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orist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所谓数感就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时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本文主要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挖掘生活资源、构建数学活动、加强估算和综合运用从而解决问题等五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数感;生活;科学训练;表达;估算;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数感在新修定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十个核心词中排在第一位。可见发展学生的数感,十个核心词中的基础。它与学习其他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感主要是指有关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良好数感的形成呢?
  一、在生活中培养数感
  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数感,就应让孩子体会到:我用我学的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家长朋友们要在生活中不断挖掘数学实例,如:在买东西时,让孩子帮忙计算一共买了多少瓶水,多少袋饼干,简单的计算花了多少钱,要找回多少钱,不断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让孩子体验数的多与少,数的加与减。这样他们对数就会越来越敏感,数感就会逐步建立,不但消除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鸿沟,而且他们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激发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科学训练中形成数感
  孩子良好数感的建立不是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靠在一次一次地体验中积累,在一次一次有目的的训练中慢慢形成的。如:学完1——5各数时孩子已经学会用手指、圆点、数字来表示数,但是在认识6——8各数时,还要继续让孩子用手指、圆点、数字表示数,这就是一个练习的过程;认识完基数、序数后,在以后的练习中也反复出现关于基数与序数的练习题。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而是要在一次次训练中,在一次次体验数感的积累中形成数感。
  三、在表达中发展数感
  其实,在体验数感和经过训练形成数感的同时,我们都在不自觉地让孩子说出自己对数的理解,如果孩子不表达出来,我们又怎能知道他是否有数感呢?如:学完1~5各数后,可以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1、2、3、4、5。再比如:完成一道“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后,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计算结果检查算式是否合理。如:“红花10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多少朵?”学生通过比较7与10的大小关系,能够解释10-3=7(朵)的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四、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創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如在教授100以内的数时,准备一袋100颗的瓜子让学生看,猜约有多少颗?学生的答案不一,相差很大,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原有感知水平。让学生用手抓一把,并猜猜大约有几颗,数了以后证实是9颗,再抓一把,再猜:可能有二十多颗吗?可能只有4、5颗吗?让学生明确:两把差多不多,数量不可能相差太远,估数要有一个范围。数了证实是11颗,比较两次的瓜子,第二闪抓的个小一些,所以数量多一些。这样抓了几次后知道一把大约是抓10颗瓜子左右。学生通过估计抓一把大约有多少,先获得一个直观感觉,再通过均均的抓几次,估一估,数一数,逐步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一把大约抓多少”的直观感觉。这时让学生再重估这袋瓜子的颗数,在原来估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对数量的感知水平提高。从剩下的瓜子里继续抓,抓了10把刚好抓完,得到结论:这袋瓜子大约是100颗左右。最后让学生亲自数一数,来验证估计的数和实际的数相差多少,体会估数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感知与体验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借助“一把瓜子大约有多少”的标准估计出一袋瓜子的数量,还可以借助其他中间量去估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怎样知识自己带了多少花生,怎样能数出100颗”。学生的策略就是丰富而多样的。
  五、在问题解决中提升数感
  1980年美国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口号,这个口号一直被人们广泛接受,而且至今依然是数学教育的中心问题。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文献 [1] 关于塞曼效应实验原理的分析,指出了其实验内容之测电子荷质比的不当之处.
通过对随车起重机主升臂的动力特性分析,可以深入理解随车起重机主升臂的运动特征,为随车起重机的起重性能参数提供理论支持,并将分析结果进行实际应用。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正以全新的理念、独特的方式和更高的要求进入课堂。因此,要树立学科的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外延。红旗渠是全国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纷纷前来学习参观,而我们更有必要在课程实践中通过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让学生了解林州市红旗渠的红色文化,通过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了解、热爱家乡,学习红旗渠
【摘 要】 校园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而且是班级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和载体,良好的班级物质文化有利于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谈一谈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如何有效促进班级管理,服务于日常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 班级文化;建设;教育  【中图分类
为满足广大读者与作者的要求,自2015年起本刊已新增“医学教育”栏目。本栏目主要发表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论文,为论著性质,内容涵盖专科、本科、进修生及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与临床
目的系统评价鼠双微染色体2基因(MDM2)基因和抑癌基因p53在脑胶质瘤的表达及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从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关于MDM2和p53的表达与胶质瘤的关系的对照研究,符
【中圖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29-02  作为一名教师,以教学活动为中心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时间内最大化利用教学时间与教学资源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初中数学的课堂有效性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对教师在课堂中所应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以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完成教
【中圖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30-01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知识点与主题是学生不能理解和掌握的,从而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一定困难,于是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如果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善于利用启发式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不断提升其教学质量。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摘要:从教二十多年,经历了高中英语教材四次改版,笔者每年对高一600名学生做问卷调查,发现近三年学生的英语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农村不发达地区的普通高中,60%的学生勉强适应高中教学,高达27.5%的学生经过高中半年的英语学习后,选择放弃这门课。  关键词:衔接教学、兴趣、效率  造成以上事实原因如下:  1、高中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初中教材,主要有warming up, Reading, rea
为了研究人体心血管功能的节律,1988年7月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在Copper mounzain colorade,USA作了此研究。方法:3名妇女,11名男子,年龄19—75岁;首先在海拨2925米的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