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民间的便是“山寨”的,那中国文化里还真是有不少作品和种类要归为“山寨”所有。从记录中国文学的初始之作《诗经》古诗,乐府诗歌开始,到近代脍炙人口的《刘三姐》,诞生于民间,自发形成又传为经典的文化形式在中国历史中熠熠生辉。甚至可以推论,宋词。元曲这些文化经典,由于词牌、曲牌的曲调都来自于民间,因此也可以说是从“山寨”起家,后来的京剧,越剧、昆曲同样如此。这样看来,几乎所有主流的文化最初都有“山寨”的影子。
近年来,国外科恩兄弟的电影、国内《疯狂的石头》,《十全九美》等影视作品由于汇集了小成本。恶搞、批判、颠覆、戏仿、反讽等特点,都有“山寨”的成分。这些电影受到好评,分解掉“大片”的魅力。“山寨”一方面往往是对强势流行文化的反叛,但另一方面又必须顺应市场,因此它和流行文化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
网络上正在热捧的“山寨版春晚”似乎也传递了主流文化上的某种缺失。为何这种发自民间的非主流文化反而能够受到大众青睐,也许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社会发展没有给底层民众以经济上、文化上的满足。从山寨文化的泛滥中,我们才看出满足大众民间文化需求的必要性。“山寨文化”的出现让我们发现,是因为主流文化发展中缺少低端关怀的方式,才使得这种源自网络的后现代思潮具有如此巨大的对主流文化的消解力。
“山寨文化”与精英文化泾渭分明,是以一种民间,草根,娱乐等方式呈现给大家的。这使得“山寨”文化掀起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始终包裹着一层搞笑,恶搞的外套。这也是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接受这样一种新文化的冲击。当然,从文化角度看,它只是一种新的民间文化形式的兴起,但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文化产业化。它完全可能把盗版产业同后现代文化结合为一体,并且依然是边缘状态的、文化产业类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创意化的生存发展。那么,“山寨文化”的传播就不仅仅再是民间文化的表达或者搞笑,而可能会成为盗版和复制的思想始作俑者。更重要的是,在“山寨帮”的集体狂欢之中,是市场秩序的混乱,而本来是民间娱乐的山寨文化一旦与产业结合,将混淆国人的价值观,好与坏、真与假的界线变得模糊了。
比如,对于儒家经典,于丹的解读就是“山寨《论语》”,但是现在一些网友又假扮于丹进行戏仿,开启山寨版百家讲坛,那么这就是山寨版的山寨版。而第一种,是有着鲜明观点和理论基础的,第二种则纯属恶搞,娱乐大众。第一种,将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社会意义以及人生哲理。第二种,除了搏网友一笑或者掀起更多的模仿之作,却看不出任何对文化推动的进步意义。
“山寨文化”是一种对主流文化有消解性的草根文化。不过,随着其在网上流行开来,这个词的外延与内涵又都有了全新的拓展。它表达了社会大众尤其是底层大众的生存愿望、生存要求和他们的生存方式。它的积极作用在于客观上给主流文化一个提醒,一个启示甚至一个警醒,使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使大家更加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比如改变以往的死板面孔和简单方式,尊重受众个人的娱乐权利和自我价值,吸收一些大众文化中的方法和创意。这固然是山寨文化的客观作用,但现在看来,“山寨文化”正要远离甚至颠覆主流文化,虽然有时候是无意识地产生了这种影响。尤其是与产品、利润结合起来时,“山寨”对文化的积极意义远远小于它的消极作用了。
在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下,山寨文化可能会演变成一种主流文化之外的关怀民众的娱乐文化形式,如果放任自流,它将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的反叛力量,甚至是文化糟粕。
编辑/拜湃
近年来,国外科恩兄弟的电影、国内《疯狂的石头》,《十全九美》等影视作品由于汇集了小成本。恶搞、批判、颠覆、戏仿、反讽等特点,都有“山寨”的成分。这些电影受到好评,分解掉“大片”的魅力。“山寨”一方面往往是对强势流行文化的反叛,但另一方面又必须顺应市场,因此它和流行文化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
网络上正在热捧的“山寨版春晚”似乎也传递了主流文化上的某种缺失。为何这种发自民间的非主流文化反而能够受到大众青睐,也许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社会发展没有给底层民众以经济上、文化上的满足。从山寨文化的泛滥中,我们才看出满足大众民间文化需求的必要性。“山寨文化”的出现让我们发现,是因为主流文化发展中缺少低端关怀的方式,才使得这种源自网络的后现代思潮具有如此巨大的对主流文化的消解力。
“山寨文化”与精英文化泾渭分明,是以一种民间,草根,娱乐等方式呈现给大家的。这使得“山寨”文化掀起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始终包裹着一层搞笑,恶搞的外套。这也是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接受这样一种新文化的冲击。当然,从文化角度看,它只是一种新的民间文化形式的兴起,但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文化产业化。它完全可能把盗版产业同后现代文化结合为一体,并且依然是边缘状态的、文化产业类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创意化的生存发展。那么,“山寨文化”的传播就不仅仅再是民间文化的表达或者搞笑,而可能会成为盗版和复制的思想始作俑者。更重要的是,在“山寨帮”的集体狂欢之中,是市场秩序的混乱,而本来是民间娱乐的山寨文化一旦与产业结合,将混淆国人的价值观,好与坏、真与假的界线变得模糊了。
比如,对于儒家经典,于丹的解读就是“山寨《论语》”,但是现在一些网友又假扮于丹进行戏仿,开启山寨版百家讲坛,那么这就是山寨版的山寨版。而第一种,是有着鲜明观点和理论基础的,第二种则纯属恶搞,娱乐大众。第一种,将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社会意义以及人生哲理。第二种,除了搏网友一笑或者掀起更多的模仿之作,却看不出任何对文化推动的进步意义。
“山寨文化”是一种对主流文化有消解性的草根文化。不过,随着其在网上流行开来,这个词的外延与内涵又都有了全新的拓展。它表达了社会大众尤其是底层大众的生存愿望、生存要求和他们的生存方式。它的积极作用在于客观上给主流文化一个提醒,一个启示甚至一个警醒,使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使大家更加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比如改变以往的死板面孔和简单方式,尊重受众个人的娱乐权利和自我价值,吸收一些大众文化中的方法和创意。这固然是山寨文化的客观作用,但现在看来,“山寨文化”正要远离甚至颠覆主流文化,虽然有时候是无意识地产生了这种影响。尤其是与产品、利润结合起来时,“山寨”对文化的积极意义远远小于它的消极作用了。
在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下,山寨文化可能会演变成一种主流文化之外的关怀民众的娱乐文化形式,如果放任自流,它将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的反叛力量,甚至是文化糟粕。
编辑/拜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