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制造工艺规划与实施》这门课程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高职课程。如何有效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是本专业老师们注重的焦点。就此,本文从课程教学模式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工艺规划与实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75-02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工艺规划与实施》课程是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分别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开设,是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一、课程目标
课程实施内容应该体现“实用为先,够用为度”,在阐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前提下,强调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指导一体化,积极实践学做结合、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学中应利用校内外实践条件,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贴近生产实际,体现企业真实岗位要求,凸显高职课程特色。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机械制造领域专业技术素养,培养技术创新意识,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作好铺垫。课程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如下能力:
1.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与实施能力。能根据零件图纸分析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等要求,全面考虑产品批量、现场可利用的生产条件等因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产实践经验,制订零件机械加工工艺文件,能熟练操作常用机床进行零件加工。
2.现场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独立开展与机械制造相关的生产和服务工作,熟悉生产实践中解决技术问题的原则、方法、步骤与技巧等,掌握相关设备的安装调试、工况监控、故障诊断与维护等,在对生产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后,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组织实施。
3.技术资料检索与利用能力。能充分利用书籍、网络等途径,借助自身专业素养,适时追踪和把握机械制造领域最新发展,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了解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动态。
4.技术创新能力。能基于课程基本概念和理论,考虑生产实际条件和技术发展规划,敏锐捕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针对具体生产目标在改进加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进行探索,能提出实用可行的创新或改进措施,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从课程内容选取、组织、实施到表现形式,都应该通过校企合作,在多方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基础上,通过对主要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共同研究,按“简洁实用、够用,兼顾学生发展”的原则实现课程“综合化”架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机械制造工艺规划与实施》的课程教学项目。在笔者所在的学校,该课程以减速器加工工艺过程为典型案例,分五个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和训练。主要内容为机械加工工艺认知、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制订及加工、箱体加工工艺制订及加工、齿轮加工工艺制订及加工、减速器装配工艺制订及装配,着力培养学生运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知识、机械制造工艺学一般性知识,进行常规零件的结构分析、工艺方案制订以及产品加工与装配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模式
我校《机械制造工艺规划与实施》课程组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将“教、学、做”有机结合,校企融通实现教学过程与岗位流程对接,学工交替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转化,构建了实用有效的“三结合,双对接,一转化”教学模式。
1.教、学、做三结合。课程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了“教、学、做三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采用企业实际项目,还原企业工作场景,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在一体化教学场所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了工艺基础知识认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实际生产能力强化,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无缝对接,保证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校企融通实现教学过程与岗位流程双向对接。校企合作,根据普通机械加工、设备使用与维护、工艺规划与实施等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共同开发课程,确定课程目标,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以行业企业中典型产品“减速器”为载体,以实际生产中真实工作任务“减速器加工工艺过程”为项目,融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工艺员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实行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制度,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实现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强调在课程教学中,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减速器生产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使教学过程与岗位流程对接。①选择典型产品载体。课程教学设计选择行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的典型产品——减速器为载体,教学对象与企业生产保持一致,便于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学有所用,提高了就业能力。②突出真实工作任务。基于减速器加工工艺过程,提取真实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细化学习任务,确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相关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确保课程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衔接。③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企业人员参与开发课程,引入企业岗位标准进行技能训练。教学中,利用企业提供的真实生产任务,在校内外教学场所由现场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按真实工艺进行生产性“学做一体”教学,学生实现“真刀真枪”技能训练,完成学习和生产任务。④渗透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以减速器为载体,对减速器加工加工工艺过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训练,能够满足相应岗位职业要求,并迅速掌握工作所需的其他技能。
3.学工交替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转化。课程组紧跟专业发展脚步,践行“校企融通、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利用校企双方实践条件和师资及技术专家资源,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以学生的产品识图能力、机械加工设备基本操作能力、机械加工工艺规划与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学工交替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转化。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生产任务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根据五个教学项目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填写任务单,自主实施学习,实现教学内容生产任务化。②校内教学环境工厂化,增强学生安全生产意识,实现职业角色自身认同。校企合作,改造学校教学环境,营造职场氛围,使学生校内学习时产生强烈的生产现场感,增强安全生产意识,提升职业素养,实现角色认同。③工学结合、学工交替,深化校企合作同时实现学生角色转化。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学生从实训室到车间顺利顶岗,学工交替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
以上是笔者对《机械制造工艺规划与实施》课程教学模式的一点探索。总之,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艺规划与实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75-02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工艺规划与实施》课程是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分别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开设,是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一、课程目标
课程实施内容应该体现“实用为先,够用为度”,在阐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前提下,强调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指导一体化,积极实践学做结合、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学中应利用校内外实践条件,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贴近生产实际,体现企业真实岗位要求,凸显高职课程特色。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机械制造领域专业技术素养,培养技术创新意识,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作好铺垫。课程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如下能力:
1.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与实施能力。能根据零件图纸分析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等要求,全面考虑产品批量、现场可利用的生产条件等因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产实践经验,制订零件机械加工工艺文件,能熟练操作常用机床进行零件加工。
2.现场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独立开展与机械制造相关的生产和服务工作,熟悉生产实践中解决技术问题的原则、方法、步骤与技巧等,掌握相关设备的安装调试、工况监控、故障诊断与维护等,在对生产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后,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组织实施。
3.技术资料检索与利用能力。能充分利用书籍、网络等途径,借助自身专业素养,适时追踪和把握机械制造领域最新发展,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了解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动态。
4.技术创新能力。能基于课程基本概念和理论,考虑生产实际条件和技术发展规划,敏锐捕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针对具体生产目标在改进加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进行探索,能提出实用可行的创新或改进措施,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从课程内容选取、组织、实施到表现形式,都应该通过校企合作,在多方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基础上,通过对主要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共同研究,按“简洁实用、够用,兼顾学生发展”的原则实现课程“综合化”架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机械制造工艺规划与实施》的课程教学项目。在笔者所在的学校,该课程以减速器加工工艺过程为典型案例,分五个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和训练。主要内容为机械加工工艺认知、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制订及加工、箱体加工工艺制订及加工、齿轮加工工艺制订及加工、减速器装配工艺制订及装配,着力培养学生运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知识、机械制造工艺学一般性知识,进行常规零件的结构分析、工艺方案制订以及产品加工与装配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模式
我校《机械制造工艺规划与实施》课程组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将“教、学、做”有机结合,校企融通实现教学过程与岗位流程对接,学工交替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转化,构建了实用有效的“三结合,双对接,一转化”教学模式。
1.教、学、做三结合。课程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了“教、学、做三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采用企业实际项目,还原企业工作场景,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在一体化教学场所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了工艺基础知识认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实际生产能力强化,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无缝对接,保证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校企融通实现教学过程与岗位流程双向对接。校企合作,根据普通机械加工、设备使用与维护、工艺规划与实施等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共同开发课程,确定课程目标,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以行业企业中典型产品“减速器”为载体,以实际生产中真实工作任务“减速器加工工艺过程”为项目,融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工艺员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实行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制度,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实现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强调在课程教学中,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减速器生产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使教学过程与岗位流程对接。①选择典型产品载体。课程教学设计选择行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的典型产品——减速器为载体,教学对象与企业生产保持一致,便于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学有所用,提高了就业能力。②突出真实工作任务。基于减速器加工工艺过程,提取真实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细化学习任务,确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相关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确保课程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衔接。③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企业人员参与开发课程,引入企业岗位标准进行技能训练。教学中,利用企业提供的真实生产任务,在校内外教学场所由现场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按真实工艺进行生产性“学做一体”教学,学生实现“真刀真枪”技能训练,完成学习和生产任务。④渗透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以减速器为载体,对减速器加工加工工艺过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训练,能够满足相应岗位职业要求,并迅速掌握工作所需的其他技能。
3.学工交替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转化。课程组紧跟专业发展脚步,践行“校企融通、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利用校企双方实践条件和师资及技术专家资源,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以学生的产品识图能力、机械加工设备基本操作能力、机械加工工艺规划与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学工交替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转化。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生产任务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根据五个教学项目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填写任务单,自主实施学习,实现教学内容生产任务化。②校内教学环境工厂化,增强学生安全生产意识,实现职业角色自身认同。校企合作,改造学校教学环境,营造职场氛围,使学生校内学习时产生强烈的生产现场感,增强安全生产意识,提升职业素养,实现角色认同。③工学结合、学工交替,深化校企合作同时实现学生角色转化。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学生从实训室到车间顺利顶岗,学工交替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
以上是笔者对《机械制造工艺规划与实施》课程教学模式的一点探索。总之,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