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密度对中国互联网产业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基于组织生態学视角,运用密度依赖理论、生态位理论等来研究组织密度对于中国互联网产业演化的影响。以2009年为界把互联网产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产业演化过程。模型发现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符合密度依赖理论;并且2009年之后互联网产业内企业间竞争性下降,而网民数量衡量的合法性在2009年之前起显著正面作用,在2009年之后不再能推动企业数量的增长。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竞争性;合法性
  一、 前言
  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在中国已经迅速普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网站总数为335万个,年增长4.6%,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是互联网企业,众多互联网企业不但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生态和居民生活,其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演化,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互联网产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不适合被用于解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文通过组织生态学视角,运用组织生态学中较为成熟的理论——密度依赖理论、生态位理论等,来研究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演化过程。通过研究互联网企业数量的变化来探究组织之间竞争性、产业合法性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重大变革对于互联网产业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发现和理解互联网产业的演化规律。由于互联网企业数量的变化并没有权威数据可查,互联网网站又是主流互联网企业的主要经营平台,因此本文选用互联网网站数量作为企业数量的替代变量。
  二、 相关理论
  组织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的隐喻的方法,借鉴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来研究组织个体的发展和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主要应用了组织生态学中比较成熟的密度依赖理论和生态位理论。
  1. 密度依赖理论。对于产业组织来说,组织密度指的是一个产业内部企业的拥挤程度,组织生态学认为它主要由企业的数量所决定。组织密度会影响到一个产业组织的竞争性和合法性。竞争性弱代表企业数量较少,因此企业容易生存发展,死亡率较低,新企业进入也容易;竞争性强,则企业之间为了争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就会采取各种竞争行为,导致实力弱的企业容易死亡,新企业进入该产业也会比较困难,从而使得总体企业数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合法性是指一个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被潜在消费者和社会大众接受的程度。由于社会中信息的传播、社会大众改变固有认识和习惯都是个渐进的过程,消费者认识和认可新产品、新服务需要时间。因此,在产业形成、发展的初期,产业组织的合法性比较低。此时新产业尚未获广泛认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比较困难,导致新进入企业较少。随着组织密度的增加,更多的企业从事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推广与销售,组织的合法性得以强化,市场也逐渐扩大。
  密度依赖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变化是竞争性和合法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产业建立初期,企业数量很少,组织密度很低,此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弱,但同时合法性也弱。此时,合法性起到主要作用,企业生存比较困难,死亡率高。随着新进入企业的增加,产业的组织密度提高,合法性也随之提高。合法性的提高改善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的死亡率降低,利润率提高,吸引更多新企业进入,使得组织密度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由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随着组织密度的不断提高,一方面组织合法性的提高潜力逐渐发掘殆尽,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因此,竞争性逐渐取代合法性成为组织密度的主要影响机制。这导致现存企业死亡率提高,整体利润率下降,新企业进入困难,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增加速度放慢,甚至开始下降。因此,企业的数量变化和组织密度的增加的对应关系曲线呈现倒U形。具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产业的前期成长阶段,前两个阶段合法性起到主要作用,后三阶段竞争性起主要作用。在第一阶段,组织密度很低,企业生存艰难。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是竞争性适度而合法性较高的阶段。此时,企业之间的实力差距比较小,企业的死亡率比较低。这也是产业发展、企业扩张的黄金阶段。随着组织密度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加剧,死亡率提高,产业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这是企业优胜劣汰的阶段,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实力强劲,规模比较大。这些企业构成了第五个阶段的产业主体,此时产业进入成熟期,企业数量趋于稳定。
  2. 竞争性与企业生态位。组织生态理论借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概念来描述产业演化过程。该理论认为产业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即其特定的资源获取渠道。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在不同的生态位分布密度是不同的,资源较为集中的生态位被称为中间生态位或主导生态位,资源较为贫乏的生态位被称为边缘生态位。产业发展早期,企业间的竞争性较弱,竞争性对于生态位的影响不明显。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成长,企业之间竞争性加剧,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难以和实力强大的企业在相同的生态位上竞争。因此,实力强大的企业为占据理想的生态位,以获取更多的资源,生态位向着中心移动,从而让出部分边缘生态位。而相对弱小的企业为了避免和强大企业的直接竞争,生态位会向着边缘移动。新进入企业由于自身资源和实力有限,也会选择进入边缘生态位。
  由于每个企业占据的生态位宽度是有限的,一个产业内能够容纳的企业数量往往取决于其生态位的总体宽度。而产业的生态位总体宽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创新和技术进步而变动。新兴产业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创新,可以导致自身的生态位显著拓展,传统产业的生态位收缩。而生态位的拓展会给企业的生存和新企业的进入提供更多生态空间,从而在短期内降低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性,容纳更多企业生存发展。   三、 实证研究
  1. 樣本选取和模型设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自1998年起定期发布半年一期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文以该报告为数据来源,研究1998年~2014年互联网在我国的演化过程。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制约,本文以网站数量作为企业数量的替代变量,来衡量互联网产业的组织密度。组织生态学认为,影响产业发展演化过程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密度、产业年龄、生存环境等。此外,本节也将考察互联网产业是否存在传染效应,即上一期企业的增加量对于当期企业增加量是否具有同向影响作用。
  本文首先根据组织生态学理论建立模型1,考察互联网产业是否符合密度依赖理论。然后通过加入网民数量分离出合法性对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更清楚的观察竞争性的影响状况。两个时间序列模型如下:
  其中,?驻Nt为网站数量增加值,表示组织的成长,Nt表示网站数量,代表组织密度,Mt表示网民数量。以上三变量分别以百万个、百万人为数量单位。T表示产业年龄,取《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8年年中数据为第一期数据,此时T取值为1。其中,T、Nt是影响组织种群发展的内部因素,而Mt代表t期的网民数量的,是互联网发展中的需求因素。
  模型1是使用组织生态学研究组织密度对于企业数量的影响的传统方法,把网站数量作为唯一的因变量,来考察互联网产业演化是否符合密度依赖理论。模型2是通过加入网民数量,衡量合法性的提高对于互联网企业数量变化的影响。因为网民数量代表社会对于互联网产业的认可程度,是最好的衡量合法性指标。同时在模型中加入时间项T,来考察产业年龄的变化对于企业数量变化的影响。这样,模型2的实证结果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合法性、竞争性、产业年龄分别在两个阶段如何影响互联网产业的演化。
  2. 实证结果分析。产业演化过程是个动态发展过程,而产业发展的转折过程在现实中总会有所体现,特别是革命性的技术冲击。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革命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重大变革,移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也带动了互联网产业格局的快速变化。2009年苹果手机和安卓系统进入中国市场所引发的智能手机普及,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因此,本文以2009年年中为分段点,拟合其发展过程。
  从拟合值R2的变动可以看出,总样本回归中,模型的整体回归拟合度较差;分段研究后,模型对组织成长过程的拟合度得到显著提高,可以较好地拟合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过程。谨慎起见,以邹检验进行验证,以检验分段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通过检验。
  从模型一得出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的传染效应。在2009年之前,上一期互联网网站的数量对于当期企业增量的具有正向的影响,而在2009年之后,转为负面的影响。这说明,在2009年之前,合法性在企业数量的变化中起到主要作用,而在2009年之后竞争性起到主要作用。因而互联网产业符合组织生态学中密度依赖理论的一般规律。
  表2是根据模型2得到的实证结果,仍然具有总体样本拟合度较低,而分样板拟合度提高的特点,进一步证实分段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在加入了网民数量的滞后项Mt-1后,合法性对于网站数量变化的影响就被分离出来,此时上一期的网站数量对当期网站数量增加量的影响主要体现了竞争性的变化。表2中,组织密度对于组织成长具有负向影响,反映了竞争性对于企业数量增加量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从分样本来看,2009年之后比2009年之前的影响系数绝对值明显降低,说明2009年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性下降了。这反映出了移动互联网革命对于互联网产业演化进程的巨大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互联网产业的生态位持续拓宽,企业可选的生态位选择增多,相同、相近生态位上的企业的数量减少,竞争性下降。从而,组织密度对于组织成长的负面影响降低了。
  Nt-1为组织成长的滞后项,其系数衡量的是组织之间的传染效应。在加入了更多因变量之后,虽然2009年之前其影响仍然不显著,但是2009年之后却变得显著,这反映出了近几年互联网产业的演进变得更加有序。
  T所代表的产业年龄,对组织数量变动产生的作用在2009年前后出现了反转,仍然是由于移动互联网革命冲击了传统互联网产业,新兴起的移动互联网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网民数量在2009年之前对于网站增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在互联网发展前期,合法性的增加是互联网企业数量的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这符合密度依赖理论。然而,在2009年之后,网民数量对于企业数量的增量变化却起到了明显的负向作用。这不是仅仅用密度依赖理论所能解释的。最可能的原因是,2009年之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孕育出了一些实力强大的主导企业,同时网民的增加量放缓,而且新增加的网民的上网习惯更趋向于最便捷的主流网站,而主流网站通常由主导企业运作。因此,新增加的客户进一步增加了主导企业的实力,主导企业规模增大之后会占据更多的生态位,使得产业内中小企业和新生企业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这导致被大企业抢占生态位的中小企业死亡率上升,网站的增量下降。
  四、 结论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演化规律是符合组织生态学传统的密度依赖理论的,即随着组织密度的增加,企业数量的增加速度在两个阶段内先提高再下降。但是由于是新兴产业,企业的数量虽然增速下降了,但是绝对数量仍然在增加,说明互联网产业总体上处于快速发展期,还未进入成熟期。在实证中进一步加入了网民数量、产业年龄、增加量滞后项等变量之后,发现始于2009年的移动互联网革命对于互联网产业的演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产业生态位的拓宽,企业间的竞争性在2009年后出现了下降。合法性的提高使得网民数量增长在2009年之前对于企业数量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然而,在2009年之后网民数量增加却对于互联网企业数量的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做专门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Amburgey T.L.,Rao H., Organizational Ecology:Past,Present,and Future Direction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1265-1286.
  [2] Bruderl,J.,Schussler,R.Organizational mortality:The liabilities of newness and adolescenc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3):530-547.
  [3] Hannan,M.T.,Freeman,J.Organizational mortality.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 Hannan,M.T.,Carroll,G.R.,Dobrev,S.D.Han,J.,Torres,J.C.“Organizational mortality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automobile industries:Coupled clocks”.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8,14(3):303-313.
  [5] 彭璧玉,李熙.生態学视角的产业组织成长理论研究[J].经济评论,2009,(1):147-153.
  [6] 郭鸿雁.移动互联网演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勃兴:2008-2011年[J].全球化与中国,2013,(5):106- 112.
  [7] 李一明.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组成及典型案例分析[J].电信科学,2011,(7).
  [8] 郎为民,杨德鹏.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1,(6).
  [9] 曹飞.3G时代的新媒体传播[J].现代视听,2009,(9).
  [10] 白春霞.移动Internet有了WAP标准[J].现代电信科技,1999,(8).
  [11] 陈志刚,王茜,韩正君.移动互联网产业管制的现状、趋势及新管制体系研究[J].移动通信,2011,(5).
其他文献
摘要:融资租赁现已成为美国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其近几年在中国也呈现“井喷式”发展。一国的租赁扶持政策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外的优惠政策对中国租赁业具有借鉴意义。文章即从租赁业外延的五个方面(税收、会计、法律、监管及其他)出发,对中外租赁业政策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关于会计、税收、保险的相关建议。另外,文章分析了中国租赁业的“政策套利”现象,并为如何监管“假外资”与“壳公司”提供了方法。关
摘要:企业采用产品差异化策略的动机源于缓解市场上激烈的价格竞争和追求最大利润的需要,并且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市场势力也越大,文章基于该视角对产品差异化重要的两种形式:横向差异化与纵向差异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尤其对现实经济与“产品质量最大差异化”原则相矛盾这一现象进行阐述。最后指出该领域的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品横向差异化;产品纵向差异化;市场势力;研究综述
摘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催生了一大批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创新企业,同时对电子商务云服务商业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文章在结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最新阶段,提出基于云计算平台服务、增值服务、资本经营的“3B2C”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继承、发展、融合的生态系统。在此框架下,文章选取A公司进行案例研究,结合企业现有商业模式,从行业深耕、平台带动和资本运营三个方面,阐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强调商业
摘要: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人民健康和社会公信力的大事,但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还有不断扩大化的趋势。文章运用社会学结构化理论来分析食品安全政策失效的原因,并对现行的决策逻辑进行解构,进而提出合作式决策的框架。关键词:食品安全;政策失效;决策逻辑;合作式决策模式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也关涉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和公信力。然而,自2003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事
摘要:文章以研发部门的员工为样本,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采取配对取样的方式探讨了工作要求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和工作投入的作用。关键词:工作负荷;工作绩效;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工作投入一、 理论与假设1. 工作要求与工工作绩效。工作要求的概念来自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JD-R模型)。该模型中的工作要求是指工作的物理、
摘要:文章基于Gourinchas和Rey(2005)的思路,构建了一个基于“金融调整渠道”的汇率调整压力指标,这个指标对汇率变动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对美元汇率的分析和预测显示,美元在2016年的基准预期升值为5%左右,预期的升值范围是(-1%,11%)。关键词:金融调整渠道;美元汇率一、 引言自从Meese和Rogoff(1983)提出了著名的Messe-Rogoff“难题”以后,利用宏观基本面数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了江苏的碳排放量,阐述了江苏出口结构的现状,并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江苏出口结构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终结合江苏出口贸易结构目前的优劣势以及实证分析的结果针对性地提出江苏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对策与建议。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出口贸易一、 引言随着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14年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于利马气候大会期间在网站上挂出《碳排放权交易
摘要:文章通过选取反映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根据甘肃省1978年~2014年数据采用VAR模型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肃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金融发展与产业机构优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储蓄结构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产业结构优化又是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储蓄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VAR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一、 文献综述国外
摘要: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从“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迈进,环境规制越来越严格。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二者的关系如何?文章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资源型企业——伊泰B股作为主要案例,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关键词:环境规制;技术创新;资源型企业一、 引言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上升为国家政治、关系民生以及战略发展的重大问题。伴
摘要: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微观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文章基于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调研数据,分别从科技型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和政府管理部门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原因,并给出了破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