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30年大学生就业转型档案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52723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阶段
  1978~80年代中期
  计划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
  
  印迹:计划体制,统包统配
  流行词:“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择业倾向:重政工,轻农商
  
  在历史上,大学生一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民主革命时期,他们是激进勇敢的代表;“文革”中,他们又是备受摧残的一代;改革开放后,他们是备受社会瞩目的中坚力量。
  1977年,邓小平表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从此,知识就是力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但是,由于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农村青年与广大农民一样还不能自由流动;在城市,由于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大学生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所以这部分大学生无需担心自己的前途问题,毕业即工作,是这一代大学生最突出的特色。
  在这个时期,社会就业制度、招聘制度比较僵化,强调一切服从社会需要、服从国家分配,其中“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
  在择业意向上,重政工而轻农商。当时的年轻人,就业最看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考恢复之后的数年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知青“回城”成为中国人口迁移的一大景观。经商仍然是“末节”,大学生普遍对理工科感兴趣,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普通待业青年也以“上班”为第一考虑,实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才会走向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每周一到周五,9点上班 16点下班。下午泡上一杯绿茶,慢慢啜饮……这就是汪文目前的工作状态,他常常感慨说这样的人生过于平淡。
  汪文,46岁,农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他说,如果时光退回到 1984年的夏天,他的人生轨迹一定不是如此。
  1984年 6月,炎热而沉闷。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四学生汪文,照样和同学一起踢球、看书,他说对毕业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觉得毕业后不再接触学校而已,反正学校会分配工作,其他的人生目标、职业规划是没有想过的。
  这种想法在当时并不奇怪,因为在政府统一分配工作的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不以自己的职业规划为转移。
  “1984年夏天的一个下午,班主任在教室门口叫住我,带我到办公室,问我对就业有何打算。‘打算 ?我就是想做点实际的工作。 ’我在老师对面坐好,不假思索地回答。”
  “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你愿意去教书吗 ?’ ”
  “不愿意,我不想待在学校了。 ”他说。就是这一句回答,让他每次想起来都有些悔意。
  大约两周后,毕业报到证发到每个人手中。汪文的报到地点是农民日报社,班上的另一位同学的报到地点是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两人心里都一惊,同学想留在北京,而军校则令汪文心驰神往。两人商量后,拿着报到证找班主任,坦白来意。
  答案是否定的。当时的就业,都是老师在毕业前询问同学们大概意向,然后向用人单位推荐,一般情况下都是遵照同学意愿的,“但老师问得不会特别细,大概是从公平角度考虑吧,因为岗位基本是固定的,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
  有关资料显示,1984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仅有 27万。在人才奇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没有挑选权,毕业生也无所谓自主权。
  汪文认为,都怪自己当初一句话,让主管分配的老师给了自己一个并不十分想要的工作。
  这就是当时的就业情况,中国已酝酿了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但同时也呼唤着新的就业形式的出现。
  第二阶段
  80年代中期 ~90年代中期
  在改革中凸显生机
  印迹: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流行词:“跳槽”“民工潮”
  择业倾向:经济收入挤掉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占了上风
  
  这是个传奇的时代。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同时“跳槽”的出现也标志着自由人才市场的基本成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青年就业的观念逐渐走向开放,形成建国以来历史上的第一次“民工潮”。而城镇的就业情况变化也很大,主要体现在知识青年身上。从 1985年开始,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进行改革。1989年提出了改革目标: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这一改革将竞争机制引入高校,使毕业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化。由此,大学生就业的最大变化是“经济地位”成为择业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超过了执牛耳多年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有四个明显特点。
  特点一:希望到特区和沿海地区的中外合资或“三资”企业工作。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希望毕业后到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工作的占近40%,中外合资企业被置于择业考虑的第一位。
  特点二:不求高学历,只求高收入。20世纪 80年代后期,考研人数急剧下降,1987年到 1989年,全国共有 700多名研究生中途退学。这个时期,对理工科感兴趣的大学生比例降到五成以下,这一现象被称为“知识大逃亡”。
  “穷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这句顺口溜,道出了一种奇怪而真实的社会现象。
  特点三:第二职业和职业流动性增长。上世纪 80年代中后期,青年人中开始有了“跳槽”,青年职业流动浮出水面。许多青年打出了“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的口号,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一步到位”到“骑马找马”的越来越多,人才的流动逐渐活跃。
  择业时“国营——集体——合资——独资”不断跳跃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这使当时的经济生活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国有企业”工人急剧萎缩,“集体企业”职工纷纷外流,“三资”企业“人丁兴旺”。
  尤其到了 1993年、1994年,出现了大学生踊跃奔赴沿海开放地区的热闹景象。
  特点四:经济收入成为择业的第一标准。当时青年们在择业过程中考虑的第一因素是收入和福利待遇;青年们最喜欢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工业企业、国家机关、服务业、科研机构等。
  1991年大学毕业的王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们那时候的就业可和现在不一样,当时就业还是国家分配,由于我家里离山东省兖州市近,就近分配到了兖矿公司了。当时的情况是首先单位有招聘的指标,然后上报给地市,地市统一汇总信息发至高校。”
  王乐告诉记者:“我毕业那个年代,就业似乎很简单,只要专业对口,然后等着被分配到家附近的单位就行了。在校表现也是学校分配就业的标准之一,但是没有现在对在校表现那么高的重视度。学生也有相对的选择权,可以在分配的时候填报自己的意愿。大多情况下,学校会依据就近分配原则,这会影响到学生分配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是自由人才市场真正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这也正是大学生辉煌的一个时期,由于中国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且大学生也有了自己的选择权,变得更加自由,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涌现出无法计数的优秀人才。这也正是后来“大学热”的直接影响因素。
  
  第三阶段
  90年代中后期 ~21世纪初
  就业形式多元化变革
  印迹:“自主择业”、“自谋职业”
  流行词:扩招、减员增效、下岗分流
  就业意向:重发展前景、职业兴趣
  
  这一阶段的城镇青年就业向“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甚至自己创业多元化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加人了 WTO之后,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改变:高校实行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又正值政府机构精简,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就业矛盾突出,形势十分严峻。
  该阶段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知识青年的择业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在择业标准方面,看重发展前景、施展才干的机会、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
  其次,在就业认识上,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单位之间的等级观念,“创业也是就业”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
  第三,在择业意向上,由“重工轻商”转变为“工商并重”,往日不被看好的服务行业也成为择业的热门。
  第四,在职业评价上,政治色彩更加淡化,向往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把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
  第五,在就业地点与父母所在地的距离上,对父母和他人的依赖心理淡化。“考证热”、“外语热”、“出国热”正是这种自主意识强化的证明。
  第六,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2002年,由共青团中央青工部主办的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网正式运行,各地团组织也相继成立了青年就业与创业的支持平台,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第四阶段
  2004年 ~今危机中寻找希望
  印迹:就业政策、就业指导
  流行词:大学生就业难!难!难!
  就业意向:重发展前景、职业兴趣
  时至今天,就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大的话题。温总理在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大学生就业,各级政府、各个机构对大学生就业都给予了关注并出台了实惠的政策。学生的心态也在这30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很多人的就业思路也在逐步调整。
  中国传媒大学的林林老师介绍说:“从近几年的一些参数上不难看出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变化。现在学生对起薪的要求一直在降低,甚至最近迫于全球金融危机,有的大学生对于零起薪也能接受,这些都显现了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理念的新变化。”
  现在很多大学生慨叹自己生不逢时,但其实现在的就业形势只是结构性的矛盾,社会急需创新型人才、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
  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数量多了,社会上对大学生的重视度也就慢慢下降了。就业结构性的不平衡,导致了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有些毕业生有业不就。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公务员 4000 ∶ 1的招用比例,并不能说明就业难,只能说明大学生就业的盲从心态及其就业观念的相对不合理。
  近几年间,就业指导提上了重要日程,高校的就业指导以 “一把手工程、三到位、四化”为准则,教育部要求,就业指导课用三到五年时间,从选修变为必修课。林林老师举了个生动的例子,“从 1998年以前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到 1999年开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这一名称上的变化也是就业指导发展的生动体现。 ”招聘会不再收费、用户就是上帝的理念的提出,都显示出我国高校就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高校就业形势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如今,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所有的才能去创业。尽管就业矛盾在不断的加剧,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渐体现,但是大学毕业生们千奇百怪的就业出路却始终层出不穷。
  可以说,今天所面临的就业难题不是说明我们退步了,而是时代正在呼唤着新的就业出路的诞生。作为年轻人,作为即将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我们没有必要为当前的就业形势过分的担心。在新的就业危机下一定会出现新的就业出路,这或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吧!
  (爱实习网供稿)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强,职场白领们的健康频亮红灯。但是,往往当职场人感到不适的时候,其实已经疲惫不堪,甚至难以挽救了。因此,对于长年在职场打拼的白领们来说,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提前发现病情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所在。  为此,《职业》杂志特邀掌纹诊疗第一人、中国现代掌纹医学专家、云南晨霞掌纹医学研究所(唯一一家得到国家卫生部门批准以掌纹诊病为主要诊断方法的医疗机构)所长王晨霞女士坐诊,
现在很多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鉴于节约成本的压力,往往会想出各种损招让员工“知难而退”。殊不知,其背后隐藏着众多的裁员风险。因此,业界专家和职场人士都认为,建立在尊重员工基础上的人性化裁员方法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专家建议,要降低裁员风险,不但要遵循“标准统一、尊重员工”等基本原则,而且对于裁员处理过程的准备期、实施日、后期三个阶段都要有不同的做法。    准备期:配套计划、人员培训、实际调查
由张小建同志主编,集一批亲身参与和亲眼见证中国就业改革发展三十年历程的同志共同精心编写的《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一书付梓了。全书采取历史叙事、综合评论、经验总结和理论阐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亲历者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和对工作演进的思考,运用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细致平实地记录了中国就业三十年的发展脉络和制度变革的风雨历程,全面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就业三十年改革进程和探索创新的艰辛与辉煌。对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1. 牙齿黄,可以把花生嚼碎后含在嘴里,并刷牙三分钟,很有效。   2. 应在饭前吃水果,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  3. 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糖,也不要喝太多。  4. 十种吃了会快乐的食物: 深海鱼、香蕉、葡萄柚、全麦面包、菠菜、大蒜、南瓜、低脂牛奶、鸡肉、樱桃。  5. 酸奶能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吸收,并且含钙丰富,对缓解酒后烦躁尤其有效。  6. 嘴里有溃疡,就用维生素C贴在溃疡处,等它溶
新观念  幸福的老板和幸福的工人    刘仰先生在新浪博客上撰文,提示了服务业打工者一种新的工作观念:享受休假权利。  刘仰先生说,在城市里,过了年初七,大家都上班了。前几年的一次元宵节,我对单位同事说,我请大家去吃饭吧。在北京蒋宅口有一家不错的小餐馆,重庆人开的,夫妻俩加一个帮工,估计也是亲戚。小店一共五张桌子。由于菜做得好,几乎每次晚餐时去那里,都要排队。很多吃客劝老板,找个大点的地方,把饭馆
陈光标:把财富归还世界回报社会    9月初,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出了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陈光标在信中指出,当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所以,“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据悉,其全部财产的有50余亿之多。  点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
邻居老余的儿子今年毕业,为了找工作,去年下半年就从外地的学校回到北京忙着赶各类招聘会。老余两口子为了儿子的事急得吃不香、睡不着,动员了所有社会关系帮孩子介绍工作。可到今天,小余的工作还没落定。  大学生找工作真难!难在哪儿呢?最近央视《小崔会客》做了一期专题节目,看后很受启发,本刊特精选这期节目的部分精彩内容推荐给大家。    其实,岗位多得是    主持人:今年可能大学生就业是个比较困难的局面,
周一清晨,阳光灿烂,可你却是心事重重的模样,这是新上司走马上任的第一周,该怎么和他搞好关系?上周硬着头皮答应给朋友帮忙,可眼下正是工作最忙的时候?还有,他/她已经因为你的好几次爽约下了最后通牒……Starbucks的蓝山也没能让你精神一振,你不由感慨:心,真的好累!  科技让工作、生活越来越便捷,却没能提升人的情感能力,同事情、友情、爱情、亲情……各种情感的诉求、冲突,让职场人身处围城,疲于应付,
在线专家:中华英才网副总裁陆学斌    高考填报专业如何选择?选择依据是什么?中华英才网副总裁陆学斌认为,高考填报专业的选择,需要从知己、知彼和决策三个环节进行考虑。    秘籍一:知己    了解自己的兴趣  高中学生往往都湮没在大量的题海之中,对社会了解甚少,但仍然可以通过对学科、对职业的理解,通过一些心理测试工具,甚至于可以通过同学、老师、家长、朋友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兴趣
他搭建起中国商标走向世界的桥梁。人们可在这个商标房子里自由活动,形成交易。如今,25 岁的他不仅仅是中国第一个商标网站的CEO,还是闻名中外的商标专家。    可口可乐专心做可乐,成了世界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丰田专注做汽车,成为日本最为丰厚的公司    他不是国家队跳水运动员,但有着和跳水运动员田亮一样的名字,长相也同样酷似:英俊、朝气、潇洒和年轻。2003 年7 月,田亮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高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