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戏剧研究之三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j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据说文德斯这部献给“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电影,是跟随皮娜和她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所有成员拍摄,采用3D技术来展示皮娜创造的现代舞艺术,将传说中的“舞蹈剧场”及皮纳的舞台导演艺术以新的维度投射到银幕之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娜不断探索戏剧可能的开放之路,为世界留下了丰富卓绝的、风格不一的舞台创作,推动了20世纪西方戏剧的发展。
  [关键词]皮娜·鲍什 后现代主义戏剧 后工业时代
  2011年,文德斯将镜头对准皮娜的舞蹈,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文德斯配上皮娜,这样的组合本身就令人浮想联翩。一个激越张扬,一个冷峻低调:一个表达心灵的悲伤和恐惧,一个倾诉流浪途中的隔膜与虚无。两个在不同艺术领域都标榜独立鲜明风格迥异诉说的人,好像棋逢对手,一定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合作中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意,对此人们都翘首以待。可惜斯人已逝,合作计划成为泡影。文德斯不得不转变原有的拍摄想法,“无论是在情绪上还是从美学上,二维的电影银幕无法捕捉到皮娜·鲍什的舞蹈精髓。我们得想出一个全新的概念,不让这次合作的机会就这样遗憾地流失。能通过3D影像表现皮娜·鲍什设计并监督的舞蹈作品是我们的荣幸,这些舞蹈影像资料里能见到她认真严厉、充满爱的眼睛。”,“只有在银幕上打造出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才让我感到有信心再现出皮娜·鲍什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内的艺术。”这部片子的技术层面是非常完善的。精致流畅的画面,色彩丰富的服饰和布景,幽默的空间和调度,都无可挑剔。3D拍摄的舞蹈和舞台,比二维平面电影更能真实的还原舞台,让观众产生心灵接近演员的感觉。摄影机内外的调动与互动也更能放大舞蹈的情感和张力。
  《Pina》作为一部电影,它的类型很难定位。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也不是简单的歌舞片。柏林电影节主席科斯里克说这是一部舞蹈电影,或许是个贴切的描述。因为它旨在纪录和表现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舞蹈精髓。虽说是纪录、再现皮娜的经典舞蹈曲目,却有着精致的分镜和运镜;通过穿插对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成员的采访,侧面刻画出皮娜的肖像。最后利用一些陌生化的镜头,还原观众的观影感受,间离观众与银幕上那个皮娜的关系。为皮娜跳过舞的各代舞者都回来了。有的白发苍苍,有的青春正盛,温德斯拍摄他们的舞姿,也访问他们心中的皮娜,穿插在纪录片里。关于皮娜的一些历史影像例如亲自演出《穆勒咖啡馆》的段落,以及她说话的片段,虽然比例很小,温德斯刻意把焦点放在她的舞作上,不过分剪接,只让皮娜的创作自己说话,应该说是历年来皮娜追随者们拍摄下的零散片段中皮娜风格最浓、最忠实于原创的一部作品。
  从皮娜舞蹈到改编的电影,真正引人入胜之处却并不在于漂亮脸蛋和所谓的成熟演技,最吸引人的还在于后现代主义那种弥漫的颓废和世纪末的感伤怎样在银幕上一并重现,演员似乎只是在皮娜引导下随意表现自己,无论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式,只要观众获得真实的震颤。观众之所以走进影院,更多是基于一种信赖,以及一种全新视觉风格的体验。愿意花两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尝试着进入导演注入影片的时间,在时光的流逝中他们彼此凝视相互辨认,电影的妙不可言正在于此——导演与他的观众此时共享的不只是经验、观察力、思想、品味,还有时间。
  据”读解者一反应”或“接受”理论的观点,“剧作家、导演、演员和观众这四者之间的联系是极其复杂的,它包含了戏剧经验的核心和奥秘。一个演出的最终意义不是由剧作者完成的,也不是由导演或演员完成的,而是由每一个观众独立地完成的”。对皮娜而言,也许文德斯算不上是个知己,虽然文德斯始终把皮娜当做神圣的偶像来瞻仰和崇拜。但无论如何他读懂了她,这是最重要的。他看透了皮娜的舞台空间及背后深深的荒凉感,看透了皮娜柔韧的肢体语言对某些人有致命的吸引力——那些在孤独恐惧中打发时间的都市男女们的喜怒哀乐,他赋予了他们更真实可信的生命。一个聪明的导演往往擅于恰到好处地把握抓住导演、演员和观众这层关系。于是文德斯让片中人物发生更多更频繁的联系,直到那些简单而模糊的线条变得轮廓清晰,在每个含混不清的情节加上详尽注解。这样,“大城小爱”的命题就又一次地迎面击中了城中的我们。只是有点小小的遗憾,一个完全忠实于原创的导演谦逊地隐去了作为导演文德斯的最迷人气质,个人觉得这个过程很像是皮娜烧制了一个造型,而文德斯添加了彩釉并保持了原型内在固有的形式和思想,最终与逝者风格配合得天衣无缝,当然结果是无可挑剔的——影片最终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而对于皮娜,文德斯可谓交了一张极具皮娜特色的答卷。
  结语
  “实际上,观众自己都是演出意义的创造者。正是特征才使得戏剧成为一种如此激动人心的艺术形式。戏剧的体验把观众的感知能力充分挖掘出来。一出戏能使观众激动不已,它要求观众的感情、精神和智力同步地发挥到极致。在演出过程中,演出向观众提供了复合的意义,最聪明最敏感的观众会沉一种引人人胜、富有启迪性、充满活力或者唤醒思想戏剧体验中。这是戏剧的一种特殊的力量。”
  其实很简单——就是喜欢皮娜舞剧的方式,对各种艺术形式既融会贯通,又用于突破和创新;喜欢她灵动的思想投影,直指人性最深处,提醒石头森林里的现代人,原来真的还有人追求另一种人生。
  有人曾经用一个著名寓言来比喻戏剧的表达和呈现:哲学家假设有一群人,他们居住在洞穴中,与他们相隔异端距离的后上方,有一堆火在燃烧,中间是一堵矮墙,演木偶戏的面前横着的是一条幕布。一旦外面有人晃动,洞穴里的入就看见外面晃动的影子——后来的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其中的场景与若干年后才出现的戏剧舞台有惊人的相似。
  这样的感觉是否可以作为导演戏剧或是培养观众的终极目标:“把它描述成一个在黑暗洞穴里爬行的人,与世隔绝。为了走到尽头,不断给自己制造幻觉,以维持温暖。这样一个作品会抚摸观众的灵魂。他们会看到自己在里面——年老的人看到盛放,年少的人看到枯萎。失望的人看到甜美,快乐的人看到罪恶。”
  忽然想起了《小王子》的作者,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的一篇文字:《怜悯的错用和死亡的完美》,可以对影片《皮娜》精神价值的恰到好处的解说:
  “树枝需要等待。那么他们心中会开始感觉神的大循环,它像一阵风吹来对树进行考验。大循环领着他们从黎明到黑夜,从夏天到冬天,从生长的作物到储藏的庄稼,从青年到老年,然后又从老年到新生婴儿来来回回。
  如果你从时间的停留与阶段的不同看人,你会对人一无所知,就像对树一样。树,是慢慢伸向天空的力量。就像你,我的孩子。神使你出生,使你长大,让你渐渐有了欲望、遗憾、欢乐、痛苦、愤怒和原谅,然后又使你回归于他。
  可是你不是这个小学生、这个丈夫、这个孩子、这个老人。你是那个在自我完善的人。”
其他文献
[摘要] 张艺谋在其三部商业大片中将电影色彩的感官愉悦无限放大,导致形式与内容的极度不平衡,但这正是其品牌特征结合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是不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一种奇观。  [关键词] 张艺谋 营销 色彩    在《十面埋伏》上映期间,张伟平曾不无挑衅的说:“媒体那边骂,我这边票房哗哗地流。越骂越去看,你那边骂声震天响,我这边票房一路飙升。”[1]在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过程中,这的确是一个奇异的现象。
【作者简介】  电影《时时刻刻》海报 2003年是电影《时时刻刻》大获赞誉的丰收年,影片在不同领域相继获得美国电影学院奖、金球奖、金熊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颁发的诸多奖项与提名。这部影片之所以令人注目,是因为它有着一个异同寻常的文本 —— 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1998年,美国新锐作家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发表了同名小说The Hours,小说出版后立刻获得了当年“笔会
[摘要] 平心而论《魁拔之十万火急》并非是一部多么出色的动画电影,大体上只能算作模仿日式的热血少年的诚意之作。但如果从中国动画电影的总体水平来说,我们第一次看到国产动画电影中有专门的对作品的世界观和相关种族构成进行描述,这说明这部作品的主创们已经将体系架构作为重要的制作环节来进行考量,还是下了很大一番功夫的。因此不论将这部影片称之为独特也好,说其是模仿也罢,至少这部动画电影在我国同类型作品中也算开
【摘要】在自媒体时代,凭借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所具有的海量、交互、超时空等特性所构建的新的传播范式使得人人成为传播的主体,网络公众自我把关与议程设置,个人表达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由于技术理性带来的人文困惑和把关的缺失导致的行为失范也成为自媒体时代自我异化的代名词。  【关键词】 自媒体 个人表达 公共领域 自我异化    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早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尼古拉尼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影片《红字》女主人公的塑造,及与其原型的比较得出:就海斯特这个人物的处理而言,罗兰德执导的《红字》不失为原著的一种崭新的诠释。  【关键词】《红字》海斯特 塑造 自由个性    一、引 言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被多次搬上银幕.罗兰德-艾菲执导的《红字》于1995年在美国公映,即受到舆论指责,众多批评者认为该片与原著大相径庭,甚至相悖。该片在美国被控涉及暴力和色情被定为R级
[摘要] 配乐大师久石让作为日本动画音乐创作者中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创作风格简单明朗,音乐作品感情细腻、个性鲜明,透露着人文主义关怀。久石让是一个在用灵魂创作的音乐家,因而他的音乐才可以如此触动人们内心的情感。他善于将西方和本民族的音乐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这也带给中国动画音乐的创作以值得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 动画音乐 久石让 创作特点 《天空之城》  19世纪初,一部名叫《一张滑稽
[摘要] 2009年,根据上世纪50年代风靡法国的系列漫画《小淘气尼古拉》改编的同名电影登上银幕即获周票房冠军,并一举成为当年法国最卖座的电影。由文学作品到电影,这其中必需经过编导对原著的解构与重构。《小淘气尼古拉》的成功之处在其充分考虑到了两个环境——故事的文学环境与观众的审美环境,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更享受到一场集体怀旧。  [关键词] 《小淘气尼古拉》 两个环境集体怀旧  doi:10.3
[摘要] 电影《宠儿》以“镜头中的魅影”代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原有的意识流动的人物心理空间被物化的意象与外部视角情节所代替,电影以新的视像方式,更生动传神的展示了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全过程,阐释了黑人女性只有冲破种族压迫、性别歧视与精神枷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  [关键词] 《宠儿》 电影 黑人女性 觉醒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
[摘要] 《呼啸山庄》堪称是一部以孤独为主题的小说。小说人物内心深处都有着对爱的强烈渴望,承受了巨大的孤独痛苦。孤独情感成为小说众多人物的行为驱动力和精神根源。小说中第二代人物的幸福结局,或许表达了作者对战胜孤独情感、获得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小说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体验过极度的孤独痛苦,洞悉了人类的孤独心理,以小说的形式生动描绘了孤独者的行为反应,宣泄了自己的孤独情感,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层次的精神探索。
[摘要] 风景摄影并非对自然的机械拷贝,而是要融入摄影师个人主观审美,裹挟着对自然的个性化理解的视觉痕迹。拍摄优秀的风景照片主要依赖于观察和思考。风景摄影不仅仅是一种纪实,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媒体。客观的风景,由于观看和撷取方式的不同,加上个性化的思考,融合深化的视觉经验,就会产生内涵丰富、风格独特多样的视觉图像。  [关键词] 观看取景 观察方法 视觉经验 分析研究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