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压力下北方山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解析——以武安后临河村为例

来源 :现代城市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立足水患压力视角,以北方山地聚落后临河村为例,试图探究特定自然条件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借助形态学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灾害学、水动力学等相关知识,分析了水患压力影响下的传统聚落选址影响因素,并建立了水患压力影响下的传统聚落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又揭示了这一因素影响下的聚落空间秩序和空间结构,以求探索传统聚落的营建智慧,为当今社会条件下聚落可持续发展拓展新思路。
其他文献
以地铁为典型代表的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兼具“节点”和“场所”双重特征。以广州为例,将“节点-场所”理论结合旧城空间发展特征进行应用拓展,构建旧城地铁站点空间动态耦合评价模型,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测度站点地区与旧城空间耦合;选取9个样本站点前后10年空间动态耦合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将其划分为动态平衡、节点价值逐渐高于场所价值、场所价值逐渐高于节点价值、发展失衡4种类型,并结合模型各类指标特征对其发展动态进行阐释;研究发现广州旧城范围内多数站点处于动态平衡的空间耦合关系,结合时间维度解析旧城站点空间耦合动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不同部委分别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推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庄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等乡村产业载体
通过回顾健康与韧性概念的发展历程,论证了在疫情背景下社区健康韧性建设的重要性及社区医疗设施在其中的基础地位,梳理了社区医疗设施空间布局影响社区健康韧性的工作机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社区医疗设施与健康资源空间数据与统计数据,运用核密度、OD服务范围、潜能模型、泰森多边形等分析模型,从均衡性、可达性、适用性对社区医疗设施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评价,从规划布局、医疗资源配置、健康资源分布等角度以社区健康韧性为导向提出了发展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是城市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关键节点,不同类型的站点在城市中的区位条件、功能定位、土地利用、人流特征等均存在差异。利用成都市2018年POl数据、地铁刷卡数据、出行调查等数据,基于“客流行为-用地结构”视角,将人群行为和实体空间进行关联聚类,通过K-均值聚类对成都市136个轨道交通站点进行类型识别,并分析其空间格局与客流OD的通勤特征。结果表明:①“客流-用地”聚类方法分类结果为居住主导型、就业主导型、职住错位型等7类;②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呈圈层式线性分布特征,站点类型随着到城市中心距离的
2019年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通过可视化工具对2009—2019年国外WOS数据库、国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中文社会科学引
虽然中产化长期以来被理解为一种城市现象,但在世界范围内,在农村地区建立城市居民居住地正成为一种普遍趋势.随着消费主义从城市向乡村蔓延,旅游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联系受到了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规划现状数据作为基础.文章从国土空间编制实际需求入手,以“三调”数据为基础,分析其与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图需
采用最新各类上海人口统计数据,对上海人口城镇化及社会空间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在宏观市辖区层面,2000-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增减不大、郊区人口快速上升,2010年后上海市全域人口变动较小。其次,从中观街道层面来看,中圈层的街道数量快速上升、人口空间梯度变缓。与郊区新城相比,中心城区仍是人口密度高值聚集区,市域人口仍呈现单中心圈层扩散。再次,通过近期上海社会空间结构特征演变对比,发现中心城区人口变动多为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是郊区人口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提出上海人口空间变动的影响机制以及策略建议。
随着居民身心健康问题频发,公共健康日渐受到重视,居民在自家院落中开展园艺活动是建设健康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健康影响评估(HIA)运用于院落自发式园艺活动中,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与社会公平。HIA运用于院落自发式园艺活动中可分为评估准备、评估分析与项目实施3个阶段,HIA的实施可调动公众参与、增进多方合作、提高居民对身心健康的重视文章以大栅栏地区的院落自发式园艺活动为例,探索HIA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并总结不足,以期为提升我国公共健康提供新思路.
通过使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以2000-2019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对国际创意城市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描述性分析演化过程、核心力量和知识基础在内的研究现状,重点剖析研究热点、热点演化进程、核心主题和研究前沿,认为促使创意城市与智慧城市相结合、艺术驱动创意城市的营造和绅士化相关问题,将成为国际创意城市未来研究的关注点。未来我国创意城市研究应注意缩小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差距、注重新兴技术的介入与发展、探索夜间形象的营造与建设和创建绩效多元化的评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