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山的传说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x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第一次走过小镇的山路,惊异于它的山形,远远看过去就像一个“金”字。暮色降临的时候,在金色的阳光下,山上的大石,愈发显得神气。
  关于这座山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之前,山形还不是如此,那个时候,有不少居民都住在山旁,树林蓊郁,处处弥漫着幽静的清香。山里住着一位祥和的山神,山神的家中摆满了金牛、金羊……整座房子被金色的光芒笼罩着,山中的人们无比神往。山神与山民的关系也极其融洽,虽是神,但从未向山民们发过怒,大家在那安居乐业。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山民们每每遇大事都找山神借金制的器物,放在家中的厅堂里,器物的贵气加上山神的灵气,让每位主人都觉得蓬荜生辉,与人打交道也显得格外有底气。这样的习惯就一直保留了下来。当然,只是借,每位山民都必须做到有借有还,否则激怒了山神,村庄也就没了。村里的山民大多是质朴老实的,好奇了,风光了,也便谨遵自己的承诺,在规定的时间内还给山神。
  山里的一切波澜不惊,大家还是那般安定幸福。后来,有个男人,他家很穷,要办喜事了,家中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只好找山神去借器物,也好给家里添添光。一走进山神的家中,他就被那一件件金光闪耀的器物所吸引,惊讶了很久,才小心翼翼地向山神说出请求,山神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叮嘱他一定按时归还。男人捧着器物,惊喜地跑回家。如往常一般,他借来的器物受到了大家的仰慕和赞赏,男人的心中很高兴。可是,离还器物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男人的心里也更加不舍。那些小金物为他挣来了多大的荣耀啊!如果能一直放在家中就更好了!这样的心思与日俱增,他竟然忘了对山神的承诺,沉浸在虚荣的幸福中不可自拔。
  然而,山神无法容忍凡人们无视对他的承诺,更恼悔自己竟有一位不讲诚信的山民。他一怒之下毁了那些金物,整座山开始摇晃,坍塌,最后变成了一个“金”字形状。
  这座山的形象将永远刻在人们心中,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要诚实守信。如今,这里的人们生活得仍是快活宁静,“金”字山也依旧巍峨挺立……
  
  点评:真正优美的民间故事,大多都会通过所讲的故事,隐含一定的道理。本文讲“金”字山的故事,故事除了叙述很有条理,最耐人寻味的便是把诚实守信和“金”字山的来历挂起钩来,同时暗示出诚实守信如金的哲理。
  (指导老师:张兴武)
其他文献
清代才子郑板桥,工诗词书画,尤善画竹。他有段著名的发人深省的画论:“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板桥展示了画竹的三个过程:眼中竹(看竹)——胸中竹(想竹)——手中竹(画竹)。”这段画论给我们提供了两点宝
摘要: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其难度也相对较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隔阂,是完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情感体验深化的合理做法,有益于教学效果的升华。现基于以生为本的观念,从生本亲近、生本碰撞、生本交融几个视角,对此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生本思想  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渗透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促进学生达到内心成长的效果。为此,
沒我高的个子,和帅挨不着边的脸蛋,要说起我对“郭奇葩”的第一印象,也只是那奇特的穿衣风格。  人家的同桌都是那么友善帅气,因此我对新同桌总抱有美好的幻想,但当我见到同桌“本尊”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可以用“现实总是残酷的”来形容。  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多嘴的“婆婆”;在同学眼里,他是个爱装酷的小孩,于是乎,“郭奇葩”成了他的代名词。虽然如此,但他的内心还是非常善良的。  记得那天,我们要上生物公开课。
《这个杀手不太冷》(美国上映片名:TheProfessional)是1994年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编剧及执导创作的一部动作电影。影片开始就是个不寻常的故事,一个是毫无破绽的杀手,能杀人于无影无踪:一个是十二岁的纯真女孩,一夜间被血洗家园,顿失所依。一丝怜悯,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展开了一段亦师亦友、亦父亦女、似有还无的感情关系。这是一部具有极强的商业性元素的主旋律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电影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红军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之后,红二方面军、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所有读书方法中的最主要一项,可以起到培养语感、感受情感的作用,如果我们明确朗读的目标,并以情感为维系纽带,带领学生走完朗读教学全程,那么学生将会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一、将朗读目标安置于教学活动之先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曾经说:非朗读则难以体味文章的音乐之美、铿锵之美,也难以体味文章的起承转合。但是教师必须注意避免给学生随意指出朗读任务,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
伊妹姐姐:  我在我们这里很有名的一所初中上学,平时成绩很好,可是一到考试就发挥不好。我无法想象自己考糟了会怎么样,感觉别人都在说我,感觉老师看我的眼神也不对,还想和家人发脾气。  苹果  每个人在面临一些重要的事情时,都会产生紧张情绪。适度的紧张,可以让我们更专注和高效地完成任务,但是,过度了就会起反作用。我想,对于考试成绩过于重视就是你产生如上问题的根源。总是担心需要应对自己考得不好的状况,可
内容简介  本书是90后双料学霸李柘远写给年轻人的人生使用手册,内容囊括求学中遇到的趣事、工作中遇到的瓶颈以及自励心的建立,是一部少见的励志与趣味并存的散文集。本书不是单纯的学习方法的罗列,而是给处于迷茫期的你点明方向。不仅是学生,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本书也可以帮助你建立自励心和规划力。同时,书中的小故事介绍了美国的风土人情及校园生活,可以为读者打开视野,了解到更多其他书本上没有的有趣经历。  作者
摘要:文本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情感的相似性,不仅要善于挖掘文本同类事物的情感相似性,也要善于和文本外的生活经验对接,挖掘相似情感。只有经过对比阅读,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挖掘文本深意。以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猫》一文为例,谈一谈相似情感的挖掘,以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文本教学;相似情感;生活经验  文本教学的意义并不是把教师的阅读体验先入为主告知学生,而是应让学生反复阅读,在字里行间的穿梭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这寥寥数语就概括出实践与认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行要建立在知上,知因行而实现,行成就知。在知行一体的情况下,自“明”就自然如群星拱月般出现。但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总是忽略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及生活体验,将行与知各自囚禁在两个空间里,知行的不统一让学生的学习“缺氧”,使其在憋闷中艰难地维持内心秩序,仿佛全神贯注,饶有兴趣,实质却是“哑