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是孩子人生中进入的第一所学校,而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游戏和朋友。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如何让孩子在幼儿园学会玩、玩出朋友、玩出名堂,是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幼儿园的管理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游戏让我们与孩子共做童年梦
如果说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水和养分,那么游戏精神则是幼儿形成习惯、产生兴趣、获取知识的种子。如果说种子发芽需要好的生长环境,那么从游戏到形成游戏精神也需要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作为教育者,如何让种子“生根” “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园长,笔者觉得能给孩子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玩”,让他们玩,让他们做游戏,最终通过快乐的游戏玩出名堂,玩出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家别小看这个“玩”,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看,他们来幼儿园就是来“玩”的,来做游戏的!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玩”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通过游戏形成游戏精神,还原童年、留住童心,给孩子一个童年之梦。
由“玩”字看孩子的童年梦
一说到“玩”,大家可能就会担心:如果整天在玩,在游戏,孩子的学习怎么办?其实,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玩”。孔子曾说过:“玩索而有得。”玩,不是玩笑,也不是玩闹,而是放松心态;索,即索求,探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以放松的心态来学习,终究是会有所得的。通过孔子的话语,笔者的感悟是:玩,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
现在,笔者就从“玩”这个字的本义说起。“玩”字在古时还有一个异体字——“翫”。“翫”的左边为“習”——“习”字的繁体字,本意为鸟儿反复练习飞翔,跟小狮子、小老虎通过互相打闹撕咬练习捕猎本领的性质差不多;右边为“元”,是最初、最根本、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意思,这就是古人对于学习的认识,对于“翫”的态度。
而今天人们对于“翫(玩)”的认识却不是这样,生活中父母喜欢以他们的角度去衡量孩子,家长和老师视孩子的玩为洪水猛兽,“贪玩”“就知道玩”“玩疯了”这些话常常是家长训斥孩子的口头禅。英语班、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占据着孩子们玩的时间,“玩”成为了孩子的奢侈品。家长不让孩子玩,出发点是什么呢?当然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王”加“元”为玩,如果玩得好,方法得当,机缘适合,能够有所成就,这不正是家长梦寐以求的“成龙”吗?可见,“玩”是通往“成龙”的最佳路径,而且是最符合孩子天性,孩子最愿意接受的。
作为教师,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发展,但大家似乎都忘记了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说的一句话“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学校或者家长教育孩子就像种盆景一样,一定要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发展,而不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这是扼杀了孩子自身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这样的发展不是孩子的最佳发展。
有的时候,中国的教育者和家长也该将目光转向国外看看,国外幼儿园在顺应孩子天性方面有很多做法是值得借鉴的。笔者的一个朋友谈起女儿在伦敦上幼儿园的感受时说:“那里非常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创造能力,约束和限制被降到最低。”在英国的幼儿园,孩子每天都有大段可以“疯玩疯跑”的户外活动时间。而在德国,更是将“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即培训班)”写进宪法,德国的幼儿园是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的,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德国人认为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不能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却成就了这样一个事实: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最值得我国教育者和家长思考的是,习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中国人,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仅有1名中国国籍的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些数字难道不值得中国的教育者和家长深思吗?
孩子被剥夺了“玩”的权利,将直接导致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成人化、中性化,更可怕的是会让孩子的童心逐渐消失。孩子童心的泯灭将会让一个孩子过早地踏入成人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孩子,其人生也一定是死板的、呆滞的。所以,如何通过游戏让孩子形成一定的游戏精神,是构建孩子童年之梦必不可少的要素。
让学校与家庭携起手来,行走在研究与实践科学教育的路上,一起呵护孩子“爱玩”的天性,呵护孩子的童年。希望所有的幼儿教师和家长都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关注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第三幼儿园)
游戏让我们与孩子共做童年梦
如果说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水和养分,那么游戏精神则是幼儿形成习惯、产生兴趣、获取知识的种子。如果说种子发芽需要好的生长环境,那么从游戏到形成游戏精神也需要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作为教育者,如何让种子“生根” “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园长,笔者觉得能给孩子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玩”,让他们玩,让他们做游戏,最终通过快乐的游戏玩出名堂,玩出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家别小看这个“玩”,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看,他们来幼儿园就是来“玩”的,来做游戏的!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玩”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通过游戏形成游戏精神,还原童年、留住童心,给孩子一个童年之梦。
由“玩”字看孩子的童年梦
一说到“玩”,大家可能就会担心:如果整天在玩,在游戏,孩子的学习怎么办?其实,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玩”。孔子曾说过:“玩索而有得。”玩,不是玩笑,也不是玩闹,而是放松心态;索,即索求,探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以放松的心态来学习,终究是会有所得的。通过孔子的话语,笔者的感悟是:玩,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
现在,笔者就从“玩”这个字的本义说起。“玩”字在古时还有一个异体字——“翫”。“翫”的左边为“習”——“习”字的繁体字,本意为鸟儿反复练习飞翔,跟小狮子、小老虎通过互相打闹撕咬练习捕猎本领的性质差不多;右边为“元”,是最初、最根本、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意思,这就是古人对于学习的认识,对于“翫”的态度。
而今天人们对于“翫(玩)”的认识却不是这样,生活中父母喜欢以他们的角度去衡量孩子,家长和老师视孩子的玩为洪水猛兽,“贪玩”“就知道玩”“玩疯了”这些话常常是家长训斥孩子的口头禅。英语班、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占据着孩子们玩的时间,“玩”成为了孩子的奢侈品。家长不让孩子玩,出发点是什么呢?当然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王”加“元”为玩,如果玩得好,方法得当,机缘适合,能够有所成就,这不正是家长梦寐以求的“成龙”吗?可见,“玩”是通往“成龙”的最佳路径,而且是最符合孩子天性,孩子最愿意接受的。
作为教师,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发展,但大家似乎都忘记了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说的一句话“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学校或者家长教育孩子就像种盆景一样,一定要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发展,而不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这是扼杀了孩子自身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这样的发展不是孩子的最佳发展。
有的时候,中国的教育者和家长也该将目光转向国外看看,国外幼儿园在顺应孩子天性方面有很多做法是值得借鉴的。笔者的一个朋友谈起女儿在伦敦上幼儿园的感受时说:“那里非常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创造能力,约束和限制被降到最低。”在英国的幼儿园,孩子每天都有大段可以“疯玩疯跑”的户外活动时间。而在德国,更是将“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即培训班)”写进宪法,德国的幼儿园是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的,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德国人认为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不能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却成就了这样一个事实: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最值得我国教育者和家长思考的是,习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中国人,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仅有1名中国国籍的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些数字难道不值得中国的教育者和家长深思吗?
孩子被剥夺了“玩”的权利,将直接导致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成人化、中性化,更可怕的是会让孩子的童心逐渐消失。孩子童心的泯灭将会让一个孩子过早地踏入成人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孩子,其人生也一定是死板的、呆滞的。所以,如何通过游戏让孩子形成一定的游戏精神,是构建孩子童年之梦必不可少的要素。
让学校与家庭携起手来,行走在研究与实践科学教育的路上,一起呵护孩子“爱玩”的天性,呵护孩子的童年。希望所有的幼儿教师和家长都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关注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第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