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的去分化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tc_t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首次把“双性同体”作为艺术家审美理想引入文学创作领域。对于促成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以及这一思想在文学创造中的表现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主要在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着重剖析这一思想在其作品《奥兰多》中的体现。
  关键词:奥兰多;伍尔夫;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一位意识流小说大师,同时也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其小说理论和女性主义诗学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传记小说《奥兰多》的“双性同体”思想更是对人性本身作了颠覆性的诠释。
  所谓“双性同体”,也即“雌雄同体”(androgyny)首先由柯勒律治提出,在生物学上指同一个身体上既有成熟的雄性性器官,又有成熟的雌性性器官。在心理学上,指同一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化特征,又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敢与细致等性格,这两个特征会根据个体的不同需要作不同的表现。作为布鲁斯伯里文化圈子里的中心人物,伍尔夫,一个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者,首先将“双性同体”思想其引入了文学创作,这种独特的思维模式的形成以及审美理想的建构都是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的探寻与理解。
  伍尔夫“双性同体”思维模式的形成
  (一)“性”的最初思维模式的渗入
  家庭环境中显性的优美和隐性的畸形相互作用。
  父亲母亲都是知识分子,伍尔夫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图书馆的藏书伍尔夫可以任意翻看。父亲正直严格、思维缜密、性情敏锐、有强烈的道德感。母亲毫不自私,典型的理想化的家庭主妇。伍尔夫在回忆父母时这样评价:“丈夫和妻子深爱着彼此,她为他而活,打理家务减轻他的后顾之忧;他欣赏她的美德和平和”[1](P7)。然而隐性的畸形也存在着。父亲专横暴戾,甚至阴冷尖刻,有时礼貌殷勤,有时却又因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而母亲“隐忍并保持平静”,这更加助长了父亲喜怒无常的脾气。母亲一直没有女性的自我,总是迁就父亲。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里只送男孩子到学校读书,接受正规的教育,而作为女孩子的伍尔夫,只能在家接受父母的教育。这是伍尔夫一直在意的一件事,影响到她成年后的女性意识。
  (二)“性”的被发动与影响
  伍尔夫在童年经历中遭受到同母异父兄长乔治达克沃斯超出适宜范围的抚抱,“他代表着一种可怕、猥亵的东西……爱或被爱的初次经历可以是迷人的、沮丧的、窘迫的,甚至乏味的,可它不该是令人恶心的……弗吉尼亚觉得自己的生活还没真正开始就已经被乔治毁掉了。天生对跟性有关的事情感到害羞,从这个时候起,她因受到恐吓而缩成了一种冷淡、自卫的惊恐姿态”[2](P48)。伍尔夫的性意识不是主动地而是被迫地,被邪恶地控制。所造成的影响则是伍尔夫对男性的冷淡,与她一生中保持亲密关系的都是女人,姐姐瓦尼萨、恋人克拉拉、弗洛琳达、范妮、桑德拉、维塔等等。然而丈夫纳伦德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外甥昆汀贝尔所说的,与纳伦德结婚“这是她一生所做的最明智的决定[2](P199),纳伦德是伍尔夫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她在给丈夫的遗嘱中说:“你已经给了我最大的幸福,和最无微不至的关心……你对我如此宽容和友善,即使我身边的一切都逝去了,但我肯定你对我的爱依旧。……我想这世界上没有其他人比你我更幸福的了”[2](P346)。表明了她与伦纳德的相亲相爱和依赖感激。
  伍尔夫既对女性迷恋又对男性(丈夫)依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伍尔夫“性”的互补,为“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三)“性”的淡化—布鲁斯伯里集团(The Bloomsbury Group)
  布鲁斯伯里集团有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这里没有繁文缛节,他们自由地交流,真诚地表达自我,对世俗生活不屑一顾。在这里性别大大地淡化了,“根本不存在任何话题是男女混杂时所不能谈的,甚至是他们真挚地称为'交媾'的行为”[3](P171)。
  所以说,伍尔夫的父母亲和她自己的生活历程,这是她不可缺少的两部分。再加上布鲁姆文化圈的开放氛围,为她《奥兰多》中“双性同体”思想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双性同体的奥兰多
  在《奥兰多》,通过四百年的生活历程,伍尔夫突破了性别在人这一个体中的局限,大胆塑造了自由变性 ,集男女于一身的双性同体人物奥兰多,调和了男女两性的矛盾,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实现了“双性同体”的和谐,通过奥兰多的变性实现了人(格)的最完美状态。
  (一)对两性冲突的怀疑。
  最初,奥兰多“说不清自己到底是男是女,因为她洞悉个中奥秘,兼有两性的弱点……她似乎完全失去了无知带来的无忧无虑,成了狂风中的一根羽毛”[4](P89)。她洞悉其中的奥妙,他有作为男性奥兰多的感同身受,也有女性的感同身受,她明白两性的不平等,她也明白两性的弱点。毕竟,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了人类社会文明,然而在社会文明的历程中女性与男性却始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作为男性的奥兰多可以享有继承权,而作为女性的奥兰多(下转第44页)(上接第41页)却被剥夺了。“我不能猛击某人头部,再不能揭穿他的诡计,再不能拔剑刺穿他的身体,再不能坐在贵族中间,再不能头戴小王冠,再不能走在列队中,再不能判处某人死刑,再不能统领军队,再不能雄赳赳气昂昂地骑马走过白厅,也再不能胸前佩戴七十二只不同的勋章……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给老爷端茶倒水,察言观色。要放糖吗?要放奶油吗?”[4](P88)这些都是作为女性的限制,她要装腔作势地说话,“她记起自己当年身为青年男子时,坚持认为女性必须顺从、贞洁,浑身散发香气、衣着优雅……她们只能通过最单调乏味的磨练,才能获得这些魅力,而没有这些魅力,她们就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4](P88),奥兰多不相信地质疑,“莫非我得开始尊重另一性别的意见,不论我觉得这个意见有多么荒谬?”[4](P88)。奥兰多怀疑了,变性还不适应模糊的时候,“他们可真能哄骗我们啊,我们又有多傻!此处她的措辞有些含糊,好像同时在指摘男女两性,仿佛她本人既不属于男性,又不属于女性。”[4](P89)这时的她,不能确定自己是谁,然而她发现男女两性都有缺陷,所以可以看作是奥兰多最初的“双性同体”。
  (二)“双性同体”的形成
  奥兰多既了解了男性,又了解了女性之后,他(她)的追寻,不是“生活,丈夫”,而是“生活,恋人”这时达到了最初的“双性同体”。她不再需要男性的补充,也不再需要女性的补充,她随心所欲地变换男女两性的衣服,轮番享受两性的爱。她结合了男性的坦率和女性的敏感,她可以自由地召唤任何一个奥兰多。这样,“维持不同的角色对她来说似乎轻而易举,因为她的性别变化之频繁,是那些只穿一类衣服的人所无法想象的。毫无疑问,她用这种办法获得了双重收获。生活的乐趣增加了,生活的阅历扩大了。她用衬裙的性感来换马裤的诚实,轮番享受两性的爱。”[4](P127)看起来似乎无关紧要,但“其实,衣服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御寒。衣服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世界对我们的看法……不是我们穿衣服,而是衣服穿我们”[4](P107)。
  (三)“双性同体”的和谐与自由
  柏拉图的著名假说:男人和女人曾为一体,后来被宙斯分成两半,因此他们出生后都要寻找另一半来获得完整。奥兰多与谢尔的结婚不仅身体上完成,奥兰多此时应是精神上亦达到完整的状态,如《达芬奇密码》里宗教认为郇山隐修会的长老和一名处女的结合就能看到神,人为神的完美状态,奥兰多此时就达到了这种状态。她(他)彻底自由了,她(他)可以召唤任何一个奥兰多,“砍断套在黑鬼骷髅头上绳索的少年;也可能是又把骷髅头拴好吊起的少年、坐在山坡上的少年、看到诗人的少年、向女王呈上水碗的少年;或者她在召唤那个爱上萨沙的青年、廷臣、大使、军人、旅行者;或许是那女子、吉卜赛人、娴雅的贵妇、隐修士、热爱生活的少女、文人的女恩主、那个称马尔(意味热水澡和傍晚的炉火)或谢尔默丁(意味秋天树林中的番红华)或邦斯洛普(意味我们每天死过一遍)或三个称呼联在一起的女人……”[4](P182)此时的奥兰多,是一个完整意义的人,他(她)集男女于一身,她不需要顺从时代精神,她完全是自由的。现在的他(她)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再需要寻求男人或女人的补充,他(她)自己就是人的男女两性结合的最佳状态。最后,“她不再召唤‘奥兰多’,一心想着别的事情,就在此时,她刚才呼唤的奥兰多自动出现了”[4](P185),她似乎不再需要交流,因为她与万物都相通,“她沉默不语,在增加了这个奥兰多之后你,不论是与非,她成为所谓唯一的自我、真实的自我”[4](P186)从此,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奥兰多永远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真实鲜活地存在于天地浮游间,俯视人间百态笑傲江湖,他(她)超越了性别,成为一个如神般自由的人。
  “所有这一切,挑动一个性别反对另一个性别,一种身份抗拒另一种身份,……都属于人类生存的小学阶段”[5](P78)也正因为如此,伍尔夫在《奥兰多》中的创造,既不是纯粹的男性,也不是单一的女性,而是双性同体的完美人生。不管是人类的和谐完美的存在状态,还是创作上的完美,伍尔夫都把男女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绝没有倒退向男权主义妥协,同时,她也没有标榜自己为女权主义者,她不想如男权一般使女权重新走上控制历史的舞台,重新垄断本该男女两性和谐平等的世界,她只希望男女平等,做到真正的和谐,不是男权主义,也不是女权主义,两性的去分化后,代表的仅仅是一个健全的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Hooper,Petdita V.Brodie's Notes o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M].London:Macmillan,1993年.
  [2] [英]昆汀·贝尔,萧易译.伍尔夫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
  [3] [英]林德尔·戈登,武厚恺译.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林燕译.奥兰多[M].林燕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
  [5]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贾辉丰译.一间自己的房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其他文献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倡导,“以人为本”成为企业界的热门话题。那么,到底“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才算“以人为本”,多数人还不够清晰。为了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之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联系企业管理的实际,就此发表
期刊
摘 要: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不是简单、辅助的衬托,而是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为表现音乐形象的需要来进行创作的重要部分。准确了解舒伯特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之间的关系,深层次地了解其钢琴伴奏的风格特点,能帮助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在演奏实践中为歌曲的演唱起到更好的烘托作用。  关键词:钢琴伴奏;艺术歌曲;舒伯特    一、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  弗朗茨·彼得·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插图的艺术形式在不断地变迁,在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互相影响中,插图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地扩展。插图设计属于“大众传播”领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是艺术设计的分支,在好多作品中插图起着引导读者阅读情绪的作用,使读者能通过插图凝造出的气氛来更真实的感受作者的创作感情。通过研究插图这种通过作品色彩、线条、画面内容等来引导读者心里感觉的形式感,有利于提高我们在以后的创作
期刊
一、探戈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一)探戈的诞生  1.探戈音乐的起源  发端于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探戈音乐是阿根廷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伟大贡献。这种出身卑微的音乐,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成为当时人们思想感情抒发的重要载体,它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狂潮般涤荡着整个阿根廷,甚至全世界。以阿斯托尔·潘塔利昂·皮亚佐拉(A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 ,以下简称为皮亚佐拉)为代表的探戈音
期刊
摘 要:公园分为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两大类,我们一般所说的公园仅指城市公园,也就是主要在城区经营的公园,而不包括像美国国家公园和中国的自然风景名胜这一类的自然公园。城市公园在城市空间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位于繁华城市中的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安静的休息地。为市民提供了一处可以在闲暇时游览、娱乐的地方。城市公园是园林的一种,由地形、水体等多种元素共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城市公园空间。在这些公园空间的
期刊
色彩作为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为增进剧情、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运用色彩创造某种氛围,反应人物情绪,产生情感传达的人性化互动  众所周知,色彩只是眼睛玩弄的魔术,物体是没有色彩的,当日光照射到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时,这个物体按照其分子结构吸收某些波长而反射出另一些波长,这些被反射出来的波长在人的眼睛
期刊
摘 要:80多年前,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党性、优良的作风和铁的纪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闯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由此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开篇,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在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中,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井冈山人民用生命与鲜血投了中国共产党最忠实的一票。纵观历史,我
期刊
摘 要:音色是小提琴演奏表现力的核心要素,好的音色会让人陶醉其中;反之,则会大大降低欣赏者的兴趣。那么,小提琴音色的训练就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小提琴基本音色、音色变化及其相关训练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音色等级分类及其与情感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说明系统化音色训练的重要性及对情感表达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色;变化音色;音色训练;情感表现      长久以来,小提琴一直因其优雅迷人的声音
期刊
摘 要:钟嵘的“直寻“说提倡“自然”、“比兴”的语言修辞技巧和情感抒发原则,形成了关于诗歌与美学的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理论。这一脉理论在经过严羽、王夫之等从不同侧面的阐发与补充后,最终定型于王国维的“不隔”说。本文讨论“直寻”说的影响与意义,从历史的追溯方面展开探讨,主要涉及严羽、王夫之、王国维等人对“直寻”说的继承与阐发,通过追溯和对比可以发现,在“直寻”说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条独特脉
期刊
摘 要:标志是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来代表企业、组织、团体或个人形象,还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中国的标志设计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从最初接受欧美、日本、港台式的设计风格和手段发展到今天,经过中国当代设计师的吸收、消化,从图形语言到表现手法,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设计之路,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特别是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融合,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