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Z世代”,一共需几步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new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理解“Z世代”的潮流消费世界,非得先了解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不可,只有了解了“Z世代”,才能在文化价值观层面追求理解、宽容、融合。而这恰恰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关心的难点、痛点问题,理解“Z世代”,一共需要几步?让我们跟着“Z世代”的家长和老师,一探究竟。
  理解“Z世代”有多难?
  70后妈妈 克男 女儿18岁
  喜欢汉服,就要不停地买买买吗
  我实在无法理解女儿对汉服的热爱。她有一衣柜的汉服,还在不停地买买买。高中时,她偷偷用手机买,平时的零花钱攒起来不舍得用,都用来买汉服。我后来才知道,汉服也不便宜,四五千元一套,对一个学生来说,其实挺贵的。我真的想不通,如果喜欢汉服,买一两套过过瘾不就好了,为什么要一直买买买呢?我明确反对过她的这项喜好,也反对过她在这方面的消费,但是没有用,她还嘲笑我:“你不懂,你out了。”
  70后妈妈 王君 儿子20岁
  代沟很大,适当“补课”
  我的孩子出生于2001年,我觉得这代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我们那代人大不相同,有时甚至感觉处于两个平行世界。比如儿子非常喜欢动漫,有时还给我推荐二次元、三次元的东西,实际上我不大能看懂,跟他交流、请教后才慢慢理解。
  我们出生于不同的时代,所以很难真正理解他们所热爱的东西。虽然我也会尽力学习,但仍然有很大代沟。我是语文老师,儿子很小就开始写小说,現在还在网上写小说挣点小钱,但他不让我看,他说:“妈妈,你看不懂。”有时我挺苦恼的,很难跟孩子产生真正的对话,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口味”太单一了。因此,我会适当“补课”,前段时间还跟几个家长一起了解新生代偶像。我觉得,作为这代孩子的家长,应该主动融入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
  李婷 北京育英学校 高中语文教师
  他们与以前的孩子没什么不一样
  我对“Z世代”这个称谓不太认同。我的这届学生基本都是2005年左右出生的,他们虽然是00后的孩子,但同样具有每个人在这个年龄段所呈现的共性特征,例如交流代沟、追求时尚等。让他们显得与众不同的,也许只是社交环境、生活环境的时代变迁。
  我从孩子们的朋友圈观察到,他们喜欢玩一种类似于树洞的游戏——Tape小纸条,孩子们从这个“盲脸问答”游戏平台上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某人某事的看法。这是不是和以往的qq空间留言、私下传递的小纸条、私密日记等现象类似?只不过以往的交流方式更私密、更个人化,而现在孩子的交流方式更加网络化、对象更加多样化。
  理解的世界,是豁然开朗的世界
  70后妈妈 霞姐 女儿25岁
  和女儿一起穿汉服是很美好的回忆
  女儿从小就很喜欢动漫,长大了也喜欢cosplay、汉服、洛丽塔。我觉得孩子开心就好,家人们对她的喜好也都能够接受和理解。虽然花销比较大,但女儿会勤工俭学,如今工作了,也更有能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起初我也不是很理解,我就主动和女儿探讨,女儿也会给我讲解汉服背后的文化与传统。和女儿一起穿汉服拍照是很新奇的体验,女儿让我一起穿上试试,穿上后我发现真的很美,拍照时与女儿的互动给我留下了特殊而美好的回忆。不忙的时候,我会和女儿一起研究她喜欢的汉服穿搭,帮她做小首饰,感觉母女关系更近了。
  80后爸爸 李铖 儿子12岁
  完全隔绝游戏不现实,重在引导
  七岁时,父亲给我买了一台红白机,这是当时十里八村的第一台红白机。父亲几乎每个月都会去市区,每次都会帮我打听有没有新出的游戏卡带。每个周末我家里都会挤满小伙伴,着实很拉风。现在我做了爸爸,也不反对孩子玩游戏,甚至会带着儿子和外甥一起玩。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几乎不可能使他们完全摆脱游戏的影响,小伙伴们经常开口一聊就是游戏,约你回家“吃鸡”,孩子怎么可能与之隔绝?
  对于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我一直认为有利有弊,它会占据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也能够起到放松身心、开发大脑、活跃思维等作用,而且很多游戏的主角都是正能量的,也能带给孩子积极向上、挑战困难的勇气。我认为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在生活、学习和娱乐之间找到平衡,既不与之隔绝也不上瘾。
  清衡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 初中语文教师
  当汉服融入校园,我与学生成了同袍
  我是一名汉服爱好者。我是中文系毕业,本身比较喜欢古典文学,对古代的一切东西都很感兴趣。成为老师后,我便以汉服为切入点,组织学生活动。我平时喜欢跟学生一起玩,我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非常感兴趣。汉服本身非常美,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学生很喜欢,学校也很支持。而且杭州有穿汉服的社会氛围,“西溪湿地”每年都举办大型的花朝节活动,穿汉服入场还能免门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的汉服拓展课程逐渐发展起来。
  在学校,汉服展示最开始是作为一个节目亮相于国际文化节开幕式,此后迅速引起关注,吸引了许多学生参加。前年六一儿童节,初一学生穿上汉服,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庆祝属于他们的最后一个儿童节。举手投足间,中华民族的自信与大度,在少年们身上彰显。在国际文化节上, 汉服不只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伟大文明的缩影。学生们的汉服展示与表演,不仅让外宾们感受到了汉服礼仪的魅力,也让观众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美丽与浪漫。
  有一年,我们举办了一场苏东坡诗会,要求学生根据朗诵内容搭配相应的服装。我借此机会说:“你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穿汉服上场?”最初,很多学生对汉服不太了解,有些学生还选了长袍马褂。于是我给他们开了场讲座,告诉他们汉服的演变过程。于是,他们去研究宋代的中国人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有时候,我也会将电视剧中的场景引入,让学生辨别剧中人物穿的是哪个朝代的衣服。在这些具体的场景中,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也学习了许多传统文化知识。   我有一个学生,她比较胖,但非常喜欢汉服。我就鼓励她找一找有没有一种款式,胖人穿也很好看。后来她选择了唐制汉服,穿上后果然好看。她从汉服中找到了合适的方式去展现自我,她更快乐,也更自信了。有一年年会,我们年级的教师也选择穿着汉服表演节目,朗诵诗词。因为有了相同的爱好,师生关系似乎更近了。
  走进学生内心,教育才有效果
  刘老师 高校辅导员
  从细微之处,走进学生内心
  这代人有他们的闪光点,比如非常关注历史人物以及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物并且容易被感染。去年抗疫期间,学生们掀起了向钟南山院士学习的浪潮,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号召去做志愿者。前不久袁隆平院士逝世,网上哀悼活动在学生们的朋友圈刷了屏。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他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心,难能可贵。再如,他们的网感很强,与新媒体有一种天然的默契,在网络上具有比较大胆的创新意识,一些策划和设计颇具新意。
  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因不同的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形成一個个小圈子。一方面,这样的小圈子能促进更好地融合、交流,他们的朋友并不是固定的,会找不同的朋友做不同的事。另一方面,这也从侧面说明他们的包容性相对较差,不愿意为了包容朋友而违背心意做不喜欢的事。
  他们对当下的流行元素非常关注,比如购买鞋子、衣服、电子产品时注重追求潮流和时尚。这件事情本无所谓对错,但个别学生盲目跟风,甚至超前消费、入不敷出,这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给予关注和引导的。
  这一代学生普遍个性强,一些孩子显得不太合群,集体意识比较薄弱,对很多人和事表现得很淡漠。另外,他们很依赖网络,每天几乎手机不离手,一些孩子似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也是一个教育难点。
  我曾遇到一个学生,非常叛逆,可能在家里当惯了“小皇帝”,觉得别人照顾他的情绪是理所应当的。如果老师用命令的口吻让他干这干那,他的言谈举止间就会表现出不在意、不高兴。科任老师如果对他语气不好,他就会来找我告状。后来,我和他平心静气聊过两次,先帮他调整好情绪,与他达成共识,再提出他存在的问题,他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作为辅导员,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感到你确实是为他们着想,在生活和学习的细微之处,多多给予他们帮助,慢慢地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才能真正走进他们、融入他们,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学生如果不接受你,你说的话再正确他也不会认可。
  陈彩祥 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党委副书记
  我们适应这群孩子,也从心态上尊重他们
  现在学生的物质条件相对富足,他们不太在意物质上的奖励,更多的是在精神和舆论层面有所追求。互联网对这一代影响很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便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高,自我意识更强,会带着问题去质疑一些事情,并希望得到他人公正的反馈与认可。
  现在学生的价值观比较多元,但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学生工作也面临着压力。有的学生容易曲解自由的概念,他们认为“去不去上课”“接不接受教育”都是个人的权利,这就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适应这群孩子,也从心态上尊重他们。从学生的角度看,拜金主义、贫富差距造成的心理落差等,可能会使学生感到迷茫,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失衡的状况。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的需求没有在课堂上得到满足,这是学校教育和学生需求出现了错位。
  从教育角度看,应宣传主流文化,但怎么宣传值得思考。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大学应及时给出解答,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老师应该更多扮演朋友的角色,尽可能去引导而不是说教。在实际教学中,要以中国梦统领学生的大学梦、专业梦、成长梦,而这需要我们在落实上下功夫,构建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例如通过《创业与人文素质》等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调研、劳动;开设乡村振兴课堂、社会公益课堂、青年红色课堂等“行走的课堂”;针对学生喜欢追星的特点,我们会邀请一些优秀校友开展报告会、分享会;提供菜单式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特长、专业需要自主参加。渐渐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原来学院举办活动,还需要摊派名额,现在学生抢着参加,常常200个活动名额刚放出来就“秒没”。
其他文献
为提升舰艇消防训练的全要素水平,迫切需要开展多战位协同的舰艇消防指挥训练。基于Gaia多智能体建模方法模拟消防训练的异步并发过程,构建消防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充分模拟舰艇消防的组织体系和处置流程,使受训舰员在训练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职责。通过实现由单人独立消防向多人协同消防的训练手段升级,有效提升了舰艇消防训练的效能,为舰艇消防战术指挥训练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吴于宽,湖北枝江人,2001年创办枝江英杰学校,2003年创办宜昌英杰学校,并组建英杰教育集团,曾获“湖北省民办中小学优秀举办者(投资人)”荣誉称号。  英杰教育集团成立于2001年,是湖北省宜昌市办学历史最悠久的民办学校之一,创办近20年来,英杰教育集团努力践行“百年英杰,志在立人”的办学理念,秉承“让孩子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的培养目标,办学规模稳步扩展,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逐步提升,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