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通过对某大学本科生乙型肝炎免疫状况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大学生乙肝免疫水平,并探讨其预防干预措施,为指导大学校园内乙肝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体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某大学不同年级本科生进行乙肝抗-HBs检测。结果:大一新生乙肝抗-HBs阳性率低于其他年级(P<0.05);男生乙肝抗-HBs阳性率低于女生(P<0.05)。结论:大学新生入学体检的同时进行乙肝防治健康教育,并进行乙肝疫苗强化接种,对于提高大学生乙肝保护性抗体,建立人群乙肝免疫屏障,降低大学生乙肝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乙型肝炎: 乙肝抗-HBs; 乙肝疫苗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是现阶段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乙肝不仅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伤害,同时也给国家和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对社会总体的影响主要是危害人群健康,增加医疗费用支出。对个体而言,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社会的人,乙肝患者除了在身体上遭受痛苦,经济上遭受损失之外,在工作、婚姻、心理等方面所受的影响也颇大[2-3]。高校是一个特殊团体,大学生由于集体居住,流动性大以及性观念相对开放等原因,其感染乙肝病毒可能性高,已成为乙型肝炎预防的重点人群,而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乙肝免疫状况之间的差异,为有针对性开展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特别是加强对无保护性抗体学生的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对南京农业大学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进行乙肝抗-HBs检测,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大学2013年在校本科生,年龄为17~23岁,平均(20±3)岁。2013级新生入学体检时将男女学生血样分别编号,随机抽取各60人做乙肝抗-HBs检测(做肝功能用血样,不记名,只标注性别和号码)。其他为每个年级分别编号后随机抽取10个班级,被抽中班级学生自愿参加。其中大一120例,男女各60例;大二124例,男生48例,女生76例;大三146例,男生84例,女生62例;大四98例,男生44例,女生54例;共计488例。
1.2 检验方法 静脉采血2 mL,24 h内分离血清,乙肝抗-HBs检测采用金标法,试剂为上海丰汇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试剂在有效期内使用,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或确切概率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共检测488例,其中,乙肝抗-HBs阳性数328例,阳性率67.21%。男生236例,乙肝抗-HBs阳性数144例,阳性率61.02%,女生252例,乙肝抗-HBs阳性数184例,阳性率73.02%;男女之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78,P=0.014)。大一新生阳性率31.67%(38/120),大二阳性率74.19%(92/124),大三阳性率86.30%(126/146),大四阳性率73.47%(72/98)。不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720,P=0.000)。见表1。
表1 某大学本科生乙肝抗体免疫水平
年级 性别 检测例数
(例) 抗-HBs阳性数(例) 百分比
(%)
大一(n=120) 男 60 18 30.00
女 60 20 33.33
大二(n=124) 男 48 28 58.33
女 76 64 84.21
大三(n=146) 男 84 72 85.71
女 62 54 87.10
大四(n=98) 男 44 26 59.10
女 54 46 85.19
合计(n=488) 488 328 67.21
3 讨论
从1992年起,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新生儿开展疫苗接种。并于2009年起对1994~2001年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即15岁以下儿童实施补种,逐步实施了新生儿以外人群的乙肝免疫预防。本文研究的大学生多为1992年后出生,当时乙肝疫苗接种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理论上均应已经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有研究表明,乙肝疫苗接种后在3~5年内可能保持较高水平,5年后即可能很低[4]。在一项某地区针对3~6岁儿童进行的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的条件下,乙肝疫苗保护率平均为79.6%,且在免疫后的第5~7年起,显现了免疫人群HBsAg阳性率升高和抗阳性率下降的迹象。随着抗体水平的下降,HBV感染的危险性增加[5]。有人对中小学生进行乙肝免疫接状况调查,发现小学生阳性仅为23.88%,中学生为22.67%[6]。
此次调查大学生乙肝抗-HBs水平为67.21%,低于遂宁市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76.01%和昆明市西山区人群乙肝抗体免疫水平75.55%,高于大理市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55.08%和如东县2011年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37.90%[7-10]。说明大学生乙肝保护性抗体水平与健康人群基本持平。大一新生乙肝抗-HBs阳性率只有31.67%,却远远高于某职业技术学院新生乙肝抗体水平9.91%和贵州地区高职新生乙肝抗体水平11.74%,也略高于上海市虹口区高中生的乙肝抗体水平29.17%和广西贵港市高中生乙肝抗体水平25.00%[11-14]。出现这样的结果除了个体自身对疫苗无应答外,对接种剂量、部位、方法、程序是否准确而直接影响了免疫效果,或者随着时间流逝抗-HBs的消失不无关系。该结果说明高中生和大学新生是新生儿外乙肝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之一[15]。
【关键词】 大学生; 乙型肝炎: 乙肝抗-HBs; 乙肝疫苗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是现阶段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乙肝不仅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伤害,同时也给国家和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对社会总体的影响主要是危害人群健康,增加医疗费用支出。对个体而言,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社会的人,乙肝患者除了在身体上遭受痛苦,经济上遭受损失之外,在工作、婚姻、心理等方面所受的影响也颇大[2-3]。高校是一个特殊团体,大学生由于集体居住,流动性大以及性观念相对开放等原因,其感染乙肝病毒可能性高,已成为乙型肝炎预防的重点人群,而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乙肝免疫状况之间的差异,为有针对性开展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特别是加强对无保护性抗体学生的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对南京农业大学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进行乙肝抗-HBs检测,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大学2013年在校本科生,年龄为17~23岁,平均(20±3)岁。2013级新生入学体检时将男女学生血样分别编号,随机抽取各60人做乙肝抗-HBs检测(做肝功能用血样,不记名,只标注性别和号码)。其他为每个年级分别编号后随机抽取10个班级,被抽中班级学生自愿参加。其中大一120例,男女各60例;大二124例,男生48例,女生76例;大三146例,男生84例,女生62例;大四98例,男生44例,女生54例;共计488例。
1.2 检验方法 静脉采血2 mL,24 h内分离血清,乙肝抗-HBs检测采用金标法,试剂为上海丰汇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试剂在有效期内使用,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或确切概率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共检测488例,其中,乙肝抗-HBs阳性数328例,阳性率67.21%。男生236例,乙肝抗-HBs阳性数144例,阳性率61.02%,女生252例,乙肝抗-HBs阳性数184例,阳性率73.02%;男女之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78,P=0.014)。大一新生阳性率31.67%(38/120),大二阳性率74.19%(92/124),大三阳性率86.30%(126/146),大四阳性率73.47%(72/98)。不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720,P=0.000)。见表1。
表1 某大学本科生乙肝抗体免疫水平
年级 性别 检测例数
(例) 抗-HBs阳性数(例) 百分比
(%)
大一(n=120) 男 60 18 30.00
女 60 20 33.33
大二(n=124) 男 48 28 58.33
女 76 64 84.21
大三(n=146) 男 84 72 85.71
女 62 54 87.10
大四(n=98) 男 44 26 59.10
女 54 46 85.19
合计(n=488) 488 328 67.21
3 讨论
从1992年起,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新生儿开展疫苗接种。并于2009年起对1994~2001年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即15岁以下儿童实施补种,逐步实施了新生儿以外人群的乙肝免疫预防。本文研究的大学生多为1992年后出生,当时乙肝疫苗接种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理论上均应已经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有研究表明,乙肝疫苗接种后在3~5年内可能保持较高水平,5年后即可能很低[4]。在一项某地区针对3~6岁儿童进行的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的条件下,乙肝疫苗保护率平均为79.6%,且在免疫后的第5~7年起,显现了免疫人群HBsAg阳性率升高和抗阳性率下降的迹象。随着抗体水平的下降,HBV感染的危险性增加[5]。有人对中小学生进行乙肝免疫接状况调查,发现小学生阳性仅为23.88%,中学生为22.67%[6]。
此次调查大学生乙肝抗-HBs水平为67.21%,低于遂宁市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76.01%和昆明市西山区人群乙肝抗体免疫水平75.55%,高于大理市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55.08%和如东县2011年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37.90%[7-10]。说明大学生乙肝保护性抗体水平与健康人群基本持平。大一新生乙肝抗-HBs阳性率只有31.67%,却远远高于某职业技术学院新生乙肝抗体水平9.91%和贵州地区高职新生乙肝抗体水平11.74%,也略高于上海市虹口区高中生的乙肝抗体水平29.17%和广西贵港市高中生乙肝抗体水平25.00%[11-14]。出现这样的结果除了个体自身对疫苗无应答外,对接种剂量、部位、方法、程序是否准确而直接影响了免疫效果,或者随着时间流逝抗-HBs的消失不无关系。该结果说明高中生和大学新生是新生儿外乙肝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之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