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诗歌海内外翻译与传播研究r——以汉译和英译为例

来源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31421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仓央嘉措诗歌是藏族文学的明珠.本文梳理了仓央嘉措诗歌在国内外的汉译、英译及转译历程,提出:翻译要考虑精英读者和普通读者,走学术与普及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普通读者的阅读欣赏水平;译者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等作为翻译指导思想,并融入译本中;传播形式要多样化.除传统的纸媒外,要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等.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国外译者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互动.概言之,仓央嘉措诗歌翻译与传播要体现新时代的特点,要为新时代服务.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很大程度上就是藏传佛教寺院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入新时代以来,西藏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哲蚌寺,在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积极效果,为促进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康导研究月刊》于1947年第8期至1949年第26期刊载了戴新三《后藏环游记》《藏印纪行》等游记作品,详细介绍了其居藏期间“于三十三年春奉派前往(后藏扎什伦布寺)办理布施”及“奉调内返”“由拉萨经江孜、怕(帕)里、亚东,……经此赴印航归”的详细经过.其旅途见闻及作为对于了解特定时期西藏政治形势、山川风貌、风俗民情及复杂的边疆关系等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文对《后藏环游记》第十八至二十三节所记录的戴新三完成布施后,再次访晤札萨并商谈向中央请示九世班禅转世事宜以及返程安排等活动和行程做了整理和必要的校对注释,以
云南丽江指云寺是清朝雍正年间建立的一座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寺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该寺院形成了教法源流清净,寺主爱国爱教,藏汉佛教交流交融、和谐共处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中该寺业绩突出,并能发掘寺庙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典型范例.文章根据田野调查和相关研究成果对该寺历史传统、创建和谐寺庙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推动新时代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典型范例和可资的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宗教工作,关键要在“导”上下功夫,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根本方向和目标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藏传佛教工作是党的宗教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事关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具有现实的特殊性、紧迫性、艰巨性.新时代背景下,做好藏传佛教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紧密结合藏传佛教
边疆得因于人,源自人的生存需要及其领地意识.边疆,在广义上是一种边际载体,是“我者”和“他者”相遇之结果,最为显明地负载、表达了归属“我者”和“他者”的领地意识及权利主张;在狭义上即指国家边疆,是托起畛分国家意义上的“我者”与“他者”的疆域和标识分别归属彼此的独占性权域之边界的边际载体.边疆的载体是多元的,有基础性载体而无唯一载体.边疆属性是多样的,但其不可避免地负载和表达了人所寄寓的目的性、独占性和意义性等人格属性.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边疆地区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中央-边疆”关系松散;边疆安全局势严峻;边疆地区发展长期滞后;民族问题较为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正视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现代国家边疆治理的“中国方案”:确保边疆与祖国内地政治一体化;将边疆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发展大局;全方位保障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将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结合.这一方案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具有继承创新性、人民主体性、整体协调性、现实针对性,党的坚强领导是其最显著特征.
语用学范畴内的关联理论,提出明示—推理模式,区分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而翻译可以通过寻求最佳关联达到满意的翻译效果.本文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以李正栓、王密卿英译的《仓央嘉措诗集(汉英对照)》为语料,对民族典籍英译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西藏作为我国最大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区,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经济发展条件落后,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稳定脱贫的依托需要进一步夯实.因此,必须紧盯产业兴旺的目标要求,结合西藏脱贫地区自然禀赋和产业发展的生态、技术、组织状况,积极探索在产业扶贫基础上有效衔接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为最终实现脱贫地区乡村全面
藏族典籍翻译研究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还不甚充分.本文厘定了“藏族典籍”的概念,分析了藏族典籍的翻译路径,并阐释了藏族典籍翻译中呈现的特殊现象,以期为学科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人类智慧的传承略尽绵薄之力.
西藏扶贫问题一直都是国内学者持续关注的话题,但是目前仍然缺乏对系列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分析,难以为接下来的研究指明方向.文章借助文献计量方法,采集了CNKI数据库1980-2021年间568篇关于西藏扶贫研究的期刊论文,对其研究阶段、作者图谱及其关键字图谱等进行系统研究;并采取对比研究方法,将期间4235篇研究全国扶贫的期刊论文纳入进行参照分析.最后,借助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构建了一个比较框架模型,对西藏扶贫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体系化梳理,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