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结伴同行的那些日子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9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走上艺术这条道路其实是很偶然的。我身边父母家人朋友都与艺术行业不关,唯一与艺术搭边的也就父亲的书法写的还可以,所以家人对我的影响并不大。真正带领我走入这条路的反而是日本漫画,我的初中课余生活几乎是被它完全占据的。从最初的喜欢看到买工具来自己瞎画再到最后发表自己的短篇漫画故事。这期间我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也走上这条道路。
  每次回想起当初的决定,我十分庆幸自己的选择,艺术使我变的更加感性,对生活对事物的理解与一般人不同,人变得更加乐于思考、个性更加鲜明活跃,对艺术美的感悟更加深刻。这些都是选择艺术道路给我带来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不是刻意求取的,潜移默化中融入到身体中去,我一直关注并十分享受着这种变化。
  一直人们认为艺术家是需要天分的,但是我却也看重后天的培养。就我个人来说我人生的第二个重要决定就是坚持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并在其中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1999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家乡当地的一所小学教书,做着安逸闲适却也与艺术无关的小学教师工作。2003年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份工作,重新拾起课本加入考试大军,以期成就我的艺术梦想,不负所望步入大学的我汲取着各种艺术养分。从这时候开始我尝试创作,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将自己所感受到的,所发现的,所构想的美进行物化。
  早期的琉璃作品《碑》就是在这一期间创作出来的,那时我疯狂的迷恋上琉璃材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琉璃材质的通透、灵秀、华丽甚至连它的冰冷与脆弱都让我着迷。我整天整天的留在工作室研究材料特性,研究材料如何与形式与主题结合。其实从这个时期开始就可以看出我对于作品的观念并不在意,我一直关注的是材料本质美与造型形式美的展现。
  从校园走到工作岗位,时间在流逝,人也在成长。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创作也更加成熟,风格也更加明确起来。景德镇在陶瓷创作方面的优势是其它任何一个城市无法比拟的,而从琉璃到陶瓷的跨度其实并不大,对我来说只是材料工艺的变更,而创作的主旨,对造型与形式美的追求是一样的。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三峡印象——朝辞白帝》《水下二分之一》《片山》等。这类作品所采用的共同的特点是创作手法是挤压。这类作品挤压的强度颇大,创作之初并不是刻意追求强烈新奇的视觉效果而专门使用这类手法,这只是我意象中的山水与人物恰恰适合选用挤压方式创作以达到简化目的。这些物象在我的记忆中是模糊的,模糊到仅有轮廓,没有厚度也没有过多的细节。例如《水下二分之一》的创作原型是我的爱人,他一直走的比我快,记忆中我一直是看着他的背影的。从这个背影开始,我用陶瓷烧制了一个男性抽象的压缩的形体,强调方形的下巴与宽宽的肩膀,以单纯而直接的方式体现男性特征。这个我采用过多种方式装饰,从单纯的利用丰富变化的高温颜色釉装饰、到以色釉为地加绘青绿山水、再到以人眼平行于水面所看到的半山半水的奇特世界的描绘,作品一件比一件成熟。尤其是《水下二分之一》中半山半水的世界的展现方式比较奇特,观者所看到的半山半水其实是通过雕塑人物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看见你所看见的,体会你所感受的,这就是水下二分之一。
  我的创作关注的是传统山水中文人气质如何再现,当然我不能否认这种再现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它无关乎具体形态的山,而在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中的“意象”“境韵”的体现。其实我所认为的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就是“天人合一”的意境。我知道很多观众对我作品的归类是——当代艺术作品。确实它们同传统雕塑作品中的写实相去甚远,似乎更接近于西方艺术中强调主观与主题意识的状态,但是它和西方的当代艺术还是有所不同的。我的作品出发点在于中国传统审美。
  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我并不热衷,也从未想要成为一位现代艺术家。原因在于当代艺术强调式的自我彰显,同传统中国艺术平和而舒缓的人文内涵的流露是不一样的。并且我赞同的艺术创作观点是——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必须回到自己的宗教或精神根源。现在我正尝试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否认传统文化的缺失在我们这一代是非常明显的,有历史因素也有科技因素。面对逐渐远离的博大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不禁要想难道被淘汰、被遗弃的东西真的就是落后的无用的吗?另一方面我的作品选用挤压的雕塑构造手法来承载中国山水意境精神真的恰当吗?我的作品是否已经无意识的踏入了当代艺术的领地,尽管这并非我意;又或者在今后的创作中我是否应该改变观念,顺应而非排斥甚至是积极参与到当代艺术的领域。这些困惑相信只有我未来的作品来给我解答了。
其他文献
服务创新驱动力能推动海洋文化旅游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能极大提高海洋旅游业的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企业在内外部驱动力作用下进行各种服务创新活动,且遵循不同的服务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