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挪威的森林》经常被人与《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比较,二者也确实具有很多共同点。然而菲茨杰拉德的另一部作品《夜色温柔》与《挪威的森林》实则同样具有可比性,两者无论是在男女人物的设置上还是主题意象的营造上甚至是对结尾的处理上,都具有诸多共同点,使得对二者的对比分析具有可能性并且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夜色温柔》;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20-02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他的写作风格深受菲茨杰拉德作品的影响,如果他没有读过菲茨杰拉德的作品,那他现在的写作将会是另一种风格,“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来说是私人性质的小说——在与此相同的意义上,这部作品(即《挪威的森林》)也属于私人性质的小说。”【sup】【/sup】[1](349)他的《挪威的森林》经常被人拿来与他在《挪威的森林》中多次提到的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作比较。两者之间也确实有很多的共通点。但是目前为止尚无学者把《挪威的森林》和《夜色温柔》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然而这两部作品如同前者一样,是具有相当强的可比性的,因此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是有着其独特的研究价值的,并且对学术界也是有所裨益的。
《夜色温柔》(1934年)是一部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的小说,探索了一种酷似作者所经历的感情与精神的崩溃过程。【sup】【/sup】[2](3)描写了迪克这个出身寒微却才华出众的人,对未来怀着模模糊糊的伟大的美丽梦想,并且心之所系地一直追求,梦想的轮廓还没有清晰,对他而言却已没有任何意义,因他已无力追求,他所能做的只是接受梦想之外的颓废和消沉。迪克是一位年轻有位的精神病医生,和一位富有的精神病患者尼科尔结婚,婚后,迪克悉心照顾尼科尔,偶尔著书来牵系他和梦想间微乎其微的暧昧关系。就在他懒散地等待梦想明晰时,遇见了年轻极富活力的年轻的电影女明星罗斯玛丽,被她的活力吸引并与之产生类似于爱情的感情,而尼科尔也同一直倾心于她的无政府主义者汤米巴尔邦走到了 一起。最后迪克和尼科尔离婚,一个人回到美国,重新成为一个人,只是这一次,连梦想这么玄的东西也不再眷恋着他,让他一人活完这一生。
《挪威的森林》(1987)主要描写了一个坦然承受孤独接受无奈的都市年轻人徘徊于两位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渡边刚进大学时偶遇高中时代唯一的好友木月的恋人直子,两人一点一点地互相依顺了,依恋了,没有清晰地确立两人的关系,渡边一直期待着直子的精神病能够得到痊愈并随时准备献出一生守护直子,也许献不献出这一生对当时的渡边来说都一样,委身孤独抑或委身直子也许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后来渡边认识了緑子,在他独自地怀着直子病好后两人开始全新生活的希望时,直子的病情恶化,渡边爱上了緑子,最后直子选择了死,渡边不用选择地选择了緑子。
《夜色温柔》与《挪威的森林》在成书时间上相距半个世纪之久,主人公的身份、年龄以及发生的地点都不同,但是两部小说有很多共通之处。
一男两女,男主人公都恋上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女子,他们之间都有至真至纯的感情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依恋,而后都遇到一个极富活力的少女,为之吸引。
迪克爱上尼科尔,渡边爱上直子。我觉得迪克对尼科尔的爱和渡边对直子的爱应该可以说是一样的。他们爱上的并非仅仅是这个人,这种爱更多的可以说是束缚他们自己的感觉,一种对谜的探索以至于在乎直到对其牵心。他们对她们从一开始就好像已做好基督的姿态,他们一直付出爱,时刻准备坏境况(她们的病情恶化)的来临,始终抱着一切都会好的、生活可以重新开始的模模糊糊的希望。可以说,他们爱得生活得有些心惊胆战,但他们又困于迷恋于其中。
尼科尔对迪克,直子对渡边,根本够上不“爱”。他们对她们来说应该是救生浮木,只是结局不一样。尼科尔靠着迪克新生,后来她觉得自己可以踹开这块已经腐烂了的浮木自己想独立,就和迪克离了婚和汤米巴尔帮走到一起,她可以说是成功得蜕变,只是牺牲了那块可怜的浮木——迪克。而直子虽然触摸倒渡边这块浮木,他是她世界里唯一可以跟外界联系的东西,但是这块浮木始终不明白她,她也无法明白自己,她无法靠着这块浮木游回正常的世界,最后选择了自杀,留下自责的渡边。
《夜》中的罗斯玛丽和《挪》中的绿子扮演同一种角色,相对于尼科尔和直子,她们是非常具有年轻活力的,而应该就是因为这一点,她们转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分散了男主人公的情感。不过,罗斯玛丽和绿子这两个人还是不一样的,罗斯玛丽散发的是一种单纯的带着欲望的年轻,而同样也年轻的绿子散发的却是让人心酸的悲剧性活力,她对什么都无所谓,给人一种任其毁灭的感觉。
两部小说中都分别有一个重要的意象,《挪威的森林》的是直子口中所说的——“荒草地里的井”,《夜色温柔》的是小说中好几次事件发生的地点——海滩。
荒草地里的井就是直子的世界,她最终还是没抓牢渡邊,让自己掉在了这个黑洞洞的深井里。而渡边也说“每当我想起那片草地的景致,那井便也同事呈现出来。虽然未曾实际目睹,但井的模样却作为无法从脑海中分离的一部分,同那风景浑融一体了。我甚至……”【sup】【/sup】[1](4)渡边确实是经过这井啊,他走过直子的世界,他稍稍能明白这个黑洞洞的思想界,他经历过,只是未被吞噬而已。
《夜色温柔》这部小说的开头主要是从海滩开始的,叙事者站在罗斯玛丽的视角写她在海滩上遇到了迪克夫妇,而小说的结尾,作者又重写海滩。海滩是故事的开始,所以当离别被理解成结束时,那么,结束也在这里。最后迪克“站在高高的平台上,举起右手,按天主教的方式画了个十字,祈求上帝保佑这片海滩。”【sup】【/sup】[2](338)迪克用画十字的方式表明一切的结束,他告别了这片海滩,这片他发现的海滩,也作别了梦想。
《挪威的森林》可以说是《夜色温柔》的年轻版,前者出自大学生时代,后者是社会生活。更可以说是延伸版,举例来说吧。《夜色温柔》中迪克在楚格湖的诊所“不再是那种孤零零的灰暗阴森的大楼,而像一座虽然分散却又貌似浑然一体的小型村落”【sup】【/sup】[2](196),村上把这格具体化,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就成了《挪》中的世外桃源似的精神疗养院——阿美寮。
“人是不该那么死的”【sup】【/sup】[1](340),也许村上认为人是不该那样被毁灭的,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地按照本能活下去就等于毁灭,迪克就是在忍受这种平静的毁灭。村上残忍而又善良地把直子交付给死亡,为的是让渡边真正地活着,虽然无奈又要被偶尔闪现的遗憾自责所牵绊,但总能品尝幸福。从某种角度来讲,村上渡边在他的笔下就是重新拥有了模糊的希望的迪克,希望虽然模糊,但是毕竟存在。
菲茨杰拉德说:“《夜色温柔》这部小说是描写一个天生的 理想家,一个被损害的牧师。”【sup】【/sup】[2](3)村上保护渡边免受损害,渡边本身对理想表现的淡漠至极,甚至于他没有理想,所以他就也许并不会感受到强烈的被损害感,没有理想的 人,也许一切的 消逝对他来说构不成失败,谈不上崩溃,直接跳跃为伤感。然而正如菲茨杰拉德所认为的迪克是一个天生的理想家,所以必然地,他就要经受失败、崩溃和伤感。
两部小说都可以说是悲惨的结局。《夜色温柔》中迪克和尼科尔离了婚,只身回到美国行医,远离梦想地度过余生,这于迪克而言,是悲剧。《挪威的森林》里直子死了,渡边带着他自身应负的难以饶恕的罪责,怀着创痛去慌忙寻找与绿子的幸福,若说这不是悲剧,也已足够感伤。
参考文献
[1]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 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M].主万、叶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夜色温柔》;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20-02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他的写作风格深受菲茨杰拉德作品的影响,如果他没有读过菲茨杰拉德的作品,那他现在的写作将会是另一种风格,“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来说是私人性质的小说——在与此相同的意义上,这部作品(即《挪威的森林》)也属于私人性质的小说。”【sup】【/sup】[1](349)他的《挪威的森林》经常被人拿来与他在《挪威的森林》中多次提到的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作比较。两者之间也确实有很多的共通点。但是目前为止尚无学者把《挪威的森林》和《夜色温柔》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然而这两部作品如同前者一样,是具有相当强的可比性的,因此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是有着其独特的研究价值的,并且对学术界也是有所裨益的。
《夜色温柔》(1934年)是一部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的小说,探索了一种酷似作者所经历的感情与精神的崩溃过程。【sup】【/sup】[2](3)描写了迪克这个出身寒微却才华出众的人,对未来怀着模模糊糊的伟大的美丽梦想,并且心之所系地一直追求,梦想的轮廓还没有清晰,对他而言却已没有任何意义,因他已无力追求,他所能做的只是接受梦想之外的颓废和消沉。迪克是一位年轻有位的精神病医生,和一位富有的精神病患者尼科尔结婚,婚后,迪克悉心照顾尼科尔,偶尔著书来牵系他和梦想间微乎其微的暧昧关系。就在他懒散地等待梦想明晰时,遇见了年轻极富活力的年轻的电影女明星罗斯玛丽,被她的活力吸引并与之产生类似于爱情的感情,而尼科尔也同一直倾心于她的无政府主义者汤米巴尔邦走到了 一起。最后迪克和尼科尔离婚,一个人回到美国,重新成为一个人,只是这一次,连梦想这么玄的东西也不再眷恋着他,让他一人活完这一生。
《挪威的森林》(1987)主要描写了一个坦然承受孤独接受无奈的都市年轻人徘徊于两位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渡边刚进大学时偶遇高中时代唯一的好友木月的恋人直子,两人一点一点地互相依顺了,依恋了,没有清晰地确立两人的关系,渡边一直期待着直子的精神病能够得到痊愈并随时准备献出一生守护直子,也许献不献出这一生对当时的渡边来说都一样,委身孤独抑或委身直子也许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后来渡边认识了緑子,在他独自地怀着直子病好后两人开始全新生活的希望时,直子的病情恶化,渡边爱上了緑子,最后直子选择了死,渡边不用选择地选择了緑子。
《夜色温柔》与《挪威的森林》在成书时间上相距半个世纪之久,主人公的身份、年龄以及发生的地点都不同,但是两部小说有很多共通之处。
一男两女,男主人公都恋上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女子,他们之间都有至真至纯的感情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依恋,而后都遇到一个极富活力的少女,为之吸引。
迪克爱上尼科尔,渡边爱上直子。我觉得迪克对尼科尔的爱和渡边对直子的爱应该可以说是一样的。他们爱上的并非仅仅是这个人,这种爱更多的可以说是束缚他们自己的感觉,一种对谜的探索以至于在乎直到对其牵心。他们对她们从一开始就好像已做好基督的姿态,他们一直付出爱,时刻准备坏境况(她们的病情恶化)的来临,始终抱着一切都会好的、生活可以重新开始的模模糊糊的希望。可以说,他们爱得生活得有些心惊胆战,但他们又困于迷恋于其中。
尼科尔对迪克,直子对渡边,根本够上不“爱”。他们对她们来说应该是救生浮木,只是结局不一样。尼科尔靠着迪克新生,后来她觉得自己可以踹开这块已经腐烂了的浮木自己想独立,就和迪克离了婚和汤米巴尔帮走到一起,她可以说是成功得蜕变,只是牺牲了那块可怜的浮木——迪克。而直子虽然触摸倒渡边这块浮木,他是她世界里唯一可以跟外界联系的东西,但是这块浮木始终不明白她,她也无法明白自己,她无法靠着这块浮木游回正常的世界,最后选择了自杀,留下自责的渡边。
《夜》中的罗斯玛丽和《挪》中的绿子扮演同一种角色,相对于尼科尔和直子,她们是非常具有年轻活力的,而应该就是因为这一点,她们转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分散了男主人公的情感。不过,罗斯玛丽和绿子这两个人还是不一样的,罗斯玛丽散发的是一种单纯的带着欲望的年轻,而同样也年轻的绿子散发的却是让人心酸的悲剧性活力,她对什么都无所谓,给人一种任其毁灭的感觉。
两部小说中都分别有一个重要的意象,《挪威的森林》的是直子口中所说的——“荒草地里的井”,《夜色温柔》的是小说中好几次事件发生的地点——海滩。
荒草地里的井就是直子的世界,她最终还是没抓牢渡邊,让自己掉在了这个黑洞洞的深井里。而渡边也说“每当我想起那片草地的景致,那井便也同事呈现出来。虽然未曾实际目睹,但井的模样却作为无法从脑海中分离的一部分,同那风景浑融一体了。我甚至……”【sup】【/sup】[1](4)渡边确实是经过这井啊,他走过直子的世界,他稍稍能明白这个黑洞洞的思想界,他经历过,只是未被吞噬而已。
《夜色温柔》这部小说的开头主要是从海滩开始的,叙事者站在罗斯玛丽的视角写她在海滩上遇到了迪克夫妇,而小说的结尾,作者又重写海滩。海滩是故事的开始,所以当离别被理解成结束时,那么,结束也在这里。最后迪克“站在高高的平台上,举起右手,按天主教的方式画了个十字,祈求上帝保佑这片海滩。”【sup】【/sup】[2](338)迪克用画十字的方式表明一切的结束,他告别了这片海滩,这片他发现的海滩,也作别了梦想。
《挪威的森林》可以说是《夜色温柔》的年轻版,前者出自大学生时代,后者是社会生活。更可以说是延伸版,举例来说吧。《夜色温柔》中迪克在楚格湖的诊所“不再是那种孤零零的灰暗阴森的大楼,而像一座虽然分散却又貌似浑然一体的小型村落”【sup】【/sup】[2](196),村上把这格具体化,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就成了《挪》中的世外桃源似的精神疗养院——阿美寮。
“人是不该那么死的”【sup】【/sup】[1](340),也许村上认为人是不该那样被毁灭的,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地按照本能活下去就等于毁灭,迪克就是在忍受这种平静的毁灭。村上残忍而又善良地把直子交付给死亡,为的是让渡边真正地活着,虽然无奈又要被偶尔闪现的遗憾自责所牵绊,但总能品尝幸福。从某种角度来讲,村上渡边在他的笔下就是重新拥有了模糊的希望的迪克,希望虽然模糊,但是毕竟存在。
菲茨杰拉德说:“《夜色温柔》这部小说是描写一个天生的 理想家,一个被损害的牧师。”【sup】【/sup】[2](3)村上保护渡边免受损害,渡边本身对理想表现的淡漠至极,甚至于他没有理想,所以他就也许并不会感受到强烈的被损害感,没有理想的 人,也许一切的 消逝对他来说构不成失败,谈不上崩溃,直接跳跃为伤感。然而正如菲茨杰拉德所认为的迪克是一个天生的理想家,所以必然地,他就要经受失败、崩溃和伤感。
两部小说都可以说是悲惨的结局。《夜色温柔》中迪克和尼科尔离了婚,只身回到美国行医,远离梦想地度过余生,这于迪克而言,是悲剧。《挪威的森林》里直子死了,渡边带着他自身应负的难以饶恕的罪责,怀着创痛去慌忙寻找与绿子的幸福,若说这不是悲剧,也已足够感伤。
参考文献
[1]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 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M].主万、叶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