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新写 云淡风轻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杨科云兄有过一面之缘。2014年他参加“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主办的广西省十大青年书法家展览,我应邀去参加开幕式,结果发现广西这十位书家的水平都很高,但总的来说杨科云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这一次成联方老师吩咐我为一位云南昭通籍书家写评论,没想到正好是杨科云兄,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作为云南省的下辖市级行政区,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处,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昭通历史上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大理昭通昆明)之一,素有小昆明之称,为中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
  所谓钟灵毓秀,杨科云的书法艺术肯定会受到地方水土的滋养,但我认为他的优秀更为重要的是出众的天赋以及个人后天的努力。虽然爱迪生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没有天赋也绝对是万万不能的。陈传席老师就曾说过,没有这百分之一的天赋,那些汗水也是白流。从科云流动的宛如云纱一般的笔法之中,从整件作品上丰富的墨色变化,正能看出他天资聪慧,当然从结体上可以发现苏东坡、颜真卿以及孙过庭的影子,可以肯定科云背后所下的功夫并不比别人少。王羲之曾自评:“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尤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即使书圣王羲之,也不能不深入临习法帖,精研传统,必须有着“池水尽墨”的坚持,否则也不能超逸绝伦。在当代这个以展览为关键词的时代,真正能始终如一地做功课又有几个人呢?绝大多数人都是下了一点功夫,便成天想着入展和获奖,学习当代人,学习获奖作者,学习评委,这样的学习是不可能成为顶尖级艺术家的。就笔者本人来说,2012、2013年一段时间也曾投过展览,并取得过一些成绩,但是,实际水平却没有提高,所以后面一段时间则回到经典的临习上。可喜的是,从科云作品之中虽可以看到当代展览的形式感,比如大量印章的使用,墨色上的块面化处理以及相互呼应,但是,点画的精到、结体的紧凑、笔势上的连贯,这些都是需要极强功力支撑的,而且在一张作品之中,将苏字、颜字、王字以及孙过庭的草书统一起来,绝非易事,这些都需要极为强大的控制力。总之,就功力而言,科云在当代青年书家之中是非常出色的一位,而功力的深浅又意味着将来能在书法道路上到底能走多远,所以我觉得科云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科云作品中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其中包含了一种“云淡风轻”的意象。并不是有功底就会有这种意象,在中国有功底没才情的大有人在,能“打进去”的人,有很多是“打不出来”的。科云的作品,近看每个字都有可观之处,都有来历,大小错落,浓淡枯湿,富于变化,远看又如远山的层云,疏朗有致。
  艺术的本质就是要让人产生一种“幻觉”,贡布里希的《艺术与幻觉》讲道,不能产生除画作本身再现事物的意象的作品就并非是成功的作品。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认为,艺术作品是作者与观众进行沟通的情感符号。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当中认为,西方绘画作品带给人的幻觉是通过二维平面去表现三维空间。可以看出,西方对于艺术的考察不仅在于物象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审美感受的层面,这也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根源之一。
  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之中,也有对精神性的追求。文人绘画的主题“梅兰竹菊”分别被赋予了“傲、幽、坚、淡”的质量,它们的物理质量反而被弱化。在古代文人眼中,梅花探波傲雪,是高洁志士;兰花空谷怡情,是世上賢达;竹子筛风弄月,是谦谦君子;菊花凌霜飘逸,是世外隐士。在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三远说”,这不光是一种类似西方透视法的构图理论,而且也体现了一种对于自然意境美的向往。八大山人笔下的危石、白眼鱼和雀造型十分简单,但却透露出来对身世无奈,对于清王朝的憎恨。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字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黄庭坚曾诗赞杨凝式:“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由此可知杨凝式有着“脱俗”的品格,也不难理解《韭花帖》在行书中有着比拟《兰亭序》的地位。颜真卿有庙堂气,赵孟頫有富贵气,董其昌有清气,吴昌硕有金石气,齐白石有乡土气,他们之所以能超越时空,不光是因为他们技法上或者共性上的深入程度,更在于附加在笔墨之上的品位和格调。
  “风清云淡”是我对于科云兄最直观的感受。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面貌在于他对于帖学精神的体悟。个人认为帖学特别是小行书,在基本功解决之后,要强调对于“缠绵”笔势的把握,有十分力只用七分,这样便于气脉贯通,所以看帖学高手的作品往往有一种表面“弱”的感觉,但实际上却是骨气内含。民国白蕉就有这种感觉,而沈尹默则将碑的笔势外露,反而背离了帖学的精神本质。科云的书法就有这种“弱”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时人陈忠康、龙开胜、周剑初的作品上都能看到,作为一位80后,能够将帖学理解如此之深,难能可贵。
  当然,作为一种科学的艺术批评,我们还必须对科云表达一些期待,希望他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为当代的代表性书家,他已经在重要的全国展览中证明了自身的实力。但是,展览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投展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去迎合评委,这对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书家其实是一种束缚。作为一位朋友,我也希望他能超越展览阶段,在书法的本体上继续精进。当前他的作品取法丰富,但却稍欠纯粹,如果能在某一法帖上继续精炼,使得点画结体更为“入味”,再辅以读书静修,相信则必然能更上层楼,其未来成就不可限量。
其他文献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往今来,华夏历代的绘画名家,都钟爱山水图作。且人以山显、山以人传,使得名家与名山相互成就与完整,最终成为一道画坛的传奇。若论中国的名山大川,莫过于著名的“三山五岳”,而“三山”之中就包含有浙东的雁荡山。据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中,其“唐僧贯休〈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所载,可知自五代、北宋起,画家的视野中即有雁荡入境。明嘉靖年间,著
期刊
打开美术史,映入眼前的何维朴,我们只知道他是一名画家,而对于他的收藏经历知之甚少,只有通过史料的蛛丝马迹梳理,我们才能窥探其中的秘。  生平及收藏世家  何维朴祖绍基,清同治六年(1867)副贡,官内阁中书,协办侍读,江苏候补知府。清末任上海浚浦局总办。为晚清民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其书法传承其祖何绍基衣钵,学颜真卿且融汉魏而成一体。又通经史碑学,兼精篆刻。  何维朴以山水画著称,规抚“四王”,尤善
期刊
明初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所以当时的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风格。明宣宗朱瞻基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等。  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与院体画
期刊
花鸟画作为中国书画的重要门类,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2017年至今书画拍卖,花鸟画的高价作品可谓数不胜数。虽然近现代作者诸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人占据了其中的大多数高价作品名额,但明代花鸟画的市场表现还是令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徐渭《写生卷》(图1)和文徵明《新燕篇诗意卷》(图2),前者1.27亿元的成交价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徐渭”也成为一时风头无两的社会现象。  仅从数量上来说
期刊
说起官印,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各有其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官印是官府机构的印,中国封建王朝政体由朝廷中央和地方构成。官印包括皇帝的玉玺、御宝,各级朝官官印,地方行政官印,各级机构品官官员之印,军事机构军官官印,低级机构之印,诸侯割据政权印,少数民族政权印和农民起义政权之印等。比如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就可从元明清民国时代,当时政府颁发给西藏地方的官印等文物中可以获知,同时也见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
期刊
中国犬文化源远流长。狗,又称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与人类有着不解之缘,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犬的驯化在我国约有8000年的历史。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就已养狗。程树德《说文稽古篇》记载:“游牧时代,惟犬独多,穴居则畜犬守御,狩猎则携犬自随,因而人必畜犬。”可见,自从人类从事狩猎和采集的时候起,犬就开始和人类朝夕相伴了。狗为“六畜”之一,《三字经》云:“马牛羊,鸡犬豕,此六
期刊
提起何维朴,人们便会想到他的何氏家族,一门四代出了多位著名的书法家。马宗霍曾有何氏一门把中国书法推向第三个高峰的说法。  众所周知,古代科举考试往往“以字取人”,文人墨客、官宦家族深知富贵一时,翰墨千秋,他们大都十分重视书法的研习和传承,所以世家名门书法家迭出。何氏家族若要细数恐要追溯到何氏第一代代表人物何凌汉,也是何维朴的曾祖父。清嘉庆十年(1805)进士,历任工部、吏部、户部右侍郎,晋左都御史
期刊
关良这一名字,对于了解近现代国画史的人无不知晓,这出于其在画坛成就卓著,对后人影响深远。而他集戏剧艺术与写意人物绘画于一体,熔两者于一炉,做到“画中既有唱念做打,戏中又有笔情墨趣”的戏剧人物画,更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可谓以国画写意人物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戏曲经典剧目中的重要桥段所展现的人物造型、身段手势,能够以笔墨语言跃然纸上(图1 关良和他创作的戏剧人物画老照片)。  艺术创作的成因  幼时父亲
期刊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的庐山 ,亦名匡庐、匡山。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其自古便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遍布皆有名胜古迹。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以及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其中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绘、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山水画《庐山图》,更是让庐山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策源地。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对其赋予美感境界的描述,并留下了众多经典的传世佳作。时至现
期刊
扬州市邗江区文管办文物库房内藏有隋文选楼“阮氏珍藏”铭砚台一方,该砚通长14、通宽9.3、通高2.5厘米,砚身正面阴刻篆字:“隋文选楼子孙永保用之。”背面阴刻篆字:“永怀先德,一砚遗留。辟荒嵇田,乃亦有秋。子子孙孙,毋恶岁忧。十兰居士左手书铭。泉。”砚身一侧阴刻有“臣伯元印”“阮氏珍藏”两方印。此砚刻铭蕴含的信息量巨大,细细考证,收获良多。   砚背面篆书的探讨  (一)“十兰居士”是钱坫。从隋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