿局写了一封感谢信,衷心感谢江西省地矿局3年来对杉背村的帮扶支持  2004年初,省委根据省地矿局定点扶贫会昌县珠兰乡杉坑村的实际,把省地矿局安排到该县小密乡杉背村开展村建挂点扶贫工作村建挂点扶贫定下后,省地矿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相关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选派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工作作风扎实和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组成工作组,进驻该村帮扶,做到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