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陈铨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centf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3年9月15日陈铨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城西湖边小南门盐井街,1969年1月31日逝世于南京。在陈铨逝世五十一年后,孔刘辉先生的《陈铨评传》(以下简称“评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虽然来得有点晚,但分量很重,是陈铨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陈铨早岁负笈清华,清华后毕业前往美国、德国继续深造。1933年在德国克尔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纯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出版时改为《中德文学研究》。学成归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主要教授德文、德文学。陈铨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剧作家。“评传”全书共分十二章,按人物活动轨迹将陈铨之一生叙述得十分清晰,但叙述清楚只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孔先生更是写出了人物的精彩,写活了陈铨。掩卷沉思,不禁为传主之命运深深叹惜。
  “评传”的语言清通流畅,好读好看,所以如此乃在于作者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作者研究陈铨十年有余,为了弄清陈铨的生平,奔走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收集资料,有些脚步不能走到的地方便拜托友人代为查阅,还与陈铨的子女进行多次深入交流,得读陈铨未刊的手稿资料,从口述访问中进一步夯实印象。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陈铨,作者的史料功夫下得相当扎实,真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只要翻开“评傳”将眼光落到每页的注释,便会感受到作者无处不在的严谨求实,原始报刊、日记、档案、口述史料、手稿悉数运用。作者期许所写传记每一句话都有文献和事实的来源,因此大量一手材料的运用并不给人以孤本秘籍、耸人听闻之印象,相反是合理合情,将长期遭人误解非议的陈铨的面庞摩画得格外清晰。陈铨求学清华的时候给孙中山写过一副很长的挽联,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五千年神明种族奴隶耻,誓死不承;众志成城,危邦拯救,内忧逼目,遗范遵循;睡狮近自长梦醒,豪杰何须文王作,精灵终弗泯,建兴伟业于中土,排除万险,保全一片河山。”虽然是悼念孙中山,陈铨自家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隐约可见。陈铨这一辈读书人在求学期间恰逢国势阽危,自内而外总是涌动着书生报国的热情,这也是作者说理解了清华读书期间的陈铨也便理解了陈铨的一生。
  陈铨遭人误解的是他参与“战国策派”,被认为是“法西斯主义”,经过学界的努力渐渐破除了这一印象,慢慢得到了理解和认同,而作者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读史料,从更宏阔的角度还“战国策”派本来的面目,从学理层面条分缕析“战国策派”的远因前缘。作者发现《战国策》上的文字约略可以分为三大内容:一是宏观理论建构;二是文化批判与文学研究;三是时局研究和时事评论。学界一般关注的是“战国策派”所谈的历史形态学、英雄史观等“大”问题,而对他们关于具体细部问题的探讨则遮蔽不谈,所谓谈了主义,忽视了问题。作者从《战国策》长长短短一百四十四篇文章分析来看,陈铨他们关注的始终是“抗战建国”,作者写道:“‘战国策派’其实只是一个自由作者群,他们对抗战现实的理性分析,无非是告诫国人,虎狼入室,唯有以暴制暴,方可生存。”但作者也很平实地指出,“战国策派”遭人批判也是因为文字中隐隐透露出的反对民主主张极权、与左翼在客观上有意识形态上的对抗等原因。
  具体到所谓“战国策派”的核心人物陈铨身上,当时对他痛下批判的是两点:第一宣扬尼采,宣扬法西斯。通过梳理研究尼采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作者发现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共识即在宣传解读尼采的过程中“人人皆有收益,唯独陈铨中了尼采的‘毒’,并传播了‘毒’”,作者认为,“不是陈铨误读了尼采,而是陈铨一再被误读”。在陈铨与尼采这一问题上,作者把眼光放远放长,通过分析陈铨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对尼采的解读,指出陈铨之所以抗战时期宣传尼采,别无他意,更不是宣传法西斯主义,只是在敌人兵临城下,国将不国之际借助尼采的“意志”、“力量”,希冀国人成为勇敢的战士,打败侵略者。陈铨为人误解也有自身原因,“在民族生死关头,热血冲动,学术研究与现实关怀、救亡热情,往往纠缠在一起,尼采的学说与自己的想法,难分轩轾”,从而留下话柄。而批判陈铨言论中的尼采,更是一种政治目的,并不是跟陈铨在学理上讨论是非对错,是借此制造话题,批判的最终矛头指向“中国的法西斯主义”——国民党当局。第二是戏剧《野玫瑰》。陈铨在临终前交代,说谈到他的问题说来说去都离不开《野玫瑰》。作者以翔实可靠的材料证明抗战时期的《野玫瑰》是非常受人欢迎的剧目,就是这样一部人人爱看爱演的剧目为何一而再地遭受批判,当时给陈铨扣的“帽子”是剧中有美化汉奸的嫌疑。这实在令人困惑。美化汉奸关涉的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这顶“帽子”戴在头上可不是一般的滋味。当时报刊上对《野玫瑰》就有一些颇为公允的评价,只可惜不为人注意。作者通过梳理排比《野玫瑰》前前后后的资料提出该剧遭受批判源自“嫉妒说”,陈铨本人也坚持这一说法。
  作者对陈铨起伏的一生都有精彩的论述,按道理讲,陈铨如此光彩夺目的学术履历本应在学术和创作上做出更大的成绩,很可惜陈铨的学术生命到了1949年基本便已终止。此后他调任南京大学外文系,随着形势的越来越紧迫,他后来被安排在外文系资料室做职员,只剩下好好改造了。终其一生来看,陈铨就是一个读书人、纯粹的读书人。书中写到一个细节很能证明这一点。1957年好友王造时在北京开完会,返程顺道来南京看望老友陈铨,陈铨听王造时介绍情况后感觉形势要变好了。不久在江苏省委统战部座谈会上,陈铨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和不满和盘托出。这个细节是作者访问陈铨之子陈光还而得知,陈光还说王造时跟他父亲谈话的时候他就在旁边,印象极为深刻。写到这里我便想到《舒芜口述自传》里舒芜谈到他父亲在中山大学的时候,中大搞教授薪级评定,按他父亲的资历和成绩可以评二级教授,却只评了四级,对他父亲很不公平。有一次中南局书记陶铸专门到中大找老教授开座谈会,要他们提意见,陶铸当时的讲话“态度相当诚恳”,当时立刻就有很多人发言,“有些好心人故意把话题引到我父亲身上,意思是让他趁这个机会说说薪级评定不公平的事。可是,不管你怎么引,我父亲就是不接茬”。两相对比除了说明舒芜的父亲阅历深外,更是证明陈铨只是一个天真的读书人。
  陈铨最后怎么死的,据王觉非在《逝者如斯》中回忆,陈铨哮喘发作在医院窒息而死。“评传”的封面用了一张陈铨年轻时候的照片,一眼看去真可谓翩翩浊世佳公子,作者不慌不忙慢慢写,慢工出细活,笔端带着感情,真可说是传主的隔代知音。笔者在看“评传”过程中,发现作者一处的史料引用恐有误,便问询作者,作者很肯定地说不会有错,因为资料已经核对了很多遍。我想有这样的史料功夫,想不写好都难。
其他文献
以“通知删除”规则为主要内容的《电子商务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希望通过扩充平台义务范围、限制平台知识产权侵权自主判断空间的方式来实现对侵权行为的有效治理.然而,这种来源于著作权领域的制度设计不但未在电商环境下取得预期的制度效果,还导致了滥用通知频发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电子商务法》“通知删除”规则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属性存在误解,与此同时,该规则对其自身“免责条款”的应然定位也产生了偏离.因此,首先,需要将《电子商务法》“通知删除”规则重新定位为一种补充性任意规范,进而允许当事方基于意思自治予以排除适
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共六百八十八个字,是名满天下的名文。  许多人可能没有想到,《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最初也是默默无闻的。文章有命,文字有脚。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如何由“无名”到“有名”最终成为“名著”的。《为人民服务》最初发表时不叫《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为炭窑加固窑壁时,因炭窑突然坍塌而壮烈牺牲。  张思德1933年参加红军,当过机枪手、地下
期刊
章太炎rn在整个20世纪的一百年里,中国是否产生过可以与过去三千年中国文化史上经典著作比肩的作品,如果有,是哪一部书?这是争议很大且见仁见智的问题.章太炎出版于1910年的《国故论衡》,可能是其中一部.对于这部书,胡适评价说:“其实我们可以说这两千年中只有七八部精心结构、可以称作\'著作\'的书——如《文心雕龙》《史通》《文史通义》等,章炳麟的《国故论衡》要算是这七八部中的一部了.”如果此言出自于章门弟子之口,似难逃嫌疑,胡适之却不是.
期刊
在当下,谈论人文是否有用的文章颇多。有些虽以“人文无用”为标题,但字里行间却似乎在告诉我们人文应该有用——在反复掂量、拿捏后,最终要是不说出其用来简直就是失职。因此,无论如何,人文之用即使是硬撑也要“榨”其用来。要知道,非但中国,即使是在西方著名大学的校长那里,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一化不开的情结。2018年9月14日的《华盛顿邮报》曾发表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罗纳德·丹尼尔斯写给该校学生的一封信。他劝大家要
期刊
张謇作为我国近代儒商的代表性人物,秉持儒家义利观和价值取向,弘扬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恪守商业规则和市场法度,诚实守信履约践诺,勇于竞争善于合作,富有仁爱之心和救世济民思想,承负达则兼善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其秉持的家国情怀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探索者和价值引领者。在波诡云谲的中国近代史上,1895年是一个极度悲情的年度。面对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所引发的国内动荡,有三个著名历史人物开
期刊
一  2017年春夏之交,因打算为拟签给东方出版社一本定名为《立爱》的小书安装一个挺拔结实的尾章,我偶然发现了“思复堂”主人——陈卓仙女士(1887—1964)其人其诗,不仅自此开启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找寻之旅,而且最终将原定的《立爱》彻底改写成了一本新书,《诗教与情教:新文化运动别裁》,而与同诗集笺注一起交给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  陈卓仙女士对于我们这代人,实是极尊的长者,因她的长子便是当代“海外
期刊
湖南被称为古道圣土,也被称为屈贾之乡。古道圣土说的是,舜帝曾经到过湖南,“遂奏韶乐,引凤来仪”,在湖湘大地播古训,培伦理,育文明;屈贾之乡之屈是屈原,屈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屈贾之乡的贾是贾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贾谊才气高啊,没谁比得上。贾谊叫贾太傅,他在长沙当长沙王太傅,后世称他为贾长沙、贾太傅。  湖南人长志气啊,屈原在这里,贾谊在这里,柳宗元、刘禹锡在这里。然屈原老家是湖
期刊
在留德学生中德文化研究会这批人物中,金井羊(1891—1932)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存在,他字其眉,是江苏宝山人,德国基尔大学政治学博士;归国后在政、学两界都有任职,曾担任政治大学、中国公学、交通大学、光华大学等教席,铁道部参事与政务司司长等.无论是在思想见地还是事功行世方面,他都可算是卓尔不群的人物,可惜年及不惑即逝,实在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期刊
为协调修建一条公路,前不久我来到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南山镇,这里是湘桂邊地,高山上竟有大片的草原。  当地写诗的朋友李君说,这是一片人工草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里的人穷则思变,发现南山上气候温润,应该可以开垦草原。他们到北方学习技术,改良了土壤,撒上了草种,但草长得不茂盛,牛羊吃不饱,后来他们大胆想办法,购买了进口的豆科类草种。没想到,试验成功了,草籽很适应这里的气候,叶子硕大,营养丰富,牛奶丰
期刊
《你好,安娜》是作家蒋韵五年来问世的唯一长篇新作,她在扉页上醒目地写着:“献给我的母亲.”她曾在采访中提到,在对这部小说进行最后的修改和写后记的时候,母亲走了,母亲曾经那么用力地打捞自己过去的记忆,想要抓住那个时代,但最后却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一步一步地走向遗忘和死亡.从这个层面上的意义来说,蒋韵文学创作的主要功用便是关注个体,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记录并书写历史和时代,使其永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