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由于课时偏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重视程度不够等,要提高语文教学针对性和教学效果,就需要突出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一、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就是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传达信息,让听者能够及时无误接收信息,这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尤其要加强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课堂,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摆脱紧张心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教学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语音技巧的运用,具体说包括重音、停顿、语调、语气、语速等,通过这些变化,促进表达效果的提高。要采用朗读、朗诵、背诵、复述、课中讨论、即兴演讲、角色扮演等练习形式,针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差异,在组织过程中进行合理安排,比如可以在课前安排3分钟即兴演讲或者复述上节课主要内容、课中开展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等环节,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就是要把说的内容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用书面化的语言进行组织,形成文字,做到条理清晰,语意明白。写作主要有文学性写作和应用性写作两种。对于技校生来说,文学性的写作基于个人兴趣爱好,通过文学性的手法即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方式,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评判、对自然的赞赏等,更高层次上提高自身文学素养。要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观,抛弃功利观念,写作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沟通和表达,是较为深刻的交流方式。要重视生活感悟和素材积累,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而应用性写作则是一项基本生活技能,在日常事务及公务交流中经常运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规范性、时效性和简明性,技校生应掌握的基本应用文有请假条、求职信、证明信、通知、总结等。由于应用文较为枯燥,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法、纠错比赛法、作品互改法等,并且一定要结合工作学习实际讲授写作的格式。
三、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领悟和评判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充满美的对象,如作者的人格魅力、文本自身的语言美、文本塑造的人性美、文本创造的张力美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对这些美进行再创造,形成既客观又带有自身经验的饱满形象。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领悟深层的意蕴。要善于运用移情观来分析文学形象,朱光潜说:“移情是双向的,不但由我及物也由物及我。”王国维也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把自己主观的品性、期望带入到事物之中,故物中有我;“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即把事物的象征意义与我融合,达到统一,我即是物,物即是我。美和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美与丑的鲜明对照为了突出另一方面的美。如卡西莫多丑到极点: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但他内心却是崇高的、善良的、正义的。通过对学生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辨别真假、善恶与美丑,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四、思考能力
独立的思考能力是一个人智力成熟的重要标志。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学中要教学生善于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基础知识运用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诗歌鉴赏这一专题中,要着重教会学生做好四个步骤:一是要感知诗歌的音节和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二是要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古典诗的比兴、反复、重叠和现代诗的拟人、象征、隐喻等;三是要理解诗歌的意象,如杨柳、明月、梧桐,分别表达了送别、思乡、愁苦;四是要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是何种情感。同样,分析散文、小说、戏剧也可以先从宏观上概括鉴赏要领,然后通过具体文章进行实践。
五、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贯彻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灵感,挖掘创造潜能。对于留有空间的课文,鼓励学生进行填补和再创造,如为《皇帝的新装》写续。亦可根据古诗词的平仄、新诗的韵律,学习写诗、写词。诗词简短凝练,却意蕴深刻,可以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创造力。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因此,培养创造能力还需学生多参与,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核工业华南技工学校)
一、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就是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传达信息,让听者能够及时无误接收信息,这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尤其要加强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课堂,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摆脱紧张心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教学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语音技巧的运用,具体说包括重音、停顿、语调、语气、语速等,通过这些变化,促进表达效果的提高。要采用朗读、朗诵、背诵、复述、课中讨论、即兴演讲、角色扮演等练习形式,针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差异,在组织过程中进行合理安排,比如可以在课前安排3分钟即兴演讲或者复述上节课主要内容、课中开展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等环节,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就是要把说的内容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用书面化的语言进行组织,形成文字,做到条理清晰,语意明白。写作主要有文学性写作和应用性写作两种。对于技校生来说,文学性的写作基于个人兴趣爱好,通过文学性的手法即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方式,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评判、对自然的赞赏等,更高层次上提高自身文学素养。要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观,抛弃功利观念,写作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沟通和表达,是较为深刻的交流方式。要重视生活感悟和素材积累,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而应用性写作则是一项基本生活技能,在日常事务及公务交流中经常运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规范性、时效性和简明性,技校生应掌握的基本应用文有请假条、求职信、证明信、通知、总结等。由于应用文较为枯燥,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法、纠错比赛法、作品互改法等,并且一定要结合工作学习实际讲授写作的格式。
三、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领悟和评判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充满美的对象,如作者的人格魅力、文本自身的语言美、文本塑造的人性美、文本创造的张力美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对这些美进行再创造,形成既客观又带有自身经验的饱满形象。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领悟深层的意蕴。要善于运用移情观来分析文学形象,朱光潜说:“移情是双向的,不但由我及物也由物及我。”王国维也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把自己主观的品性、期望带入到事物之中,故物中有我;“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即把事物的象征意义与我融合,达到统一,我即是物,物即是我。美和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美与丑的鲜明对照为了突出另一方面的美。如卡西莫多丑到极点: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但他内心却是崇高的、善良的、正义的。通过对学生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辨别真假、善恶与美丑,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四、思考能力
独立的思考能力是一个人智力成熟的重要标志。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学中要教学生善于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基础知识运用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诗歌鉴赏这一专题中,要着重教会学生做好四个步骤:一是要感知诗歌的音节和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二是要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古典诗的比兴、反复、重叠和现代诗的拟人、象征、隐喻等;三是要理解诗歌的意象,如杨柳、明月、梧桐,分别表达了送别、思乡、愁苦;四是要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是何种情感。同样,分析散文、小说、戏剧也可以先从宏观上概括鉴赏要领,然后通过具体文章进行实践。
五、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贯彻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灵感,挖掘创造潜能。对于留有空间的课文,鼓励学生进行填补和再创造,如为《皇帝的新装》写续。亦可根据古诗词的平仄、新诗的韵律,学习写诗、写词。诗词简短凝练,却意蕴深刻,可以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创造力。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因此,培养创造能力还需学生多参与,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核工业华南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