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信息时代数字化沟通无处不在,基于移动平台的网络表情符号强势袭来,并从字符类发展为图像类,具有传递情感、辅助解读、增添活力、吸引关注、彰显个性等功能.本文基于图像学、网络大数据分析等方法,以及对相关用户使用情况、表情符号图像性发展的调研与相关文献分析,在智能设备发展的基础上,阐明了表情符号的图像性表现形式与组成要素,辩证地提出了用户对表情符号的使用需求.针对表情符号的图像性发展,本文还从形式、内容、交互、应用等层面论述并提出了对表情符号图像性发展的建议,这将大大提升用户的切身体验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数字化沟通无处不在,基于移动平台的网络表情符号强势袭来,并从字符类发展为图像类,具有传递情感、辅助解读、增添活力、吸引关注、彰显个性等功能.本文基于图像学、网络大数据分析等方法,以及对相关用户使用情况、表情符号图像性发展的调研与相关文献分析,在智能设备发展的基础上,阐明了表情符号的图像性表现形式与组成要素,辩证地提出了用户对表情符号的使用需求.针对表情符号的图像性发展,本文还从形式、内容、交互、应用等层面论述并提出了对表情符号图像性发展的建议,这将大大提升用户的切身体验感.
其他文献
“扶贫”“小康”“乡村振兴”等关键词作为新农村题材电影表述的视觉符号,展现了“中国化”凝聚性叙事结构,重构了生态乡村与现代交融的视觉图谱.本文以近年来上映的《十八洞村》《秀美人生》和《春天的马拉松》三部影片为例,以“乡愁记忆”为切入口,结合“文化记忆”这一理论视野探讨其本质,即新农村题材电影记忆着什么,记忆的动机是什么,呈现出一个怎样的记忆形态,发挥了怎样的记忆功能、思考社会意义及文化价值.
本文从图像学角度分析沙龙相关主题绘画,并将启蒙学说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献史料与沙龙女主人的图像结合起来进行互证研究,分析18世纪法国沙龙女性的时代身体与身份观念转向问题,并探讨其在女性文化近现代转型中的代表性意义.
“衣线绣”是传统鲁绣的别称,因其所采用的双捻合股绣线粗壮似衣线而得名.由于粗壮的绣线多与坚牢的绣底质料搭配,选用艳丽的色彩,表现工整朴厚的图案,传统鲁绣因此不同于平薄细真、色彩细润的顾绣等“南绣”,成为苍劲厚朴、民间特色浓郁的“北绣”代表.从我国各知名绣种普遍“铺针细于毫芒”的趋势及历程看,传统鲁绣作为“衣线绣”稳固传承,反映了传统工艺的地域特色及其所依托的社会历史文化基础;由此,亦可进一步理解自然生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传统工艺的塑造作用.
在语意学转向或称为“诗性转折”的学科范式转变中,设计越来越被作为话语,以及成为制造话语的方式.本文引介了一种新的设计概念“话语性设计”,以另类之物作为媒介,启发反思与对话、制造公共话语以实现沟通伦理.本文将之理解为一种对设计价值的有效识别框架与意义构建机制,并从四个方面回答了“话语如何设计”这一问题.进而简要梳理了话语从言语现象转变为社会事件的知识脉络,分析了话语与设计的三种关系、指出“通过设计的话语”是话语性设计的主要领域,并从“设计——物——话语——行动”等四个向度分析了话语性设计的构成方式.最后,指
本文通过图像学、壁画类比、服饰考证等方法对敦煌石窟第146、196、9窟外道女服饰进行了重新辨识,指出外道女所着下装除了“缚裤”外,还有一种“腰裙”形制.将舞伎、菩萨、天女、飞天等所着腰裙形象,作为外道女腰裙的佐证,可以说明,“腰裙”在敦煌壁画中属于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服装语言.本文就“腰裙”的由来进行探究,揭示了此服饰随着丝绸之路文化融合逐步向东演进的过程;它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物证之一,对汉地壁画造像服饰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中国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如实地展现了新中国的“新”之所在,“十七年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形态是多元和丰富的,并非人们一般时代记忆中刻板的同质化面貌.实际上,无论是从书籍设计观念的思想性和现代性,还是从视觉语言的艺术性和民族性,都有值得深入研究的设计经典之作,这尤其体现在叙事性、文艺性、思想性最强的文学类书籍设计之中.诚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印刷工艺的相对落后,这一时期的书籍精装极少,以平装为主,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书籍的封面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宋代是中国古代陈设艺术的转型期,这一转型具有显著的“文人化”特质.宋代陈设艺术的“文人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总体的陈设格局超越了唐代陈设艺术的混杂化和多元化状态,呈现出更为精细的礼制化色彩;二是审美取向从唐代的贵族化转为文人雅致化;三是艺术风格从华美转为素朴.宋代陈设艺术文人化转型的内在动因,一方面,在于唐代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态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汉文化本位化的复归;另一方面,来自文人对自我与天下关系的再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