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国画技法中肌理的运用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_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如今,人们的审美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我国的传统绘画技法——国画的单一绘画形式早已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面对这样的困境,努力创新、变革,是国画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将从“肌理”的角度出发,介绍这种新技法,就其运用进行详尽的说明。
  【关键词】国画技法;肌理;应用手法
  大量知识和信息的融合与汇集对传统生活理念和审美意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快节奏的生活和多样化的选择,也使得人们对于精神和视觉方面的享受有了更加多元化和高标准的要求,“肌理制作手法”恰好能够适应人们的种种需求,进而成为了一种非常受国画创作者喜爱的一种表现方式。
  1 肌理简介
  所谓“肌理”,是指在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也可视为是各种纵横交错、粗糙平滑的一种纹理变化,用来表达人们对,物体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从含义上理解,“肌理”与“质感”类似,然而从设计的形式因素方面来说,当肌理与质感并论时,它既是材料的表现形式,又是一种先进的工艺手法。表现形式用来被人们所感受,工艺手法则创造新的肌理形态。肌理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手法,都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和丰富的造型样式。
  于绘画而言,肌理是表现手法和物质材料充分结合的一种产物,它是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作者的审美取向的传递,是作者对所表达之物的个人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和不同的工具相搭配,可以创造出特定的纹理变化,而这种只属于某种物体的特定的纹理变化所表现出的奇妙美感,就正是绘画艺术所追求的审美价值,它拥有其他表现手法无可取代的特质。
  2 国画的变革
  当站在历史的长河里来纵观美术,不难发现民国时期之前的国画在材料的选择上比较单一,而绘制的形式也重在师古。国画的变革大致也就起源于民国时期。画家更多的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现实来研究中国绘画,不再坐而论道,这样更加深层次的创作就反射出画家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经历等。
  再往前回到五代两宋时期,那时皴法的发展趋向成熟,在《山水纯全集》一书中,韩拙这样写道:“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别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里所写到的“笔以立其形质”,就是指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法来描绘山石的形体和质地,使其看上去具有立体感,让人感到真实,而这表现手法即是指“勾”和“皴”。山石本就是非常具有质感的物质,它的立体性极强,单纯的轮廓描绘根本无法将其形态展示得淋漓尽致,而笔迹的长短、粗细、顿挫、方圆、断续、浓淡等变化的融合,便能充分表现山石的硬朗形象。
  3 国画中肌理的制作方法
  3.1 揉纸法
  又称“皱纸法”,顾名思义,需将画纸在作画之前,根据自己的绘画构思,先将画纸折皱或是揉搓,再展开,这一过程就可以使得画纸带有独特而错综复杂的纹理,接着就在不平整的纸上开始作画。因为纸面有大量的纹路,使得着墨或是上色时会形成深邃的墨色,再用画笔稍作添补和修整,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却又不失自然美。揉纸法是背景处理时常用的技法,这样往往能够渲染出较好的氛围。
  3.2 拓印法
  拓印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根据绘画构思的需求将墨或颜料涂抹到各种材质的底板(如木板、玻璃、模板、纸片等)上,然后将画纸覆盖在底板上进行拓印,最后进行描绘和纹理的归纳整理;另一类是通过巧妙地借用实物上的纹理,将不同质地的材料(如纸团、麻布、海绵等)做成拓团,再蘸墨直接拓印到画纸上,利用材料本身自带的肌理,形成一些特殊的纹路,这种巧妙、灵活的借助手法,使得制作出的画面更加天然。
  冯骥才《春》
  3.3 喷洒法
  是指将墨汁调和成特定浓度,将其加入到喷枪、吹管和喷雾器等独特的器具中,再喷洒到纸上。通过喷洒的方式,使得画面上出现大小各异、颜色不同的斑点,色调丰富,无意地创造出很多独特的肌理纹路,让物体表面呈现出变化的特征,从而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喷洒法常用于表现大面积的物体或画作的背景。另一种喷洒的方式也可以是用牙刷或刷子蘸取不同颜色的墨,用小棒在纸上划动,进而形成各异形态的小点;甚至可以直接用刷子蘸墨在铁砂等物体上刷。喷洒肌理的方式在传统的写实风格中应用十分广泛。英国画家亨特在创造水彩画《十一月风光》中首次利用泼洒这样独特的技法,其效果令人万分惊喜。这是对传统水彩画的创新和变革,也是情感释放的新载体形式。
  3.4 蜡画法
  蜡画法主要是利用水和油会产生排斥并分离的化学原理,使得画面效果更佳逼真。同样的,蜡画法也分为两类:干蜡法和液蜡法。干腊法是用固体蜡在画纸上根据设计思路画出底稿,再进行上墨或上色工作,由于水和油会产生排斥并分离,因此,用固体蜡打过底稿的地方就不会被上墨和其他颜色;液蜡法是根据设计要求,将蜡进行熔化,把熔化后的液体蜡滴在画纸上,待其自然冷却凝固后,用手将其压碎再涂墨。这一创作手法是受到布艺蜡染技术的启发。
  4 总结
  传统国画的绘画形式简单,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新的绘画材料和绘画技法的出现可以创造出更多样的肌理效果,这使得国画展现出更多变的形态,也能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尽管肌理制作能够增加国画的魅力,但其终究還是为了加强艺术效果,而不能滥用,否则会让国画失去其本身的特征美。
  参考文献
  [1]王绮,吕铮铮.肌理是中国画笔墨形式的新拓展——以唐勇力为例浅谈当代中国画中肌理的运用[J].科学与财富,2015(11):6-6.
  [2]邓兴势.浅谈对于新疆当代国画人物肌理问题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4(06):144-144.
  [3]马帅.谈对绘画肌理表现的认识[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03):41-41.
  [4]姜晨.谈国画白描人物和陶瓷白描人物绘画的艺术表现特色[J].美术教育研究,2012(13):24-26.
  [5]何丹.现代中国画的材料技法与艺术表现——以“岩彩”为契机的创作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13.
  [6]卢晓波.试论中国画线描的艺术表现[J].美术大观,2010(08):96-99.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美术系 山西省临汾市 041000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全世界的能源消耗迅猛增长,石油、煤炭等传统的化石能源不仅面临日趋枯竭的局面,而且这些化石能源所带的温室效应、环境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对干部
期刊
概念书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书籍装帧设计的传统格调,开发了新视野。它主要是强调一种概念性的创新型思维理念。正如:创新精神就是艺术的生命,那么缺乏创新的设计是没有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初中的考试评价改革也逐步展开。由于初中化学一般是在初三年级开设,且又是中考的的必考科目之一,故而教师的教学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化学的复习课
如何使作文课活起来?如何使作文成为孩子们喜爱的事?如何达到作文“我手写我心”的理想境界?我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实践中,我发现,作文课之所以难教,原因之一是,不知不觉地
期刊
在用行星际尘埃动力学阐述了黄道云的形成机制后,论文主要研究了黄道光在可见波段和红外波段的部分特性。在可见波段,利用Teide和夏威夷天文台两组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了黄道光亮
空间中波动的基本类型一般有平面波、柱面波和球面波等几类。传统的非线性光学一般是建立在平面电磁波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播的问题上。柱面非线性光学主要研究柱面电磁波在各
神经细胞中的蛋白质聚集会诱发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等.哪些蛋白质异常聚集会导致哪些疾病是近年来特别引人关注的问题.蛋白质的构象经过怎样的变化会导
中职学生因其年龄特征、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因素造成其在心理上表现出很多突出的特点和问题,比如厌学情绪、情绪波动大、逆反心理较强等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中
素质教育要从小学抓起,小学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启蒙阶段。科学是小学课程必修科目之一。这一课程能够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和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现实生活以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