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课例研究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anhua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例3)是以表内除法为基础,也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除法竖式的书写和描述较为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把学生的探究成果以分享交流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及竖式的书写。
  前测内容:有13根小棒,每个小朋友分4根,最多能分给几个小朋友?还剩几根?让学生自己回家独立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尝试用竖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要逐步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圈一圈,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布置学生回家独立尝试,建立“有剩余”的表象。通过进行前测,了解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了解情况,便于确定教学的起点以及教学时需要突破的“点”。
  成果收集:(收取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
  第一种分法:13-4=9,9-4=5,5-4=1。
  成果分析:通过前测,了解到学生能够独立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建立剩余的表象,对平均分概念也非常清楚,但对除法竖式的书写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描述不清楚,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除法竖式的写法及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将学生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和分析,对学生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舍弃不必要环节,确保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交流分法
  师:老师布置你们独立研究了小棒的分法,大家都很认真,积极进行了研究,现在我们在组内说一说你的分法,小组同学仔细听,相互琢磨一下同伴的分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研究,都有想分享和表达的欲望,提供机会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现其他同学不同的思路,初步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
  二、展示成果,典型汇报
  师:展示第一种分法:13-4=9,9-4=5,5-4=1。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汇报分法。
  生1:我是这样想的:13根小棒先分给第一个小朋友4根,还剩9根,接着分给第二个小朋友4根,还剩5根,再分给第三个小朋友4根,还剩1根,剩下的1根不够分给一个小朋友了,所以最多能分给3个小朋友,还剩1根。
  我写的竖式是:
  师:非常好!这个同学用逐次减的方法,同样分法的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2:我和他的想法一样,我是这样列算式的:13-4-4-4=1。我们在分的时候分了3次,所以分给3个小朋友,剩下了1根,只是竖式的写法太麻烦了。
  师:这样分的小朋友和他们的想法一样吗?请用先分……接着分……再分……这样的语言跟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教师巡视,纠正语言表达。
  师展示第二种分法:13-3×4=1,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汇报分法。
  生1:我是这样分的,一个小朋友分4根,3个小朋友分了12根,剩下的1根不够分了,所以最多能分给3个小朋友,还剩1根。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汇报,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生2:這个竖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我是仿照乘法竖式写下来的。师:3×4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一个小朋友分4根,分给3个小朋友,表示3个4,就用3×4。
  师:1又表示什么呢?
  生1:1表示还剩下一根小棒。
  师:看来同学们都经过认真的思考,说得很明白。
  生3:老师,我是这样写竖式的。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3:乘法都是这样写竖式的,我就这样写了,再用算除法的办法得到结果。
  师:你真会思考问题。
  师展示第三种分法,请同学汇报想法。
  生1:因为1×4=4,2×4=8,3×4=12,4×4=16就大于13了,所以13里面只有3个4,剩下的1比4小,不够分给一个小朋友,我们也认为只能分给3个小朋友,还剩下1根。
  师:这位同学的表达很准确,大家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生2:他写的竖式和课本上的不一样,和我平时看到的也不一样,应该不对吧。
  师:对了,孩子们,碰到问题我们可以问一问“不说话的老师”,打开课本第62页看一看课本上是怎样写竖式的,和刚才同学们交流的几种方法一样吗?哪里不同,你能看明白不同的地方表示什么吗?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
  师:请同学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第三种写法和课本上差不多,只是没有写够一步,就是3×4等于12也要写在竖式上。
  生2:对的,要把12写在13的下面,才表示3个小朋友,每人分4根小棒,分走了12根,13减去12等于1才是剩下的1根。
  师:说得真好,除法竖式的书写和以往所学的加法、减法、乘法竖式的书写都不一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竖式中的13表示什么?你还能在哪里找到它?请把它们圈出来。4,3,12,1这些数又分别表示什么?能在哪里找到它?请把它们圈出来,和同桌说一说。
  师:请孩子们拿出本子对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跟着老师一边分小棒,一边说分的方法,一边写除法竖式,比一比谁写得最工整。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是通过学生交流分享及教师点拨,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建立分的过程、口算过程、竖式的书写过程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同时渗透自主探究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辨析竖式,解决问题
  1.小红写了3道竖式,请同学们当一回小老师,看看竖式表示什么意思,对了还是错了。
  生1:第一个竖式表示把14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3根,还剩下2根,是对的。
  生2:第二个竖式表示把11颗糖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颗,还剩下3颗,是对的。
  生3:我有意见,还剩下3颗表示余数是3,还可以再分一次,应该每人分5颗,2×5=10,11-10剩下1,应该剩下1颗。
  师:同意吗?你有什么发现?
  生4:我发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还能再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师板书: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师:第三个竖式,同学们看有问题吗?
  生:第三个竖式应该把商5写在个位上,和5对齐。
  师:对了,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写在个位上才表示把15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5颗。
  2.独立完成第62、63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除法竖式的写法及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通过辨析竖式,完成“做一做”,让学生不断观察发现,自主构建知识。
  四、总结全课。积累经验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今天我们小组一起学习很快乐。
  生2:我知道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生3:我会写除法竖式了。
  师:同学们收获真不少,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法竖式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课后一起思考,一起探究,相信孩子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渗透反思意识,培养学生总结、梳理的习惯,留下思考的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
其他文献
云小孩  王 蔚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它能综合反馈教与学的效果,使教师及时准确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使学生相互启迪、优化思维、总结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试卷讲评课中,目前老师们普遍使用的方法有:1.逐题讲解,一讲到底。这种方法教师辛苦,学生也容易厌倦,费时费力又收效甚微;2.张贴答案,自行订正。导致的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缺失,问题悬而未决;3.根据阅卷情况,错误多的题目重点讲,错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