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对汉族士人的双面性政策及其根源

来源 :哈尔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bo2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秦在十六国时期作为北方最为强盛的政权之一,曾一度统一了整个北方中原地区。前秦氐族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不论是教育文化方面还是行政机构设置上,基本都是效仿东汉建制。汉族士人在前秦政权中充当着文化的传播者而受到礼遇,但是其与前秦的政权统治的融合度却不高。这种汉族士人在文化上的受重视程度和政府人才任用上的排斥性在前秦政权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文章将从氐族所处的地域,以及这种特殊的地域特征所造成的氐族农耕文化和与汉族的融合程度这两个方面,探索前秦政权对待汉族士人双面性的根源所在,从而为史学界研究前秦政权的发展增加新的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时代新人”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高校共青团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把“时代新人”当作青年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方向和标的,着重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领导力。当前,我国高校的领导力教育还存在价值观引领不强、相关教育资源短缺、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必须坚持目标性、整体性、
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农业发展新动能培育资金需求的主要特点是基于农业创新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资金需求。基于不同类型涉农金融机构的行为特点,给予相应的激励,进而形成适应农业发展新动能培育不同阶段资金需求的资金供给机制。
分工概念源于经济学,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工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探讨了分工概念,并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文章通过分析分工这一概念的内涵认为,马克思所使用的分工概念具有实证批判基础和真实历史逻辑的双重含义,并且在消灭分工的命题中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问题高度关注并对青年寄予厚望,形成了颇具时代价值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其内容主要包括立德树人理念、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关注精神家园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理论内涵。基于此,在实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时,应注重根植传统优秀文化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加快渗透融入,注重实践创新的环节来加快知行转化,坚守网络宣传制高点来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只有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内涵在实践中落实,才能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青年人才。
摘要: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有了飞速发展,高校志愿服务的介入范围也随之扩大。其中,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已有一定历史。然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专业性不足、参与动力不足、相应保障不足等。因此,应通过专业培训和辅导,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形成高校志愿者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将全国高校志愿者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为高校志愿者提
摘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机制,是守护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第三方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视为推动高等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实施第三方评价,对于有效推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实施的管办评分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和教育评价改革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落实第三方评价,重点要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培育机制,不断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强化第三方评价机构的
文章通过文献回顾了有关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注重供给内容质量是当前农村养老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然后从我国农村养老供给内容现状入手,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要精细化养老服务对象、重视老年人精神需求和医疗保障等具体措施。
摘要:制度是一种相对恒定的体制设计,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制度能不能有效,能不能发挥作用,这就体现为效能。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必经之路。针对目前制度缺位、制度错位、制度虚位、制度之间不匹配等产生的“制度弱效”“制度负效”“制度惰性”等效能弱化的问题,需要从树立制度权威以提升制度领导力、提高行政效能以提升制度执行力、激发制度活力以提
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为党和政府推进三农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保障完善二者的优化衔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协同效应。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有深厚的内在机理,具体表现在二者在价值目标层面存在的高度一致、在决策实践层面呈现的互促互建、在时序发展层面具有的递进延续。保障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可以从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国家治理的体系过程、决策制定的问责监督三个方面提出对策
乡村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是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乡村生态宜居建设,需要广大村民群体作为发展建设的主力,树立创新性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主人翁精神积极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进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构建新农村文化,带动农村其他领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