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邶风·柏舟》
  说起春秋时的卫宣姜,会想到《列女传》对她的评价“五世不宁,乱由姜起”,然这样一位红颜祸水,诗三百对她却不吝笔墨,据考,与她直接相关的有十一首,整个卫国地区的风歌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在议论着她的故事。这些诗篇中,我特别有感触的是这首《邶风·柏舟》。
  《柏舟》是《邶风》第一篇,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简单的故事,只是一首思虑幽深、寓意鲜明的意象诗。诗歌最微妙之处就是用并非所有人能听懂的方式倾诉内心郁积的愁怨。《诗经》不及《楚辞》绮丽婉转,那是因为诗所流传的中原大地之民不喜欢心灵过于激荡,情绪过于直白,而习惯隐去更多跌宕起伏的东西。所以那句“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深得诗三百之微妙,只有探入心灵深处才可心领神会。如果谁在熙熙攘攘之中无意地吟诵了这两句,有人听懂,自可会心一笑,或遥望或唏嘘或倾盖如故;若听不懂,那就听不懂算了,岂不正好?
  同诗三百中大多数诗篇一样,《柏舟》的作者本无定论,《毛诗序》只说:“《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显然是微言大义的类比。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功用,这篇《柏舟》常常成为失意之臣的慰藉与辞令——其实也很恰当,弃妇与逐臣本来就有着天然的相似相通。
  但《柏舟》中的“弃妇”和《卫风·氓》《邶风·谷风》中被扫地出门、始乱终弃的弃妇是绝然不同的。从诗中看,对她而言的“弃”不过是一种身陷囹圄的孤立无助。她仍衣食无忧,仍有一定自由度,因而可以发出“微我无酒,以敖以游”的牢骚。她所悲哀的是自己无法左右的命运,似乎不能避免地受到了某种强迫和屈辱,于是她意志明确地以诗的方式申诉了自己的怨愤: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我的心可不是镜子,哪能不分善恶美丑把一切都照进来?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的心也不是死物一般的石头,岂能随意让人搬来搬去?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我的心更不是轻薄的席子,又岂能让人随意践踏翻卷?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我的心忧思重重,就像没有洗净的衣服穿在身上。
  这般自我意识强烈,内心高贵,且带有精神洁癖的女子,应该不是位寻常的国人女子,若非要从历史中寻找最能对应的某个形象的话,我能想到的便是——卫宣姜。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所谓的患难与屈辱,卫宣公筑台纳媳的丑闻可与之对应。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在卫宣公纳媳这件事上,宣姜的兄长齐襄公身为一个大国的国君却对妹妹的受辱无动于衷,所以宣姜自感叹出于大国却有何用?还不是和出身微贱家族的女子一样无依无靠?这大概就是她最失望的哀叹。
  实际上,鲁诗中已明确认为《邶风·柏舟》是卫宣夫人所作,并且影响了刘向编撰的《列女传》,遂记道:“贞女不二心以数变,故有匪石之诗。”再结合同属《邶风》中的《新台》和《鄘风》中的《君子偕老》两首相对明确为卫宣姜故事的诗篇后,会发现《柏舟》几乎就是《君子偕老》和《新台》的续篇,可以连成一个从喜剧到闹剧,再到悲剧的故事:
  美丽端方的齐僖公之女、齐襄公之妹聘给了卫公子伋。新嫁的齐女穿着绘绣华美,山河般逶迤的翟衣,稠密的头发上盛饰着公侯夫人的副笄六珈,耳边垂曳着玉瑱,高髻上的象牙揥同她本人一样白皙,她美得像天地间的灵物……她渡过了滔滔黄河,岸边有一座新建的华美高台,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她想,那大概是卫国对她这位齐国太子妇的心意。然这心意却并不单纯,历史给这位颜如舜华的少女开了一个严肃的玩笑——合卺席上,没有看到年轻英俊的公子伋,见到的是一个老迈丑陋的身影——公子伋那位作风不良的父亲卫宣公。卫宣公娶自己庶母夷姜的恶劣事迹在诸侯间都流传甚广,如今他又恬不知耻地看上了自己的儿媳。青春曼妙的花季少女遭遇了老态龙钟的猥琐老年,“燕婉之求”变成了“籧篨不鲜”,可想而知这对一个内心高洁的少女是何等屈辱。不过这样的屈辱在她的母邦齐国看来远不是大事,齐襄公不想因此影响齐鲁邦交关系,于是这位少女也只有看着滔滔的黄河水无奈地在身边逝去,让自己就像那风浪中上下起伏的柏木小舟一样,无以为用,随波逐流。
  绵长的绝望、幽深的怨愤和孤寂的自伤,是《柏舟》中最刺痛人心之处。也许作者始终陷入在一种矛盾与痛苦的纠结中——既不能同流合污,又不能降心相从,又夹在各种大局大义和责任中无法摆脱,满篇尽是抑制不住的忧郁悲伤,却又不得不隐忍,所以只好悲愤得十分隐微,以至于隐微到了内伤,所以我们看到的《柏舟》仍一秉诗三百“哀而不伤”的风格。因为隐微,整首诗显得有些渺茫,但又分明能感受到“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大概也是《邶风》的特征之一,浓烈的情感却埋藏得细微而深邃,若非纤细如发的触觉,自无法体会到蕴藏于平静诗句下的暗流。
  一首诗只能记录岁月一瞬,以国之大事为主的史书没有追踪太多宣姜后来的故事,我们只知道她还是无奈地嫁给了卫宣公,并生下了公子寿。公子寿和她原本的未婚夫公子伋成了一对感情很好的兄弟,甚至还争相为对方死难,据说《邶风·二子乘舟》就是她为死去的公子寿和公子伋所做。再后来,糟老头子卫宣公也死了,而宣姜正值盛年。在她那位国君哥哥的强迫下,宣姜以庶母身份“下嫁”了卫宣公与其他夫人所生的儿子公子顽。这在春秋礼法看来仍是不啻于纳儿媳的乱伦行为,史书称她并不愿意,但仍被迫接受。她的故事在此告一段落,最后一点关于宣姜的信息是,她与公子顽生了五个很出息的孩子,除长男早卒外,另外四个孩子两个做了国君,两个做了国君夫人,这些孩子中,值得注意的是有着“中国第一位女诗人”之谓的许穆夫人,不过那将是另一个悠远的故事了。
其他文献
无论是什么宗教,只要是正教,着眼点都会放在心灵的安宁上。心灵的安宁,不在于吃穿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善和正。如果超出人生这个界限来说,安宁也是第一位的。一个做人做得不好的人,在儒教不会成圣成贤,在道教不会成神成仙,在佛教不会成佛成菩萨,在伊斯兰教和耶稣教也不会上天堂;如果不着眼于内心的善和正,那么,会有太多的人成为罪犯或受害者,会有太多的人死后成为冤魂野鬼,会有太多的亡灵要超度,会有太多的人下地狱,会
期刊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祭祀节日,同时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那么,清明节如何养生呢?  ◎注意“病从口入”  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
期刊
海尔的掌门人张瑞敏曾在企业内部会议上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我总是在思考一个现象:1965年,我上中学时到青岛中山公园劳动,在喂狼的时候,给它一根骨头,所有的狼都上来抢。再扔一根骨头,这些狼又同时来抢这一根骨头。哪怕扔进去五六根骨头,它们也不会是每一只狼分一根,而是共同去抢一根,抢完了再抢另一根。”  这个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但它同时也道出了企业在这样的竞争中往往容易采取不智的做法。
期刊
民谣里唱,“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古诗有云,“春在溪头荠菜花”。农历三月三,便是古代的上巳节。随着时间流逝,这个美好的节日连同它纯真的内涵一并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还是让我们回溯长河之源吧,去听听先民的涵咏吟唱,再次品味这个节日的万种风情。  ◎春浴采花:万众祈福  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期刊
鲁国有个人,为父(母)守丧,丧期结束的当天,就在家里唱歌。子路听到后,嘲笑他:“这个家伙太不像话,这么急不可耐吗?”  孔子一听,就批评子路:“仲由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苛责别人呢?三年之丧,他已经够苦了,你对人也太苛刻了。”  其实,这样确实不好。所以,子路走后,孔子也说:“如果再过一个月,就好了。”  孔子也知道那人有错,但不愿意批评。在他看来,别人有错,不是苛责的理由,恰恰是应该宽容的地方。
期刊
曹操千百年来褒贬不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了历史上对曹操最著名也是最准确的评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著名鉴赏家和评论家许劭给曹操的评语。而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但不管是哪种理解,都从侧面反映出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人。早在年轻时候,曹操本想做“能臣”的。“平定天下,匡复汉室”一直是他的人生理想。
期刊
郑国有个老百姓寒冬里过河,上岸后小腿都冻僵了。景差刚好路过这里,就把那人扶到陪乘位子上,并用自己的衣襟捂着那人的腿脚。晋国大夫叔向听闻后,不以为然地说,景差身为国相,这样做不是很浅陋吗?我听说,在贤能官吏管辖的地方,三个月就该修好沟渠,十个月就能架好桥梁。这样的话,牛马过河都不会湿蹄子,何况是人呢?  这便是掌故“景差覆衽”的由来,见于刘向《说苑》。叔向的这番议论,很容易让人想到孟子的一段话。《孟
期刊
《诗经》是面向现实的艺术。不仅表现为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使诗人能够把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深刻的提示与描写。  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屯戍徭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表现的对象。  现实主义的创
期刊
产生于公元前1000年到600年之间的《诗经》在中文的系统中已经成为经典,这一本书,或者不称为是一本书,它就是人们在桑树下唱歌的声音,被记录下来了,最早叫作“诗”,更接近我们今天在田间巷陌听到的歌唱,它第一次被称为“经”是在战国,战国开始人们把这些民歌收集起来,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书后广泛流行于各诸侯国,人们觉得这些诗非常美,感觉到这里面的
期刊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牡丹亭》里少女杜丽娘的人生中第一声发现自己的惊叹。不读《诗经》,青春美丽便不会自知,白白浪费这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杜小姐说:“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少女情怀总是《诗》,三百篇诗反复诉说着的,也就只是年少时没能说出的那一个字。发现自己,发现爱情,这是人性的启蒙,是古往今来每个灵魂必经的觉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